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向国
8月下旬的北京,早上和晚上已经可以享受到令人神清气爽的惬意了——毕竟秋天快来了。但中午前后依然很热——这应和了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第十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和中国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紧锣密鼓进行的准备工作:世锦赛和纪念活动都是中国的大事,和初秋北京的中午一样热。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午后,一个连续数天的蓝天白云依然陪衬环境优美的首都北京的下午,我和我的同事先乘地铁,然后步行至亮马河南岸——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采访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办事处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博士。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下简称环境署)的使命是‘提供领导力和鼓励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共同爱护环境,通过启发、传授以及使国家和人民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简言之,就是环境署的工作口号‘环境促发展’”。蒋南青简明扼要介绍环境署的使命与目标。
蒋南青
生态学博士。现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家官员。曾分别在荷兰、日本、以色列和肯尼亚的大学及国际研究机构从事农业生态方面的博士后及研究员等工作7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2007年回国就职于国际竹藤组织,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08年10月加入联合国环境署担任国家项目官员,主要负责推动和协调UNEP倡议和战略性领域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和实施,增强环境署在国家层面的影响力,主要负责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伙伴关系,资源和能源效率和环境展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金融倡议,生态减灾,南南环境合作,环境教育和青年交流等多个活动在中国的开展。
蒋南青博士熟悉国际和国家的环境事务及联合国在国家层面的框架规划,将国内的需求同国际理念和战略相结合管理环境项目,与中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及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合作,将环境管理在政府决策中主流化并建立公共-私营伙伴关系。
2003年9月,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成立——驻华办事处作为环境署为数不多的国家办事处之一,一方面证明环境署对中国的重视,另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问题处理中的重要地位。“环境署通过与国家、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环境、气候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政策制定,为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援助。”蒋南青简要概括环境署在中国的工作。
记者:环境署为何重视与中国的合作?
蒋南青: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伴随着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使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同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和土地利用不可持续,能源、粮食、水等全球性环境和发展的挑战也都使得中国在减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举步维艰。由此,环境问题的合作自然成为联合国和中国合作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在十八大上提出生态文明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发展目标,这也和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生态文明强调改善环境质量,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的指标体系中,探索向绿色转型方式和机制。也就是说,中国本身非常重视解决环境问题。这正如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所说,“中国正重新考虑环境的作用,以及在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正是上述两方面互为需求的因素,环境署才能够与中国展开深入合作。
环境署通过与国家、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环境、气候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政策制定,为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援助。
记者:环境署在推动中国环境管理国家政策化方面,与NGO等组织相比,有何优势?
蒋南青:首先,联合国作为中立机构,其宗旨是系统地、根本性地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环境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民众福祉可持续增长的目的。借用中国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无欲则刚。其次,环境署自身政府间机构的地位使之主要工作为与政府沟通——包括与政府高层领导直接对话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解决方案在政策制定中主流化。第三,作为多利益相关方平台,我们也与NGO合作,可以把他们的观点、解决方案反映出来,影响政策制定及其公众参与。当然,我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形成更完善的方案或解决方略,推动中国一步步解决环境问题。这会使我们的方案、方略更具有科学性、可信性。
记者:环境署在中国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蒋南青:环境署与中国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环境促发展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环境署特别是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与中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建立紧密伙伴关系,协调、推动项目实施,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污染治理和化学品管理、资源效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自然保护、绿色经济及南南合作等方面,与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政府和科研部门,地方政府,如北京、贵阳、天津等开展全面合作。环境署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可持续发展环境学院;环境署还是GEF(全球环境基金)的执行机构,其在支持国家开发和执行GEF项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记者:生态环保离不开深入人心的舆论氛围。在这方面,环境署是怎样做的?
蒋南青:在环境宣传方面,环境署与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其中文社交媒体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与中国新华社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所说,“若没有如新华社这样可靠、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伙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难以使环境问题进入国家、城市、社区和每个公民视野的中心。”此外,环境署还邀请中国名人作为亲善大使及艺术环境大使推动环境署的宣传活动,并与主要的国内环境非政府组织和环境/绿色基金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环境署在与中国广泛有效合作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署2014年发布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国别合作框架》(2014~2017年),确定了优先合作领域。这些领域是推动中国的绿色发展;提高中国环境能力和意识;协助推动南南合作。关于与这三方面相关的问题蒋南青一一作出回答。
在绿色发展方式上,环境署主要致力于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提升。
记者:请简要介绍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及在中国开展的工作。
蒋南青:环境署于2008年提出的绿色经济倡议是里约+20峰会两大核心议题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发展一种包容增长的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号召各国政府投资于绿色行业。自2009年以来,环境署与中国携手开展绿色转型工作,对绿色经济概念、绿色投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和环保产业统计核算等在理论上做了研究工作,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潜力做出客观分析,并与国际接轨,为之纳入国民核算体系而努力。
记者:在绿色经济方面,环境署目前在中国正在做哪些推动工作?
