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组织理论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回归组织本身,运用组织理论审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存在组织目标失焦、组织职能失衡、组织设置失效、组织地位失落、组织成员失调等现象。因而,需要通过组织变革的方式,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目标、职能、设置、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以确保组织目标聚焦、组织职能协调、组织设置优化、组织制度创新、组织文化形塑,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效能,以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高校;基层党组织;科学化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探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路径,既要从政党组织建设这一要求出发,亦应回归其本源,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科学化,既要传承长期建设实践中累积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外一些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有益做法,又要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组织理论是人类认识组织及其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是研究组织生存、适应与发展的学说,是组织学的重要内容。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组织,以适应人类自身的组织活动。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类型,十分有必要运用组织理论审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现实路径。
组织理论20世纪初形成以来,大致经历了传统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传统组织理论盛行于20世纪初叶,主要有以泰勒(F.W.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以法约尔(H.Fayol)和古立克(L.Gulick)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马克斯.韦伯(M.Weber)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后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主要有梅奥(G.E.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巴纳德(C.Barnard)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和以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卡斯特(F.E.Kast)、罗森茨韦克(J.E.Rosenzweig)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以劳伦斯(P.R.Lawrence)、洛希(J.W.Lorsch)、伍德沃德(J.Woodward)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以巴拉密(H.Bahrami)为代表的柔性组织理论,以莫约(J.W. Meyer)、卢旺(B.Rowan)、斯科特(W.R.Scoot)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组织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及其关系;组织成员的激励、沟通与控制过程;权力、职权与影响;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管理策略和技术;系统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的稳定与发展等。现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仅从组织内部来分析组织各分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而且尤为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此考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组织理论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组织理论业已成为当代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也理应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资源。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服务师生员工、凝聚师生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成就无须赘言,本文回归组织本身,重点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组织目标“失焦”
德鲁克认为:“一个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团体,由为了一项共同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专家组成。”[1]作为一种激励因素,组织目标决定了组织存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向来强调组织目标的引领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组织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员数量已经从建党初期的57名党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48.8万名党员、改革开放初期的3698.1万名党员发展到2013年的8668.6万名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总数2013年达430.4万个。党的组织状况的这些新变化,反映了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和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但由此带来的是一个超级大党的治理问题。就基层党组织而言,若无清晰可行的组织目标,必然导致组织成本越来越高,组织效率日益低下。当前基层党组织目标的设定,较为常见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性目标。指导性目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上级党组织给基层党组织设定目标的单向过程,基层党组织及组织成员只能被动地接受目标。尽管说,指导性目标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景,但由于指导性目标对党员个体的目标诉求关注不足,基层党组织目标难以与党员个体目标有效衔接,“组织共识”反而衍生“组织气馁”,基层党组织目标也逐渐丧失了它的清晰性与一致性。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目标空泛致使组织功能单一、组织活动流于日常化甚至是形式化的现象不在少数。
(二)组织职能“失衡”
组织管理实践表明,组织的效能发挥有赖于职权与职责的有机统一,职权与职责分离必然弱化组织效能。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党在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而事实上,除了部分担负领导职能的基层党组织,如二级党委(党总支),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并不明显。高校普遍是基于业缘关系进行基层党组织架构,业缘关系上的基层党组织与教研室、机关处室、专业班级等普遍存在同构化问题。《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保证监督、支持行政等;教职工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支持行政、参与重要事项讨论等。但相对于高校基层行政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存在职责不清、职权不明的现象,且往往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与本单位中心工作结合并不紧密。加上基层党组织活动又多以约束性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多、质量不高、效果不佳,难以激发党员的参与兴趣。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的念文件、读报纸、看视频、写心得的单一模式上;少数基层党组织更是以“海阔天空”的空谈会代替求真务实的专题讨论,以观光旅游代替认真严肃的学习教育活动。党性锤炼缺乏平台,个性需求难以顾及[2],党内生活的严肃性、规范性难以保证。
(三)组织设置“失效”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党员人数也随之增加。不少高校沿袭传统的组织设置模式,要么扩充基层党组织成员规模,即一个党支部成员可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出现了典型的“大支部”;要么扩充基层党组织数量,使得高校中基层党支部的数目骤增。党员人数众多,党员之间交流不畅,必然导致组织覆盖受限;基层党组织数量过多,统筹管理难以跟上,又必然严重影响党内生活质量。而且,不少高校由于多校区运作,就可能出现一个党支部所属成员分散在几个校区的现象,加之由于毕业生就业而出现的流动党员增多问题,这些都给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运作造成了诸多困难。
(四)组织地位“失落”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而具体承担这些功能的多为高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和院系、教研室等教学科研机构,高校教职工的聘任、职称、考核、津贴和进行其他利益分配,也多与教学科研业绩相挂钩。因而,从组织建设上来说,重教学科研机构轻基层党组织的现象不在少数,基层党组织建设资源供给严重受制,基层党务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教职工党员也将个人努力方向围绕考核指标转。毋庸讳言,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应该“一盘棋”,基层党建工作应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去抓,抓好党建工作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无疑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保证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大难题。
(五)组织成员“失调”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关键在于激发每个党员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就高校而言,党员主要分为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两大类。有数据显示,无论是教职工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占据较大比例,如北京高校2011年 “教师党员占教师人数的55%左右”[3];广西高校2012年“学生党员8.4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4.3%;教职工党员2.2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2.2%”[4]。党员数量的增长,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并无正相关关系,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从党员自身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不少党员身份意识模糊,党员意识淡化,广州大学党员身份认同状况研究课题组 2011年6月调查结果显示,49.32%的党员认同感一般,42.01%的党员认同感强烈,81.74%的党员认为 “90后”的身份认同感比“80后”弱化[5];部分党员先进性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甚至有少数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从基层党组织而言,党内民主不够造成党员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不在少数,在党内生活中,普通党员更多的是以党组织的客体功能显现,成为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对象。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这都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环境、任务等情况变化的需要,使自身在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组织设置、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组织目标聚焦:三个统一
