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汉子”一词的形成是语义、语法、语用综合作用的结果。语义上,“汉子”在近现代常见语例中常指性格坚毅、豪爽、大气的男性,语义凸显的是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义素强化和性别特征义素弱化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语法上,偏正式合成词“女X”的存在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X汉子”结构直接为“女汉子”提供了可以类推的格式参照,“女汉子”正是在词形类推的机制下组合而成的偏正格式。语用上,因其词形上直接的性别冲突,具有新异的修辞效果,内容上概括了爽直独立的一类女性,故广受关注,使用频率颇高。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 2015) 03-89-05
[收稿日期]2015-04-18
[修回日期]2015-05-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3YJC740083)
[作者简介]谭 飞( 1978—),男,湖北仙桃人,讲师,博士,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文字学研究。
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4)》,“女汉子”脱颖而出,进入十大新词之列。 [1]早在“女汉子”之前就有“女子汉”“女强人”的说法,何以“女汉子”后来居上,风行一时,而“女子汉”“女强人”冷清落寞,少有人用?
目前对于“女汉子”一词的形成有以标记理论进行研究的,如孟德腾 [2]等;也有从认知方面进行解释的,如曾丹 [3]等;还有从社会语言学方面进行讨论的,如蔡晓静、薄守生 [4]等。惜于目前的讨论或限于一端,或过于简扼,拟对其产生机制、传播原因等从语义、语法、语用的视角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女汉子”的由来及涵义
网络检索发现在2012年2月百度多个贴吧均有转《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汉子》一文,从衣着、购物、饮食、运动、例假和表白五个场景再现“女汉子”的言行,但满口秽词、模拟男性、内涵不足,与后来的“女汉子”形象相去甚远。2012年七八月间,豆瓣网“我们都是女汉子”和“牛逼哄哄女汉子复仇大联盟”两个小组讨论女汉子的话题比较多,虽活跃度不是很高,但不少贴子已开始触及女汉子的内心世界。2013年2月24日天涯论坛娱乐八卦版有个“感觉女汉子这个词也被滥用了,到处都是自称女汉子的但有多少真正是的”的贴子,由贴子可推测到2013年年初就有不少人喜用“女汉子”一词,只是其涵义还不够明确罢了。
“女汉子”最早于何时出现已难以考证,其广泛流行当在2013年八九月间。2013年8月,一组“最萌女汉子”的照片在网络走红,一时间,网络上涌现大量关于“女汉子”的图片、故事、话题。有人甚至仿当年“囧”字,找出旧字“嫨”赋予新义。“囧”本义为“光明”,因字形象眉眼下耷、张口惊诧之面部情状,遂为网民用来表悲伤、无奈、窘迫、尴尬之意。如果说“囧”为以象形原理赋新义,则“嫨”为以会意原理赋新义了。“嫨”原系老妪貌,一曰怒也。因其字形象将“汉”的繁体“漢”之左半部件改为“女”,于是拿来会一半为“女”一半为“汉子”之意,形象地表明了“女汉子”的特质。之所以未在简体字形“汉”的基础上改造,大概是因为现行汉字中已有“奴”,且含义十分明确。而当年“囧”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具备旧形新用的条件。当然,因为“嫨”的写法颇为繁复,所以最终未能流行开来。
我们搜集了几则“女汉子”流行早期的典型语例,看看其成长嬗变的轨迹。
( 1)要不是因为现在某些男人越来越娘,谁愿意当女汉子啊? ( http: / /blog.renren.com/blog/294797864/904285265,2013年05月15日)
( 2)女汉子确实有点雌雄同体,论技能,她们扛得了大米、修得了电脑、装得了家具、打得了dota;论性格,她们开朗直爽、不拘小节、光明磊落、拿得起放得下。(《南方都市报》2013年6月22日GB15版)
( 3)宁愿在男人堆里做个女汉子,也不愿在女人堆里玩儿脑子。 ( http: / /weibo.com/ 3129516717/A02bLzCU7? mod = weibotime,2013 年7月14日)
( 4)不要叫我“女汉子”,女性本就很强大! (网易公开课“趣味课堂”第37期,2013 年7月31日)
