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良
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P171)我们体会,这段讲话中提出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是个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概念,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本文就这一概念的提出,它的主要内容和若干特点,以及它的重大意义等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这里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是,在习近平的讲话中,“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是偶然提及或使用的概念,还是一个深思熟虑、反复使用的概念?这个问题关系研究的价值。如果是偶然提及或使用的概念,可以不必研究,但如果是深思熟虑、反复使用的概念,就大有研究的必要。我们看到,有关这一概念的提法、说法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可谓比比皆是。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P164)这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实际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另一种说法。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P181)这里说的“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实际也就是指“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再有,习近平讲话中反复提到的“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都可视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不同表述。因此,如果我们不拘泥于文字的具体表述,而是重在其内涵或精神实质,那么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在习近平的讲话中是个极重要的概念;相关的提法和说法也都可以统一在这个概念中来理解。
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习近平何以能够提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他又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概念?换句话说,这个概念的客观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这一概念的前提性问题,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看。
先从国内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仅取得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世界奇迹,而且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成就,是提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客观基础或前提条件。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就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一些人的理想信念丧失、思想道德滑坡、精神追求缺失、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淡薄甚至丢弃的现象已十分严重。有学者指出,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是学着外语,听着西方摇滚乐,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而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却漠不关心,他们实际上成了“香蕉人”,即从皮肤上看,他们属于黄种人,属于中国人,但从精神上看,他们却成了白种人、西方人。[2](P87)此类问题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从这里看,提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也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种现实针对性还可从国外来看。这就是西方一些媒体、学者乃至政要正千方百计在文化精神领域影响中国、丑化中国甚至企图演变中国。具体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直接贬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果,如前些年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不用害怕中国的崛起,因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或者通过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糊、歪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举最近的两个例子。一个是2014年9月,打着“民主”、“自由”旗号的香港“占中”运动爆发后,西方不少媒体将其称作“颜色革命”的香港版,并称之为“雨伞革命”。如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就有“雨伞革命”的标题,英国《金融时报》以“雨伞革命让人质疑一国两制”进行报道,《华尔街日报》以“香港民主觉醒”为题进行报道。其意图是,通过香港的“占中”在整个中国发动一场“颜色革命”。再一个例子是,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海外有媒体评论说:“官方将西方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重要理念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共传统意识形态的一次大胆突破,展示了中共在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上试图‘与时俱进’的意图。”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观”。[3]
显然,国内外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黑格尔曾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4](P2)这提醒我们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论其经济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富,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或精神,是不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习近平的讲话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P46)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P153)这些讲话的精神都可集中到一点,就是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或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那么,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究竟指什么呢?如果说,“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指一定的理想信念或信仰、价值观念或道德观念,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那么,从习近平的讲话精神看,当代“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就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或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全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或道德观以及作为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它在“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解决或坚定的是中国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问题。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所谓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5](P1453)。从这个解释看,就某种主张、主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最正确的信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其本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实际也就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在当下的中国,它具体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些国人总觉得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言必称西方,连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然而他们不懂得,没有什么比自己国家的巨大成功更让人自信了。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6]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理直气壮!他还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6]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应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结构中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它标志着当代中国人的信仰。
其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在“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解决或确立中国人的道德问题。党的十八大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为国人提供了一个评判国家、社会和公民素质的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这个价值标准,实际也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标准。因为所谓“德”,按我们中国人的理解,是对“道”的认识和践行,即对事物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则的认识和践行。人们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习近平也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P168)从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要重建当代中国人的“德”。而所谓“重建”,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或道德标准,因而需要重建;就从现今某些国人的言行来看,已是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更是迫切需要重建,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重建中国人的“德”,解决“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的问题。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结构中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标准或道德标准。
再就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它在“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解决或夯实的是中国人的根基问题。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它的根本意义是增进国人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这个问题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我们已处于全球化的时代,而全球化正从经济生活上拆除一切民族国家之间的自然屏障,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失去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中国人就会在精神上处于飘荡无根的状态,就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知道,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之根和智慧之根,是任何一个成熟民族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西方人之所以重视古希腊文化,是因为他们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黑格尔所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7](P157)毛泽东也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8](P534)习近平也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根本、根基问题,例如他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P164)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也就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
