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名师高徒·
赵文霞教授基于“毒瘀痰虚”理论治疗肝炎肝硬化经验*
马素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赵文霞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研究30余年,学验俱丰。赵文霞教授基于“瘀毒痰虚”理论治疗肝炎肝硬化,即毒邪内伏是肝炎肝硬化的起始病因,血瘀贯穿肝炎肝硬化始终,痰浊凝聚是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变化,正气亏虚是肝炎肝硬化形成演变的内因。
赵文霞;中医师;肝炎肝硬化/中医药疗法;毒瘀痰虚;临床经验
赵文霞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研究30余年,学验俱丰。肝炎肝硬化是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广泛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性再生、肝脏弥漫性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属中医学“癥瘕”“积聚”“肝积”范畴。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 000万,其中0.4%~14.2%演变为肝硬化[1]。肝炎肝硬化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逐步进展,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肝癌等并发症,严重时常危及生命。如何最大限度、最长时间延缓病情进展是目前肝病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赵师从“毒瘀痰虚”论治肝炎肝硬化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赵师认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有传染性,为嗜肝病毒,符合中医学“疫毒”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该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疫毒之邪又具湿邪致病特点;因此,解毒不离化湿,并随兼证之不同而随症治之。赵师认为:肝炎肝硬化“毒邪”之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感受母体疫毒之邪;二是后天摄生不当,感受外来疫毒之邪。疫毒之邪侵袭人体后留而不去,可根据患者体质、治疗情况等而具寒热属性。若外感热邪偏盛,或素体热盛,蕴久成毒,化为湿热之毒,症见身目尿黄,口苦,便干,目眵多,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等,治疗上常用茵陈、栀子、大黄、虎杖、白花蛇舌草、黄芩、胡黄连、叶下珠、垂盆草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若湿邪偏重,阻遏阳气,或素体阳虚,或用药寒凉,蕴久成毒,化为寒湿之毒;症见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舌质淡暗,苔白厚腻,脉濡缓等,药用薏苡仁、川木瓜、威灵仙、藿香、草果、白豆蔻等温化寒湿。
肝主疏泄,对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调节作用。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濡养肝体。《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的疏泄功能和藏血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有保障;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发挥血的濡养作用,不使肝气亢逆,才能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气血异常。《血证论·吐血》曰:“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赵师认为:肝气郁滞,可导致血瘀证;瘀血可阻滞气机,反过来影响肝的疏泄。在肝炎肝硬化病程中,血瘀贯穿始终,肝硬化越重,血瘀的程度越重。
肝炎肝硬化早中期,气滞血瘀,结与胁下,阻于肝络,肝体失于濡养。临床症见:右胁胀痛不适,或刺痛,胁下积块固定不移,可见赤掌,颈胸部蛛丝纹缕,腹壁青筋暴露,舌质暗,舌下脉络增粗。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化瘀则血行更畅,血行则瘀无所留,使肝脏血行通畅,瘀血化除。多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活血药物,血瘀兼热者,用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郁金、丹参;血瘀兼寒象者,用桂枝、茜草、艾叶;血瘀兼水者,用泽兰、益母草、川牛膝。
肝炎肝硬化晚期,机体气血阴阳失调,各种致病因素终至毒瘀痰结于脏腑,血瘀程度更重。临床症见胁下积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面色黧黑,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赤掌、颈胸部蛛丝纹缕明显,腹壁青筋暴露,舌质暗,舌下脉络迂曲扩张呈结节状。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消癥为主,多选用牡蛎、龟板、鳖甲、炮穿山甲、莪术、水红花籽、守宫、土鳖虫、水蛭等活血通络、软坚消癥之品。因此类药物性多峻猛,常短时间用以汤剂,病情改善后改以丸散剂口服,峻剂缓投以防伤正。
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痰浊。肝炎肝硬化患者感受疫毒之邪,留滞体内,或从热化火炼津为痰,或从寒化凝液为痰;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聚而为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也可凝聚生痰。肝炎肝硬化病症虽不见痰,实则痰浊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妨碍血行,痰瘀互结于胁下,发为肝积。正如《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曰:“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症见胁肋胀痛,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治以理气化痰散结之法,兼热者,用竹茹、明矾、浙贝母等;兼寒者,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兼瘀者,用莪术、三棱等;痰浊胶结者,用皂角、海浮石等;痰蒙清窍者,用石菖蒲、郁金等。
赵师认为:正气亏虚是肝炎肝硬化形成、演变的内在因素,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肝炎肝硬化进展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只有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才使母体、或外来疫毒之邪留驻体内,导致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结,痹阻肝络,形成肝积。在病程演变过程中,先是正虚受邪,后是邪气侵袭,损伤正气。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另一方面,治疗中使用的理气、化痰、活瘀、消积之品,攻伐太过,亦重创正气。上述多种原因常交错夹杂,导致正气亏虚,终成正邪交织,正虚邪实之证。临证常见纳差、乏力、消瘦、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等症,治疗一定注意扶正。具体用药又分气、血、阴、阳四端,如气虚明显者,常选用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药,赵师补气用参多用生晒参,认为其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为肝病补气之要药;较少用黄芪,认为黄芪为纯阳无阴之品,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黄芪有燥烈之虞。血虚明显者,用当归、炒白芍、熟地黄、龙眼肉等;阴虚明显者,常用,生地黄、玄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等;阳虚明显者,用附子、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其中附子用量较轻,常1~3 g;精血阴阳俱虚者,可用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赵师强调,在养血、补阴药中,需加行气药及和胃药,以防药过滋腻碍气,壅滞中焦,影响药物吸收。
综上所述,肝炎肝硬化是疫毒为主要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和,气滞、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肝络而成,血瘀贯穿于疾病始终。本病是较复杂的慢性肝病之一,临床应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毒瘀痰虚”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1]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19.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11-0043-04
R57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1.20
马素平(1968-),女(汉族),河南内黄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胆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23号)
2015-08-04;
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