( 5)其实我们所说的“女汉子”,就是网上流传的“胆大艺高真性情,开朗直爽有气场”的女孩。(《17岁最萌女汉子: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沪江英语网,2013年8月29日)
( 6)并非所有女汉子的身上都有着男人婆的基因,单纯的中性形象只能说明这个女人不够精致。(《“女汉子”们走俏9月荧屏》,腾讯网娱乐频道“黄金档”第38期,2013年9月6日)
例( 1)是人人网上的一篇日志,作者说“写这篇日志纯是因为某些男生对女汉子的偏见”,颇有些为“女汉子”正名的味道,日志指出“女汉子”并不是某些生理特征、行为习惯像汉子,而是性格比较独立、坚强、直率。例( 2)是电视剧《最后的灰姑娘》的评论,作者评价女主角:“在女人面前当汉子,所以她女人缘极佳;在汉子面前当女人,所以她不会真的缺男人。”指出不要误会女汉子的本质:“你以为不会化妆乱穿衣服就是女汉子了吗?那是土!你以为当众脱了鞋盘腿坐就是女汉子了吗?那是没教养!”该例因为结合了热播的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来界定“女汉子”的特征,影响颇大,可视为对早前各界使用的“女汉子”之一小结。《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11日SA39版,发表题为《抠脚女汉子也是有外貌门槛的,她们都希望男生爱的是她的个性》的文章,对女汉子的爱情行为进行了解读。文章将女汉子视为女流氓的进化,“女汉子更直接、更干脆,行事作风绝不拖泥带水,虽然常常有犯二的嫌疑,却始终爽利得可爱。”尝试着对女汉子的性格特征作了概括,但相较而言,没有6月22日的这篇视评概括的精辟透彻。例( 3)原文无标点,先是见于新浪微博,第二天见于多个百度贴吧,逐渐流行为网络金句,众女子常拿来自我调侃,马苏也曾于2013年8月27日在微博发出此言论并被大量转发。( 4) ( 5) ( 6)已明显开始挖掘“女汉子”身上的闪光点。
可见,“女汉子”诞生后,其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很短的时间内由最初的感观印象发展到性格特征,渐趋正面化。
二、“女汉子”形成和盛行的原因
1.语义准备:“汉子”性格标记的强化和性别义素的弱化。词汇中,很多词可能蕴含着性别、褒贬、状态、性格等各类标记,这些标记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以有性别标记的词为例,显性的如光棍、公子、勇士、豪杰、主妇等,隐性的如英俊、魁梧、贤惠、高挑、婀娜等,它们在语用里对性别均是有限制的。词汇的使用中,词的众多标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标记可能因语意泛指而模糊化,而有些标记可能因语境被多次强化而成为词的主要特征义。
泛化现象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有性别标记的词中,与男性相关的词泛化的机率要高些。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固定短语使用的时候,“好汉”不一定非指男性。freshman指中学或大学一年级新生,mankind指人类,spaceman指宇航员,chairman指主席、会长,spokes-man指发言人、代言人,男女均包含在内。 ①这一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汉子”性别标记的模糊,或者说同类现象至少增加了“女汉子”这一词形的心理容忍度。
“性别标记所附丽的词干未必就没有性别标记性的成分”, [5]57其实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女兄”“女弟”的说法,“兄”“弟”本为男性称谓,在“女兄”“女弟”中其性别标记被略去,仅取其义素中的长、幼义与“女”组合。
社会生活中,一些男性涉足传统的女性工作,出现“男幼师”“男护士”“男保姆”“男媒婆”等,也有一些女性涉足传统的男性主导的职业,出现“女司机”“女宇航员”“女总统”等。这种职业性别观念的淡化,带来的必定是相关词的性别语义特征的弱化,使得不少词传统赋予的性别标记弱化。随着一些原来有性别标记的词性别特征的弱化,“汉子”的性别标记被忽略成为可能,在它的前面加上新标记“女”也就不会有矛盾感了。
另一方面,“汉子”在近现代常见语例中常指性格坚毅、豪爽、大气的男性,如“是条汉子”。从早期的语料中也不难发现,最初其实主要是用“汉子”来指女子具有一些男子气概的行为或性格。如:
