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78例临床分析

2015-04-14 03:26李斯锐林福煌袁婵娟
海南医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大肠癌射频经皮

李斯锐,吴 宁,林福煌,陈 峰,邢 丽,袁婵娟

(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海南 海口 570311)

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78例临床分析

李斯锐,吴 宁,林福煌,陈 峰,邢 丽,袁婵娟

(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海南 海口 570311)

目的 观察综合介入方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29例为肿瘤血供较多类型,49例为肿瘤血供较少类型,前者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后者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行腹部CT增强扫描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范围及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实验室指标及临床CT扫描结果均出现了明显好转,CR 7例(8.9%),PR 68例(87.2%),SD 3例(3.9%),有效率为96.1%,且不良反应发生均较轻。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具有较佳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大肠癌;介入;肝转移;疗效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1],且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出现肝转移后治疗效果欠佳。笔者近年来根据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综合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26例;年龄31~68岁,平均(55±5.9)岁。所有患者的病灶部位均经病理学证实,原发病灶得到相应控制,肝转移病灶部位直径3.5~8.7 cm,平均直径为4.3 cm,单病灶、2个病灶以及3个以上病灶患者分别为18例、40例、20例。肿瘤血供较多者29例,总计42个病灶,肿瘤血供较少者49例,总计78个病灶。

1.2 方法 29例肿瘤血供较多类型者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其中5例因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不彻底给予一周后叠加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而49例肿瘤血供较少类型者则采用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治疗。

1.2.1 灌注栓塞治疗方法 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将导管插管至肝总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的供血血管将导管超选择进入肝固有动脉、肝左或肝右动脉或其分支,经导管化疗药物灌注栓塞(吡柔比星20~40 mg、卡铂100~200 mg或洛铂10~50 mg及适量碘油混悬剂等),治疗间隔≥1.5个月,每6~8周重复一次。

1.2.2 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方法 是在数字减影X线(DSA)、B超或CT的引导下,将特殊的穿刺针直接穿刺到肝内肿瘤灶注入药物治疗的方法,常用药物同上。

1.2.3 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B超或CT等影像学设备引导下,将直径仅2 mm的绝缘电极针,经皮直接插入肿瘤组织,并呈伞状展开九根细电极“锁定”肿瘤。通过发射460 kHz的交变电流,生成一定直径大小、可调控的球形热凝固灶,使肿瘤组织灭活,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1个月检测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行腹部CT增强扫描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范围及数量变化的改变。同时统计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评价标准 依据WT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①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无新病灶出现,持续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R):肿块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无新病灶出现,持续4周以上;③稳定(SD):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持续存在;CR+PR视为有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复查AFP皆为阴性,CEA水平治疗前后分别下降25.5%和27.3%。两组患者的临床CT扫描结果均明显好转,CR 7例(8.9%)、PR 68例(87.2%)、SD 3例(3.9%),有效率为96.1%。其中,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的患者富血供肿瘤明显减小,碘油沉积明显,CT扫描强化程度下降,1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典型CT变化见图1。经射频消融治疗的大部分患者肝脏病变区CT增强扫描无强化,表明肿瘤坏死程度高,显示其较佳的治疗效果,1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典型CT变化见图2。

图1 灌注栓塞治疗组1例患者CT扫描

图2 射频消融治疗组1例患者典型CT扫描

2.2 不良反应 .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的患者术后1周内一般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和发热等,肝功能损害多表现为转氨酶和(或)胆红素一过性升高,给予护肝、抑酸、镇痛等对症处理后逐渐缓解。少见骨髓抑制,全组患者未出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无严重毒副反应的发生。而经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气胸以及化疗药物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且经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3 讨论

大肠癌是一种以低分化癌或高分化腺癌为主的恶性肿瘤,常见经血道转移到肝,其中10%~20%就诊时可同时合并肝转移[2],多无外科手术机会。肝转移瘤AFP水平一般多为阴性,而癌胚抗原是消化系统肿瘤细胞分化表达的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升高提示肿瘤复发并提示有肝转移有较大意义[3],因而在本研究中以治疗前后CEA作为疗效观察指标之一。研究表明,肝转移瘤可分为富血供和血供较少两种类型,针对以上两种类型的大肠癌肝转移,在原发肠道肿瘤病变得到控制情况下可采取合适的综合介入治疗手段。

本组78例患者术前经腹部彩超或腹部CT增强扫描,其中29例肝内转移病灶血供丰富或强化显著者采用TACE治疗,其导管在DSA设备引导下直接超选插到肝固有动脉或其分支,经导管注入抗肿瘤药物,然后栓塞肿瘤血管,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低的特点,利用肿瘤细胞特殊吸附碘油-化疗混合乳剂原理,碘油药物乳剂能长期停留在肝肿瘤组织内并缓慢释放,可使化疗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的毒性反应明显减少。本组5例病灶存在多支血管供血,且较纤细,或因TACE治疗时由于导管导丝、对比剂及化疗药物等刺激导致供血动脉痉挛,难以使碘油混悬剂向肿瘤内填充完全,则叠加采用B超定位经皮肝穿局部药物瘤内注射治疗方法。其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轻度疼痛、低热,恶心呕吐等,仅需对症处理即可。

本研究采用的另一种介入方法为射频消融术,是通过高频电波产生的热效应使癌肿组织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而且部分灭活肿瘤细胞由于免疫表型改变而通过瘤苗作用产生特异抗肿瘤免疫功能;同时,射频的热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和增殖,而当高温不足以杀死肿瘤组织的时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诱导癌肿组织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本组29例血供较多的肝转移癌患者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和经皮肝穿局部药物瘤内注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癌肿组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和相关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细胞遭受化学毒性和缺血双重打击使肿瘤细胞衰亡有关[4]。因为肿瘤细胞生长活跃就得需要大量的血和氧[5-6],由于化疗药物发挥了其抗肿瘤的作用,同时碘油及明胶海绵颗粒对血管的栓塞作用更增加了化疗的效果,而且碘油可以有效延长化疗药物在癌肿组织内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治疗效果。从以上分析可知,灌注栓塞治疗主要是针对血管较为丰富的癌肿组织,而对于血供较少的肿瘤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显。本研究中,我们对其他49例较少血供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了射频消融治疗方法,患者肝转移病情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显示了射频消融的介入治疗手段对灌注栓塞疗效欠佳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总之,对不同类型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个性化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其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修银,成文利,赖沛炼,等.CEA、CA125和CA724联合检测对肠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广州医药,2012,43(4):12-14.

[2]许剑民,钟芸诗,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进展[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0,4(1):10-15

[3]徐元兵,林源,金钦文等.大肠癌组织中CEA表达与肝转移的关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1(1):69-73

[4]陈华溶,葛维挺,郑 树.大肠癌肝转移机制及靶向治疗[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9,36(12):940-943.

[5]王 煊,陈小飞.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0:737-739.

[6]林钧华,刘鲁明,周振华.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5):283-285.

R735.3+4

B

1003—6350(2015)18—2750—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8.1000

2015-04-22)

李斯锐。E-mail:siruili@163.com

猜你喜欢
大肠癌射频经皮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血必净在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ICU脓毒症中的效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