蒋南青:目前,环境署正在中国开展绿色经济行动合作伙伴工作(PAGE):PAGE是由UNEP、UNDP、UNIDO、ILO和UNITAR等5家机构为解决绿色经济不同方面的问题而开展的项目。合作伙伴的联动能够覆盖绿色经济的主要要素,并提供一套全面的综合性服务及工具来帮助国家战略性地开发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在中国,PAGE选择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并将建立PAGE网络。环境署还与中方合作对促成绿色经济实现的条件进行研究,包括绿色金融、贸易和投资等。
记者:在绿色发展方式上,环境署正在做哪些工作?
蒋南青:在绿色发展方式上,环境署主要致力于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提升。在资源效率方面,核心思想是使经济增长与资源脱钩,提高消费者的意识。目前,中国一直在加强推动内需增长,所以,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也将是环境署与中国合作的重点。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的消费方式既不是像美国那样高能耗消费,也不是限制消费,而是低能耗、低排放、经济和生活品质可持续提升的消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有这个决心、有这个实力,同时也有强烈的需要实现这样的消费增长。中国实现这样的消费增长,不仅有利于中国自己,也有利于整个人类,正如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所说:“如果13亿的中国人都能够过上可持续的生活,这对全世界是有好处的。”
记者:绿色发展离不开可持续能源供给。这方面规划署采取了哪些推动措施?
蒋南青:目前化石能源供给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这改变不了其固有的资源属性:迟早要用光的,而且,其高排放性对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解决可持续能源供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帮助更多国家解决可持续能源供给,改善环境和社会发展,2009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世界银行行长等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全球倡议,以实现2030年全球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比例翻番。在此倡议下,联合国设立了区域能源、建筑、交通、照明、家电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加速器平台。环境署能源处作为秘书处负责推动此项工作,其合作形式以公共-私营伙伴关系(PPP)为主要形式。
2012年,环境署和中国国家电光源检测中心成立了全球高效照明中心(GELC)以推动环境署全球高效照明倡议,希望与中国合作推动LED照明政策推广,以中国的经验和技术为基础,推动开发关于高效照明和家用电器的南南合作项目,以协助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设立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环境署也正在和中国政府和行业伙伴积极讨论,实现高效家电和设备市场的跨越,总体目标是降低电力消耗和减缓气候变化。
记者:环境署为何大力推广区域能源模式?
蒋南青:发展区域能源也是一个解决方案。2014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环境署和人居署及其主要合作伙伴、地方政府可持续联盟(ICLEI)和丹麦丹佛斯推出全球城市区域能源倡议。全球城市区域能源倡议是一个多利益相关方伙伴合作模式,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的地方和国家政府为中心,撬动政策和财政上所需支持,以此来刺激对现代区域能源系统的采用。区域能源创造了供热、制冷、室内热水和电力等生产和供应之间的协同,并可与市电系统如电力、卫生、污水处理、运输和废物一体化,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降低空气污染,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等多目标,是未来城市能源的主要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该倡议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支持,现在正努力推进。
记者:目前,中国正在全力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环境署为之采取哪些推动或协助措施?
蒋南青: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大会决议,环境署正帮助中国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环境署为中国的污染控制工作提供专业交流,重视调动多方资源合作,做出科学评估。
记者:如何构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南南合作”?中国可以有哪些作为?
蒋南青: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通过南南合作为其它地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中国与世界”已成为联合国驻华系统的重要议题,南南合作也是联合国中国发展援助框架中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并与中国提出的一路一带战略紧密结合。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署支持的不断加强,环境署也在开展针对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管理和绿色经济领域的绿化丝绸之路的南南合作。
记者:中国本身还面临着众多环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为南南合作做贡献的发力点在哪里?
蒋南青:的确,中国仍然面临众多环境问题,但是,正是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气候减缓、适应、污染治理方面开发出了很多成本低效益高的技术、产品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产品和经验非常适于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很多地方和城市也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更加有意愿参与到国际进程中。这些都为南南合作提供了机会。
记者:中国在南南合作中发挥什么作用?
