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张宝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种新型高效磨铣工具锻铣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提高了磨铣速度,解决了井下作业过程中,错断井通径小或者无通径井磨铣打通道的问题,使这类井的成功修复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步。其结构简设计合理独特,很适合现场推广应用。该工具的应用拓宽了修井作业的范围,实现了一类修井难题的突破,提高了施工时效与修复率。
【关键词】 锻铣 错断井 修井
1 概述
目前在修井作业中,井下套管错断是经常遇到油水井损坏的问题,活性错断井和无通道井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对于这类井的修复需要进行找通道及打通道处理。而大庆油田近几年一直采用打通道工具进行下断口的处理,采用成型的打通道工艺处理错断井工艺,是对下断口磨铣、套铣或者收鱼的处理方法,在通常的施工中,采用打通道系列工具一般可以处理这类问题。但存在井况复杂,磨铣效率低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丢鱼现象。这种工艺对通径Φ50mm以上的错断井很有效,对于通径小于Φ30mm或无通道井,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果打不开通道,无法进行下步作业,只能进行油水井报废处理。这是制约修井修复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考虑设计在通径小或无通道情况下,先处理上断口,然后再进行下断口找打通道技术,鉴于这种思路,设计了锻铣工具。
2 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通径小或无通道井打通道的难题,设计的原则是提高套管错民断井的修复率。
(1)逆向锻铣刀。结构上采用液压扩张式,下到预处理井段,逆向处理上断口,然后再对下断口进行磨铣。
(2)逆向锻铣刀的结构形式。磨套铣工具的布齿方式非常重要,如果布齿不当,不但磨不掉待磨的井下工具,反而会使磨铣工具磨碎或耐磨材料脱掉。造成更加复杂的井下事故。
(3)刀片的镶入角度。切削刀片镶在磨套铣工具本体上的角度与切削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4)切削刀片的材质。切削刀片的材质要求既有硬度又要有足够的韧性。如果硬度不够,超不过井下工具的硬度,就会出现井下工具磨蚀磨套铣工具的现象,如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刀片一碰落鱼就会破碎,所以刀片的韧性和硬度一样重要。
(5)施工参数。施工参数主要包括钻压、转速及冲洗排量等。在施工中如果磨铣工具施工参数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高效磨铣工具的效果,反而会破坏磨铣工具,所以一定要按照工具设计的施工参数去使用磨铣工具,才能达到其使用效果。
3 工具结构原理
3.1 设计原理
采用液压结构实现工具扩张,上提钻具反向加钻压进行磨铣,使工具磨铣部位先磨铣上断口,扩通以后,进行下断口的磨铣,然后进行打通道工艺。
3.2 结构
套管错断的情况可能是:如图1所示。
进行上下断口磨铣后,预计达到的效果如图2所示。
逆向锻铣刀由磨鞋刀体、刀座、活塞和本体等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本工具由于采用了在磨鞋的端面布有交错布齿的不同形状、高度的切削齿,刀体上布有磨铣面实现了逆向切削、磨铣上下断口一次工艺完成,设计的尺寸,工作后结构如图3所示。工具外径Φ118mm,扩张后的尺寸Φ186mm。
工具整体外径Φ118mm,保证下井过程中顺利下入。工具下入井内后,在断口卡阻部位,上提加钻压磨铣,工具下井使用前后实物如图4。
4 现场应用情况
中丁71-P7井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下Ф120mm铅模打印,遇阻深度765.59m,打到套管下断口,通过铅模印痕分析套管错断且鱼头不规则,多次下打捞工具遇阻,判断下断口套管活性错断,下锻铣刀,反复旋转下入深度766.08m,过遇阻深度,说明工具已过上断口,打压,锻铣刀刀片张开,上提钻具加压,锻铣上断口,反向进尺0.40m,下放钻个,锻铣下断口进尺0.52m,成功完成上下断口套管鱼头的锻铣修整。下Ф120mm铅模打印,遇阻深度766.11m,印痕为下断口套管鱼头印痕,最小通径Ф53mm,进行打通道处理,成功修复该井。
经过反复现场试验,并不断的改进,使该工具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锻铣模式,正向锻铣,逆向锻铣以及短节式。这几种工具在大庆油田南1套损区块成片套损区应用了120多口井,成功率达到了62%,对修复这类套损井实现了突破。
5 结论及建议
(1)该工具的研制成功,解决了错断井磨铣打通道的难题,改变了常规的处理下断口方法无法打开通道的难题,提高了时效,为这类井的成功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2)该工具的研制,为修复这类错断井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对常规磨铣工具磨铣机理的新发展。
(3)现场试验证明,所研制的锻铣工具与常规磨铣工具相比较,磨铣速度可提高5~7倍,效果明显,达到了设计目的。
(4)试验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证实、完善其结构、性能和施工参数等。
(5)下一步考虑将工具进一步改进完善,可针对不同的错断井使用不同规格的工具参数。
参考文献
[1]万仁溥,罗英俊.主编《采油技术手册》(第五分册)石油工业出版社.
[2]聂海光,王新河.主编《油气田井下作业修井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
[3]赵金洲,张桂林.主编《钻井工程技术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
[4]吴奇.主编《井下作业工程师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