郑磊
对待上市公司担保,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广泛的观察视角,即上市公司如何保障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这个概念涵盖了小股东,还包括贷款方、员工、供应商、客户、业务合作伙伴、社区等。上市公司如果出现担保黑洞,轻则影响公司利润,使得股东价值受损,重则引发恶性连锁反应,影响到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倒闭,给贷款方带来坏账,导致员工失业,影响社会稳定。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例如1月16日,多氟多发布业绩向下修正公告,将2014年净利润预期由此前的同比增长0—40%,调整为同比下滑60%—90%,盈利163.59—653.36万元。原因是,公司在2011年为郑州铝业银行借款提供了担保,由于郑州铝业未能按期偿还借款,法院判决多氟多承担连带还款责任,公司确认营业外支出1920万元。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有时会形成链条,牵连同一地区数家上市公司,而每家上市公司又连带影响了各自的利益相关方,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例如ST康达尔对外担保额曾高达4.24亿元,占净资产的882%,且与深达声互保。中科健对外担保达5.8亿元,占净资产的218%,除为海王集团担保2.3亿元,还与ST纵横、ST石化存在担保关系。资不抵债的ST石化对外担保额高达15.97亿元,并涉及深金田、深中浩、深宝安、ST盛润等。ST盛润又与ST石化、深纺织、深深宝、ST中华等深圳公司连环担保。这些公司有些已经退市。
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有些是出于正常目的,如公司发展的需要,为上游原料及下游销售企业提供担保、为子公司申请银行贷款担保等。但也有一些担保目的并不单纯,如恶意掏空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之外进行体外循环,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自肥,甚至用担保作为“人情”换取利益。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一般做法是严格规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而这两方面其实在内地也已经建立了相关法规。规定不可谓不清晰不严格,但实际效果却不佳。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成熟市场香港,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也很相似,却较少发生恶性违规担保事件。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第13.16和14.07允许上市公司对其关联企业提供担保,但资产比例超过5%时必须披露,而且在半年度和年报时未解除担保的,则需要将其计入合并资产负债表或专门提交关联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此,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有可能作为或有债务展示给利益相关方,而一旦出现担保方违约,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也一目了然。不会像A股上市公司那样直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才曝露出来。
A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问题、公司治理不规范、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形同虚设,这些问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香港做法,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上做文章,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司对外担保信息平台,要求上市公司将担保以一种合适的方式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这些信息应该提供给公众查询。另外,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情况,一旦查实则依法惩处,加大违规成本,方可有望逐步解决这一屡禁不止的侵害投资者权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