蒋南青: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表示,中国在全球南南合作中有着重要地位。他说,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正在南南合作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核心角色。因为如今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追随高耗能发达国家的后尘——而是发展中国家彼此合作,正在形成一种南南合作的新范例。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将为世界绿色经济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记者:目前,南南合作有哪些进展?
蒋南青:目前,环境署利用中国政府在2012年捐赠的600万美元信托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环境署在国际层面提供支持,帮助国家合作伙伴寻找最佳技术实践,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和伙伴关系,认识面临的挑战。如在全球城市污水技术转移国际伙伴合作项目中,环境署调研中国二十多个主要城市成功应用的四十多种适合技术转移的污水处理技术,并分析了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污水处理技术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南南合作技术转移机制。可以说,建立技术转移的国际伙伴关系,并成立区域全球污水处理倡议区域中心,成为促进南南合作的有效途径。
记者:能力建设和意识提高也是规划署与中国政府优先合作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环境署如何助力推动?
蒋南青:随着中国对智库的重视,高层智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环境规划署对高层智库也非常重视,环境署执行主任兼联合国副秘长阿齐姆·施泰纳担任中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合作委国合会国际副主席一职,对中国的重大环境问题给出建议,如推动“十三五”规划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等。环境署致力于撬动所有伙伴机构的比较优势来促进公众兴趣,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努力弥合科学与政策之间的差距,例如其旗舰报告《全球环境展望5》分别出版了政策决策者版、青年版、企业版、商业版,并在亿利基金会的支持下出版了中文版,面向青少年、企业,鼓励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环境问题早已超越国界,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20峰会使环境署得到了很大加强,根据大会决议,环境署在2014年第一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升级为联合国普惠制机构,成员国由原来的58个国家扩展为联合国全体成员国。
记者:环境署在全球范围内做了不少成效卓越的工作。请采撷亮点,简要介绍。
蒋南青:好。其一,去年9月,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布《2014年臭氧损耗科学评估》报告,报告确认,臭氧层正在恢复并将在本世纪中页重回1980年之前的水平。这归功于环境署主导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各成员国采取的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动。其二,128个国家签署的关于汞防治的《水俣公约》取得明显实效:使用含铅汽油的国家只剩下3个。其三,REDD(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少砍伐森林和减缓森林退化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案影响力正在扩大:申请支援的合作伙伴国达到创纪录的60个。其四,环境署正创纪录地与58个国家开展合作: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全球陆地和海域保护区明显扩大。其五,2014年6月由环境署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把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和平、安全、金融、健康并列,并确认环境可持续性是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项基本要素。等等。总的说,环境署的工作取得了成绩,但前方的路还很漫长。从根本上说,环境是一种长期投资,但它会带来长远利益,让人类社会在未来世纪持续受益。所以,环境署将致力于长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环境事业而工作。
环境是一种长期投资,但它会带来长远利益,让人类社会在未来世纪持续受益。
记者:目前,环境署确定了七个全球性优先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管理、环境治理、资源效率、化学品与废物、灾害与冲突和环境审查。请对之简要介绍。
蒋南青:第一,气候变化领域。关注这个领域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变化的规模与影响。环境署的工作是协助各政府、企业和个人减少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气候变化的步伐与规模,并帮助那些最有可能受影响的国家和社区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第二,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在实现人类福祉和驱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已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系统系破坏。环境署将协助各政府确保其生态系统受到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第三,环境治理。在所有国家、经济体和人们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里,对地球上自然资源进行治理,以及对环境威胁进行管理,要求大量参与者做出更强的全球性、区域性、国家性和地方性的响应。环境署的使命是作为指导性的全球环境权威推动和强化这种治理。
第四,资源效率。资源开采的不断升级正在造成显著环境退化和重要自然资源损耗,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并加剧全球不平等状况。环境署的目标是加快各国向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
第五,化学品与废物。减少有害物质并改善化学品管理是向包容性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素。环境署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化学品的使用与生产方式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第六,灾害与冲突。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管理不当本身就是造成冲突的潜在风险因素,从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稳定与机遇。环境署通过支持各政府完善政策以减少风险因素,进行后危机评估,并制定旨在解决环境需求、支持和平建设以及推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恢复计划,最大限度减少此类危害对人类福祉的负面影响。
第七,环境审查。在此领域,环境署旨在通过联系相关的开放式接入平台及服务,以便及时提供具体数据和与环境及新型问题相关的、有助于强化决策的知识,从而为这一进程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