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琼海市中医院药剂科,海南 琼海 571400)
·药物与临床·
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张旭
(琼海市中医院药剂科,海南 琼海 571400)
目的 分析我院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采用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临床不良反应(ADR)。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56例发生中药注射剂ADR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在18种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中,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30.36%(17/56);65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1.79%(29/56);高发ADR药物为血塞通注射剂,占21.43%(12/56),且联合用药中循环系统联合药物导致ADR高发,占73.21%(41/56),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ADR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注意药品说明书中适应证、用法和剂量,联合用药应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管,加强药师临床药学干预,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药与现代药剂学结合发展出的产物,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演变发展成一种中药剂型[1]。但是,就目前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来看,药物联用和剂量使用不合理、监督力度不够等情况多有发生,造成其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屡有出现[2]。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药注射剂所发生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了降低ADR发生的相关对策,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有5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其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10~86岁,平均(58.3±9.6)岁。所有患者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心脑血管疾病,且ADR均由中药注射剂引起。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病历资料、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计数资料以例或率表示。
2.1 患者ADR发生年龄分布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以>65岁患者最高,构成比为51.79%,18~55岁年龄段患者最低,见表1。
2.2 ADR的临床症状或表现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因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多累及皮肤及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与全身性损害,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皮疹和瘙痒,见表2。
表1 5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药注射剂ADR年龄分布
表2 5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ADR的临床症状或表现
2.3 引起ADR的中药注射剂类型 我院使用的18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中,造成ADR发生最高的中药注射剂为血塞通注射剂,占21.43%,其次为灯盏花素注射剂,占14.29%、银杏达莫注射液,占12.50%,见表3。
2.4 联合用药导致的ADR 我院联合用药主要类型有循环系统药、降糖药、抗菌药、抗生素药物、激素及泌尿系统药物,在这些联合用药类型中以循环系统药、降糖药和抗菌药等发生ADR比例最高。循环系统联合用药导致ADR者41例,占73.21%,降糖药导致ADR者17例,占30.36%,抗菌药导致ADR者12例,占21.43%。部分患者使用两类及两类以上药物。
表3 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情况[例(%)]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伴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增长,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仍有所局限,而中药针剂的出现为其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途径,且疗效尚佳[3]。据相关文献报道[4-5],清热开窍、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ADR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逐渐受到医药人员的重视。
3.1 ADR的发生与其机体条件的关系 患者年龄的不同,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代谢情况也会有所差异,进而导致ADR的发生率也不同。谢紫薇[6]通过对696例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年龄段进行研究,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年龄小于20岁者。而本研究中亦通过对6个不同年龄段进行观察,其中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发生ADR概率最高,占51.79%;而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仅次其后,占17.86%,这一结论与谢紫薇的研究成果大致相符。分析其原因:由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使用治疗心脑血管的中药注射剂概率大,从而ADR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的各脏器机体功能逐渐减退,药物的代谢速率延长,对药物的敏感度增加而易发ADR。而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亦高发ADR,主要归咎于未成年人机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同时自身免疫力差,对药物的刺激过于敏感,其安全使用剂量亦难于把握,从而容易导致ADR的发生。
3.2 药物因素与ADR临床表现的关系 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由于原材料产地、采收季节、药用部位及制作过程的各异,都会导致中药材化学成分有所偏差。同时制作成中药注射剂的辅料、溶剂、包装材料和储藏的环境,都能导致成品的稳定性破坏,从而容易发生ADR。本研究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液剂发生ADR对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0.36%),临床表现以皮疹和瘙痒为主;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占19.64%)和全身性损害(占14.29%),这一结论与郑丽丽等[7]的研究成果大致相符。中药注射剂导致这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组成成分复杂,内含有淀粉、色素、多肽、多糖及动植物蛋白等致敏成分有关,当其输注入血液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者造成其致敏淋巴细胞的出现,若再次触及抗原后,即易发生变态反应,出现皮疹或瘙痒等症状。
3.3 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ADR发生的关系 ①用药的不合理性: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遵循中医理论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但临床中药注射剂仍为多数西医医生使用,且由西药药师调配,无法按照中医理论合理使用,不仅影响了临床疗效,同时提高了ADR的发生率[8]。本文结果显示,导致心脑血管患者ADR高发的中药注射剂为血塞通注射剂,占21.43%;以此药物为例,血塞通注射剂的中药成分为三七,适应于体质寒凉的血瘀证,血虚无淤忌用,虚寒、血热妄行者禁用,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禁用。同时,要做到“中病即止”,这对于缺乏中医理论指导的西医生使用存在一定难度。②药物相互作用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为老年人,此类患者生理机能的特殊性,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导致治疗过程中会采取多种药物联用治疗。因此,药物联用时发生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患者出现ADR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中,以联合循环系统药导致ADR的发生率最高,占73.21%;其次是联合降糖药占30.36%,而联合抗菌药占21.43%,这一研究结论和谢雁鸣等[9]的研究成果大致相同。分析其原因: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易导致输液的pH值变化、沉淀物的形成,以及不溶性微颗粒的增加等。同时,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加重了机体的代谢负荷,这些因素均容易诱发ADR的发生。
3.4 如何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①提高医师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认知,改变医师对中药“小毒、无毒”的观念,对药物配伍、给药途径、疗效及安全性有进一步的认知,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同时,不应以某次ADR的发生,便全盘否定中药注射剂,应通过培训或自身学习来提高自身认知。②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应基于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严格对待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及应用,加强对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做好药物使用的详细记录,以便今后对生产厂商的工作指导,通过厂家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减少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③临床用药方面要提高规范性,中药注射剂尽可能单独使用,勿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其次,溶媒的选择应遵照说明书的选择种类及配制比例,严格遵医嘱进行给药操作,注重给药方式、速度及疗程。④加强药师的临床药学干预,可将药师安排于查房、会诊及配伍等工作中,对于ADR患者要做好详细记录,总结其ADR规律,对于重复用药、剂量不当用药等现象加强审核监督,从最大力度上保证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从而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1]李廷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2):111-115
[2]李育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分析和用药管理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79-80.
[3]钟 晗,黄赛杰.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3):380-382.
[4]赵 涛,赵步长,伍海勤,等.丹红注射液处方组分的心脑血管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47-49.
[5]杨福云,汪爱琴.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255-256.
[6]谢紫薇.69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21(4):323-325.
[7]郑丽丽,姚 莉,范芳芳,等.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26):2454-2456.
[8]冯焕村,徐雅玫,林清雯,等.2010~2013年某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生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97-100, 104.
[9]谢雁鸣,王连心,王永炎.临床联合用药机制研究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24-3426.
R972
B
1003—6350(2015)18—2776—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12
2015-07-07)
张 旭。E-mail:139075208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