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2007年5月15日,北京教育学院正式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项目。建立名校长工作室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打造首都教育新地图的重要举措。
名校长工作室的建立以北京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以对优秀校长的核心素养和成长方式的充分认识为前提。北京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优秀品质的名校长的引领和示范。而名校长的实质内涵是“教育家”,是在社会的转型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决问题、创造新的教育的人。名校长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系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还要有开拓进取的勇气和百折不饶的精神,这是名校长的核心素养,也是名校长工作室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提出,强调校长的主体地位是成就名校长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确立了“让名校长自主成长,让名校长在教育家影响下成长,让名校长在重要问题的研究中成长”的总体思路,以名校长的办学实践为基础,在研究和解决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教育问题中成就名校长。
目前,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共举办了两期。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于2009年结业,历时两年,共有27位入室校长,设立了5个工作室。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于2011年启动,共有22位入室校长,设立了3个工作室。
2014年9月17日,北京市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圆满结业。从2007年到2014年,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在两期的实践中深入思考了名校长的本质内涵,探索了名校长的培养方式,使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模式初步形成。两期名校长工作室在继承中发展,初步实现了培养目标,促进了名校长的个人提升和首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实现校长的主体地位——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原则
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是以校长为主体,由校长和学者共同领衔的名校长培养平台。名校长的成长不是一个人的成长,在实现校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带动团队发展是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理念。
1.发挥校长的主体性
校长是工作室的主人。校长的主体性是名校长工作室的首要特征和工作原则。在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入室的校长就是名校长。校长参加名校长工作室的身份是“研究者”,而不是“学员”。
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应该具备的特质是强烈的自主性,因此,在名校长工作室,校长要自主展开研究。校长的主体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校长在工作室宏观主题和学校办学思想的整体联系的观照下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工作室为校长设定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视角、一个领域,校长要立足于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确立具体问题,展开实践性研究。校长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自主的过程,也是对主题主动理解的过程。
校长主动开展研究,与工作室导师、研究团队和其他校长形成研究共同体。校长的研究是工作室的主题研究活动。校长可以通过工作室的定期活动和沟通平台,围绕自身的研究课题,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形成研究共同体。
校长围绕研究课题,领导和推动校本研究。校长的成长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团队的发展,校长研究的实践必须要有团队的参加。因此,工作室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会议是校长带着学校干部来参加的。校长研究的课题不仅是校长本人的兴趣,更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亟需解决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名校长工作室与其说是校长的工作室,不如说是校长带领自己的团队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工作室。
2.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
名校长工作室实行导师制。导师既有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教授,也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型的校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入室的名校长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指导。
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由著名教育家、校长和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授共同担任。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实行“三导师”制,其中包括两名特聘导师,一位是实践导师,由北京市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型校长担任,一位是学术导师,由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担任。
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聘请的实践导师为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和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他们都是教育家型的校长,有着丰富的领导和管理经验,对于当下的教育形势也有着非常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导师在办学实践中养成了理论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去追问和探究,并且具有敢于创新的优秀精神品质,这些都对校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连的教育家的经验来指导团队,是团队持续学习和开展活动的法宝。
工作室聘请的学术导师为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和陈会昌教授。学术导师主要带给校长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对概念的界定。教授的学术视野开阔,习惯于系统的思考和概念的界定,这种习惯正是校长所应该具备的,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工作室讨论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授所发表的观点一定会体现其学术视野和学术品质,会对校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校长只有将自身的学术品质和工作方式不断融合,才能真正在工作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此外,每个工作室还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学院导师,负责工作室日常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管理。“三导师”的配备沟通了理论与实践,为工作室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确保了各项活动的统筹安排和有序开展。
在重要教育问题中成就名校长——名校长工作室工作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陶西平提出,所谓教育家是指能够在社会的转型期回答一个或者几个教育问题的人。因此,对重要教育问题的敏感和长期思考是成为名校长的关键素养,对重要教育问题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是成就名校长的重要方式。
1.对重要教育问题的聚焦和思考
对重要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思考能够提升名校长的思想高度和思维品质,扩展校长的教育视野,使校长在事无巨细中仍能够敏锐地把握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教育问题,增强校长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endprint
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自建立之初就确定了“让校长在一个或几个主题下展开自主研究,在对重要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成就名校长”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