概括上述,在“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的“信”,即理想信念或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的“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的“根”,即精神家园。它们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基本构成因素,缺一不可;“信”“德”“根”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了当代“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根据上述对“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它的若干特点,以深化对它的认识。
主体这一概念,从哲学上看,可以是个体即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如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组织等。但无论是个体主体,还是集体主体,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也就是依靠自己而存在,不靠外部的作用或力量,不把外部的作用或力量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否则,它就不是主体,而是一个从属的存在物,一个属于别人的存在物。马克思就曾指出,在人自身之外去寻找主体,他就无法摆脱从属的地位,因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9](P129)。从这个意思看,所谓主体性,就是毛泽东提出和强调的独立自主,也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的:“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P29)这里的意思显然包括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即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办,从而把自己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是这样一种具有鲜明主体性的概念。它是我们党提出的概念,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具有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关系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源于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源于这一巨大成功产生的自信,因而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意味着,只要是中国人,就都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或信仰,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它涵有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上,但又绝不仅仅如此。它还体现在这一文化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或信仰的意义上,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的支撑上。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言,习近平讲,我们之所以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P39-40)。这就告诉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或信仰,也就是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守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二者之间非但不矛盾,反而是内在统一的。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正是它的重要源泉。从这个意义看,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也就是要坚持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或信仰,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也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我们看来,“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不是一个保守的、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世界;不是一个已经建成了的世界,而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世界。从它的开放性说,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都在我们的学习借鉴之列。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吸收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所有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借鉴。但同样重要的是,这种学习借鉴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国情,通过消化吸收后变成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因而仍属于“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像我们吃了食物,通过咀嚼、消化和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一样。开放性还联系着建设性,即“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是一个建设中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已经建成的或完成的世界,或者说,它还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已经具有的精神世界,而是一个正需要全社会来塑造或建设的世界。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或信仰的坚定,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的培育和践行,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都需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才能使之内化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还任重道远。
虽说“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是一个建设中的概念,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概念,一个能够积极引导当代中国人在精神领域大踏步前进的概念,因而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上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这一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规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不仅要从物质生活的贫困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精神生活的片面发展中解放出来,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一直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并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提出有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如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0](P367)在此之后,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同时也是一个现实运动和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努力实现的一个现实目标。[11](P295)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明确的价值目标落实到现实社会的运行机制之中,使之与社会全面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具体成果。习近平以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这个崭新的概念,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或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这一概念的主要内涵,既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而可看作是这一理论的最新成果。
从现实上看,“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切中当今中国精神生活的实际,具有正本清源、引领前进的重大作用。前面提到,我们已处于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严峻挑战。这特别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优势,向全球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在这种情势下,如果我们失去警惕,甚至接受或认同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那就会成为他们的俘虏,丧失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情况正在某些国人身上发生。明明是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却总是有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明明是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成功地实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输出的价值观,却仍然有人把这种价值观视为普遍真理;更有甚者,则是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极度不自信,千方百计要把自己变成西方人。凡此种种,都迫切需要解决国人在精神领域存在的问题,解决“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1](P171)的问题,以“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P162)。而提出和建设“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举措。
最后要指出的是,提出和建设“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1](P170),因而其意义还须从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上来认识。马克思曾对这种联系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9](P127)这段话的意思是,“工业”的历史及其成果,最集中、最感性地反映了人的本质力量或内心世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的公开展示。这个意思完全适用于我们对“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理解。试想,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还保持着一定优势的形势下,我们党能够提出和建设“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就要在精神层面体现出来。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预示着“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探索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物质文明样态,那么,对“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建设,就将是中国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索出一种新的精神文明样态,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这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陶德麟,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学轲.2014年意识形态领域十个热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4](德)格奥尔格·黑格尔.逻辑学(下)[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汉语大辞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1.
[7](德)格奥尔格·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