( 7)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真汉子,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我是软妹子? ( http: / /tieba.baidu.com/p/1897330805,2012年10月2日)
( 8)甜美妹子也爱健身 肌肉美女比汉子还汉子 ( http: / /she.21cn.com/fashion/east/ 2012/11/08/13559580.shtml,2012年11月8日)
( 9)为什么很多不太汉子的妹子,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萌妹子,都喜欢说自己是女汉子? ( http: / /www.zhihu.com/question/23735096,2013年4月1日)
( 10)想问下有多少可以自己给饮水机换水的妹子?真的很汉子么……( http: / /bbs.tianya.cn/post-funinfo-4227114-1.shtml,2013年6月4日)
( 11)又汉子了一把( http: / /tieba.baidu.com/p/2396288876,2013年6月15日)
从“不太汉子”“很汉子”“汉子了一把”等超常规用法不难看出,这些语例更多的是在强调“汉子”的特征。施春宏指出:很多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成分,“某个名词若有多个描述性语义特征,在显现出其中的一类时,也往往靠语境来限定和凸显”。 [6]215“汉子”具有的诸多特征在( 8)-( 11)的语境中即分别被激发凸显了出来。并且,因“汉子”的描述性语义特征十分丰富,可以使人产生诸多有关“汉子”细节特点的联想。当语境不十分具体时,凸显的远远不止一个语义特征,这使得“女汉子”意蕴更为丰富、适用性更为宽泛。无论是行为还是性格上稍稍具备男性特征或者稍与女子小鸟依人的特征不符,均可以“汉子”称之或以“汉子”形容之,这是因为,在语义场中,女性、男性是二元对立的,非男即女,非女即男,既然不具备女性典型性格、行为,就有可能被视为非女性即男性了。这样一来,“汉子”一词的特征方面的义素必然会被强化,为与男性区别开来,出现“女汉子”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情形颇有些类似于“雷锋”做好事的内涵被强化后,出现了“女雷锋”一词。“汉子”与“雷锋”的性别义素弱化,蕴含的行为特征内涵突显。
性格特征在语言生活中得到不断地强化,使得“汉子”附载着诸多情感评价意义。在词形上,“女汉子”不会使人觉得突兀,而语义上“汉子”的正面形象无形中又为“女汉子”逐渐走上对应的正面形象奠定了基础。
2.格式准备:词形类推。人类的归类心理,喜欢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用含有相同语素的同类语法结构表示出来,形成“A+X”或“X +A”的词群,前者如“导游”“导购”“导医”,后者如“印客”“换客”“晒客”。“硬汉子”“铁汉子”等“X汉子”结构直接为“女汉子”提供了可以类推的格式。与“汉子”对应的“妹子”本指妹妹,网络媒介上泛指年轻女性,后由网络进入日常生活,在年轻人中广泛使用,常见于校园和ACG界。“川妹子”“湘妹子”“细妹子”“山妹子”等格式早为人熟知,后又衍生出“萌妹子”“软妹子”“男妹子”等,“妹子”家族定中格式的广泛使用为与“X妹子”对应的“X汉子”提供了词形参照。“当代汉语批量涌现的大量新词,常常都是在带标志性语素的模式下类推生成的”, [7]146“女+X”虽没有像其他流行语形成庞大的词群,但认知度颇高的“女王”“女神”“女强人”“女光棍”等由“女+中心词”的格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汉子”格式顺理成章。此外,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主导地位,“定+双音节”的形式只须改变定语成分即可完成新词的构造,类推构词能力强,在词汇里也显得比较协调,易为人接受。
3.语用效果:新异的修辞旨趣。言语交际中,反常规的表达形式往往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新鲜刺激的印象往往要深刻些。这或许也是每年都有流行词从网络走进现实语言生活的一个原因。“女汉子”具有一种新异的修辞旨趣。“女”和“汉子”性别标记上相反,反义的碰撞,必然引发人们寻找二者的契合点。但凡词或固定短语都不是组成语素或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内部整合取得一个新的整体义。“女汉子”是在矛盾中找统一,将“女”与“汉子”义素和描述性语义特征中不冲突的部分提取出来,重新整合,以意合的方式来传达新义。字面上看似矛盾,内涵上却协调统一。这种形式可以使语义显得含蓄深刻,类似的表达不少,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最熟悉的陌生人”“真实的谎言”“公开的秘密”“甜蜜的忧愁”等等。