名校长工作室根据北京市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确立研究主题。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拟定了一个主题——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代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引领校长去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和艰难的领域。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每个工作室没有具体的主题,校长在大的主题下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提出研究的问题,给了校长可以充分发挥的自主研究空间。
但是,工作室是校长共同研究和工作的平台,校长既需要自主发展也需要共同交流,而在一个宽泛的主题下,校长的研究比较分散,成果不够显著。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期名校长工作室提出了三个相对聚焦的研究主题,即教育国际化、学校组织变革、学生健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三个主题都是教育改革中学校变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推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名校长工作室给校长搭建了共同研究的平台,让校长在这三个问题的聚焦中,对教育的现实形势和发展方向有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2.系统的理论学习、思维训练和实践探索
在对重要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校长围绕主题进行系统学习,构建系统知识,形成系统思维,并在主题的观照下结合学校实际思考课题研究,为提升办学思想、深入实践探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思维基础。
校长日常工作繁忙,往往缺乏对一个主题的系统、长时间的学习和完整的思考,而这种学习对于名校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中,为了对研究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工作室开展了大量的学术讲座、读书交流活动等,三个工作室的校长分别深入理解、系统学习了教育国际化、组织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学派,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加强了理论学习,巩固了基础知识,强化了理论素养。同时,在理论学习中校长也接受了系统的思维训练。
在理论学习和思维训练中,学术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界定概念、梳理课题的理论知识,为校长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教会校长系统思考的习惯,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秀的学术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校长。工作室的学习是校长难得的经历,通过系统的读书和思维训练,校长的能力大大提升了。
名校长和学者共同领衔的工作室模式,使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共同的研究中,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将对重要教育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工作室的实践导师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校长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案例。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教育成果都是值得校长学习的宝贵财富和经验,也鼓舞着校长以理论指导实践投身于教育改革中。
此外,工作室还组织校长赴国内外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强化了实操层面的互动交流。工作室带领校长深入到各自学校中,实地考察学校的办学实践,并请专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现场诊断,以实际行动鼓励校长将理论直接应用到办学实践中,从理论对理论的研究走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促进名校长的提升——名校长工作室的培养成果
名校长工作室为名校长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名校长的提升。名校长工作室的培养模式让名校长在对重要教育问题的自主研究中有所思,有所行,有所得。
1.深入理论思考,发展系统思维
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为校长的自身成长奠定了理论基础,培养了校长的系统思维,拓展了教育视野,让校长能够跳出自己的学校看教育,跳出自己的城市看教育,跳出自己的国家看教育。
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主题直接指向现代课堂和学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方向。通过工作室的学习,校长提升了对问题的理解,并深入探讨了自己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在工作室的指引下,探索了国际化背景下芳草地课程体系研究。翠微小学校长许培军将理论应用到学校管理中,研究了“翠微教育”集团的办学模式。
系统思考是校长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过去校长受具体事务的束缚而忽视系统思考,名校长工作室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发展了校长深度的、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学术品质,引发了校长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校长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光明小学的廖文胜校长把精神分析的理论与课堂联系在一起,用健康自我的视角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关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在名校长工作室的引领下,学校的工作已经发生变化了。
通过工作室的系统学习,校长找到了工作的逻辑起点,学会了真正从研究的角度来领导一个团队。工作室很多校长所在的学校都是一校多址,在工作室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他们在学校集团建设、资源合理配置上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2.理论指导实践,加强行动研究
在进入工作室之前,一些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工作室要求校长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深入到实践中,并且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反思学到的理论。在工作室,校长学会了如何进行理论学习,也学会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意识变为现实,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北京一七一中学校长陈爱玉认为她的很多工作智慧来自于名校长工作室,工作室从理论层面验证了学校改革的意义,给了她继续探索的信心。在名校长工作室的启发和理论指导下,北京一七一中学成立了级部制,减少了学校管理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学校的执行力,既有利于校长采集一线教育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工作室专家对学校整体课程建构进行诊断和论证后,刘飞校长针对专家对课程的梳理以及提出的基本思路,重新确立了学校课程的主体思路,完善了课程体系。刘飞校长认为工作室可以帮助校长实现对问题的聚焦,有了这个聚焦,办学思路就更清楚,更容易取得突破。名校长工作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让校长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更加明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学校原来课程,重新进行课程的系统建构。
学校一系列实践的推进和成绩的取得与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是分不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彰显着校长自身经验的力量和创新的魄力。
3.传播教育理念,打造学习型团队
名校长的发展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团队的发展,是教育整体的进步。名校长工作室形成了一个友好、互动的名校长群体,校长们在理论和经验的交流中向着教育家成长。
名校长工作室的成果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发挥着长远的作用。陈爱玉校长表示,通过名校长工作室的学习,她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也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与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进行共享,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名校长工作室的成果。同时,她还领导班子成员在专家的指引下结合学校校本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萌生出新的工作思路。名校长工作室在提升校长自主能力的同时,也在传播和交流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发展。
名校长工作室是教育家成长的摇篮,他们从这里起步,在这里走向成功。名校长工作室将在总结前两期经验的基础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探索名校长的培养方式,真正实践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为名校长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为首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编辑 王雪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