霍曼斯:“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事业(政府所有或个人所有)组织都是建立在人类团体的意志上的,不仅如此,组织更是这种意志的合理化反映。”[6]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高校党建的总体目标任务。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目标,理应内在地包涵党的奋斗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的一致性、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一致性、基层党组织目标与党员个体目标的一致性,使组织目标可以直接变成组织成员的行动。一是坚持党的奋斗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统一。党的奋斗目标是党员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凝聚全体党员力量、引领基层党组织前进的旗帜。坚持以党的奋斗目标为引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证。而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办学目标上,落实到每个基层党组织身上。二是坚持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统一。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员教育管理与党员发展、发现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服务联系群众,这是基层党组织的共性目标。但就每一个具体的基层党组织而言,还应根据自身党组织的需要,依据共性目标提出个性化的目标。个性目标是共性目标创造性的源泉。尊重个性目标,共性目标才能有更好的依附的载体。三是坚持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遵循参与决策的方式,使基层党组织目标的选择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沟通途径形成,才能真正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和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组织职能协调:职权赋予
“衡量高度发达的组织的真正尺度是其职能的适应性而非职能的特定性。”[7]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立足高等教育主战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而展开其职能,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引导、党员发展的职能模式,拓展参与决策、监督工作、服务师生职能,并将这些职能逐步分解,细化为相对独立、操作性强的具体业务活动,使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始终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核心职能而展开。职能赋予的同时,尤为需要注重其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明晰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与权力,确定党员之间的职权关系,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创造性地设计活动载体,以期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团队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执行力,避免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为“空中楼阁”。
(三)组织设置优化:网格管理
高校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结构等方面的新变化,要求高校及时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尝试运用网格化理论,对组织成员的组合进行创新,不失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一种有效举措。网格化管理是基于计算机网格管理思想之上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思想。通过网格管理,可以最大化地促进信息交流、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首先可以打破传统的基于业缘关系之上的组织建构逻辑,从趣缘关系出发,支持鼓励党员以共同志趣或兴趣爱好组建基层党组织,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又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其次可以打破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从地缘关系出发,根据党员居住地域或主要活动区域进行划分,不仅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支部,而且在教工居住比较集中的住宅区也建立党支部,一些相对比较零散的教职工可以按片区加入相应的党支部,将党建工作由八小时之内引向八小时之外,既开拓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阵地,又使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再次,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职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分类设置的模式,根据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与专业、学科、年级、班级相适应的党支部模式。搭建传统与网络“无缝对接”党员学习、沟通平台[8]。同时,优化支部成员数量,将人员数量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除了传统的二级党委(总支)外,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党建联合会等方式进行统筹管理。“在形式独立的组织之间建立合作的纽带,这样便能使组织自然而然地获得小规模的益处(如快速反应)和大规模的好处(如规模经济)。”[9]以网格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扁平化、集成化,可以有效发掘、整合、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撑。
(四)组织制度创新:效能提升
“行为往往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与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9]高校基层党组织地位的保证,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供给与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和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提高战斗力、凝聚力的根本依据。要通过制定议事规则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真正担负起对院(系)教学、科研、管理的“共同负责”的领导职能,切实发挥院(系)党组织真正政治核心作用;要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使各级基层党组织发挥治理主体作用,当好学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使基层党建工作有机融入、渗透和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真正发挥参与决策与监督工作职能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要按照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目标要求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转型,从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五)组织文化形塑:价值建构
正如帕森斯所说:“组织的发展已成为高度分化社会中的主要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人们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达成对个人而言无法企及的目标。”[9]每一位入党的师生,都希望通过加入党组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党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党员身份意识、先进性意识的激发,还是党员主体性作用的彰显,都迫切需要通过组织文化的建设来引导组织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组织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文化具有独特的力量,能够“降低集体的不稳定性”、“创造集体身份与义务”、“创造连贯性”和“阐述未来的愿景”[10]。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的塑造,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员个体发展的双重需求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将党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与党员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汇聚到组织目标中,而且能够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彰显其主体性。
[1][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刘黎明,王晓华,彭频.多维矩阵制大学生党组织建设探索——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34(2):5-9.
[3]李江涛.北京高校教师党员人数过半[N].新华每日电讯,2011-07-16(3).
[4]周仕敏,宋潇潇.广西高校师生党员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2-2-25(2).
[5]杜亚辉.当前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以广州大学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185.
[6][美]霍曼斯.社会科学的本质[M].台北:台北冠桂出版社,1987.
[7][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梁礼明,刘现鹏,翁发禄.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路径创新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2):10-13.
[9][美]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美]卡梅隆·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组织理论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回归与变革
邓亦林, 苏娇, 姚宁
2095-3046(2015)02-0005-04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2.002
D267
A
2014-11-17
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编号:JXGXDJKT.YB-201317)
邓亦林(1975-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党的建设研究,E-mail:dyil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