4.社会心理:女子当自强。女性外表往往比较柔弱,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社会的期望值比较低,所以当她们言行稍稍直率、学业或事业上稍有一点点样子时,均会被称作“女汉子”。如今,女性在社会竞争中越来越表现出独立自强的一面来。之前的“春哥”“范爷”的偶像效应已使“女汉子”形象有了较高的认可度。 ①自立自强的女子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这是“女汉子”形象越来越正面化的社会基础,也是这一词风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性化”的潮流中,不少男性装扮、气质越来越女性化,引发众人特别是不少女性的反感。与“女汉子”命运相反的是,这一群体的社会接受度很低。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心理有关。社会对男性的“顶梁柱”定位使得大家普遍认为,刚性、坚毅应是男子的基本特质。于是“娘炮”成为对这一群体带一定程度负面色彩的评价。既然“伪娘”难堪重任,“女汉子”必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来。
三、 “女汉子”与“女子汉”“女强人”
“女强人”的出现较早,其内涵比较明确,意义就是在“强人”的基础上标明是女性。“强人”有两个义项:强有力的人,坚强能干的人;强盗(多见于早期白话)。我们讨论的是前一义项。不难看出,现代汉语中“强人”本身的性别特征不十分明显。但因为语用中人们的思维习惯,很多词如不加特别说明或修饰时往往指男性,如“先生”本是知识分子对有一定声望或学问的人的一种敬称,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宋庆龄、杨绛都被称为“先生”,但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尊称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或“小姐”。这样一来,反而造成加标记的“女强人”比“强人”使用时关注度要高。“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里,男人本来就应该是能干有为的,只有女性才需要给以特殊的固化命名。” [8]23这一组合也使得“强人”的“能干有为”特征在“女强人”身上凸显,蕴含着对成功女性十分深厚的评价义,刻意强调“女”以说明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其成就取得的不易。
“女汉子”之前还有“女子汉”一词,它是仿“男子汉”而来的,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很少单用。因是仿“男子汉”而来,词形上容易产生相关联想,“男子汉”的英勇正直、坚毅执着、乐观豁达等诸多附加意义自然地被附载在“女子汉”上,使得“女子汉”含义定型化,使用也受到诸多限制。
相对而言“汉子”的“能干有为”“英勇坚毅”较“强人”“男子汉”要稍弱一些。因为在早期汉语及现代汉语方言中,“汉子”一般是对男子的通称。这样一来,“女汉子”的门槛就比“女强人”“女子汉”要低一些。在某一方面稍稍具备男子特征或气概,均可以以“女汉子”称之。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女汉子”是相对于中国传统女性而言的,只要缺少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娴静等特质的女性均可以“女汉子”谓之。
四、结语
新词的产生与新事物、新观念、新认识、新思想、新感受等有关。人们在创造新词时可能有一定的调侃、游戏的因素,但新词的生命力却与其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有关。这一看似自然随意的背后,实际仍是语言规律决定其命运。新词的接受度与语义、语法、语用、社会环境均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内涵丰富明确、格式大致符合汉语组合习惯、形式新颖传神的新词在语言生活中更受欢迎一些,更有可能进入一般词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