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远,巢 斯
(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200092)
结构模型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0.1g)地区,各层层高均为3.0m 的12 层的框架-剪力墙房屋,总高度为36.0m.该模型平面形状呈矩形.结构立面布置和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 和图2.
本文各计算模型均按照中国有关规范进行设计,使结构满足规范中的各项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梁高、柱和剪力墙截面的大小来改变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倾覆力矩的比例.本文一共建立了5 个相似的模型,采用了不同的主梁截面、柱截面以及剪力墙截面,结构布置大体相同.各模型主梁、柱和剪力墙截面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截面参数
式中:H 为结构的总高度;Cf为总框架的剪切刚度;EcIeq为剪力墙的等效刚度[1].
1.3.1 混凝土
在本文中,混凝土的本构关系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附录C 的受压曲线[2].取FU 值为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FY值为FU 的30%,R 点的强度取值为FU 值的20%.对应Y,U,L,R,X 位置的混凝土耗能退化系数分别取1.0,0.9,0.7,0.4,0.3,不考虑混凝土受拉.
1.3.2 钢筋和钢材
如图3 所示,钢筋和钢材本构模型采用三折线模型,强化段的弹性模量取0.01Es,Es 为钢筋的初始弹性模量,不考虑过极限点的应力衰减.
图1 结构总体模型
图2 结构平面布置图
在本文的5 个算例中,对框架梁单元采用塑性铰模型,对于剪力墙和框架柱单元,则采用纤维模型模拟.
在进行弹塑性分析之前,对各模型进行了弹性分析,比较了各模型的周期、层间位移、基底剪力等.(结果见表2、图4 和图5)
图3 钢筋和钢材本构关系模型
表2 各模型弹性分析结果
图4 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周期相差不多,说明各模型的侧向刚度相差不大,在这样的前提下后续的分析结果才具有比较性.当框架的倾覆力矩百分比较小时(例如模型1和模型2),结构性能接近于剪力墙结构,变形也接近于弯曲形,因而结构下部层间位移角较小而结构上部层间位移角较大.随着框架倾覆力矩百分比的提高,结构变形性质逐渐向框架结构靠拢,结构上部层间位移角随着框架倾覆力矩百分比的增大,结构上部层间位移角越来越小.
为充分考虑不同地震波输入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三条《上海抗震规程》附录中的地震波(两条天然波和一条人工波)分别对这5 个模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各模型在7 度大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如下表所示:
表3 各模型弹塑性时程分析最大层间位移角
图5 结构侧移曲线
由以上时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模型在7度罕遇地震水准下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规范的相关规定;随着结构的框架倾覆弯矩比例的增加,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呈变大的趋势.
图6 弹塑性时程分析层间位移角曲线
Ghobarah 提出了一种评价结构刚度变化的计算方法,并把这种量化值作为评价结构损伤程度的指标,从而反应出结构的抗震性能(如图7 所示)[3].在管民生,韩大建,杜宏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以及黄维,钱江,庄彬彬《基于两次推服分析考虑损伤效应的结构抗震评估报告》等文中对上述指标评价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及应用[4~5].该方法需要对结构进行两次静力弹塑性分析,第一次是结构遭受地震作用前,第二次是在结构遭受地震作用后.再分别绘出两次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底剪力/结构总重量)—(顶点位移/结构总高度)曲线,由式(1)可计算出该性能指标.
图7 静力弹塑性分析损伤性能指标计算简图
结构的整体性能指标(DI)k由式(1)计算得:
式中:Kinitial为地震前结构Pushover 曲线的初始斜率,Kfinal为地震后结构的Pushover 曲线的初始斜率[5~6].
结构性能指标(DI)k按照结构损伤大小从0 至1 变化,0 表示结构无损伤,1 表示结构倒塌,损伤最大,不可修复.具体指标关系见表4 所示.
表4 结构性能水准与性能指标[3]
结构在遭受等同于7 度罕遇地震水准的地震荷载后,结构加载时的初始刚度明显小于无损伤加载的初始刚度.反映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经历了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产生的损伤较大.现将这5个模型的Ghobarah 指标汇总见表5.
表5 模型损伤性能指标汇总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 损伤性能指标最小,为0.072.模型5 损伤性能指标最大,为0.222.模型5 的损伤性能指标略大于模型4,这与模型5 的框架倾覆力矩百分比略大于模型4 的客观条件相呼应,从这个方面反映出软件分析和模型的正确性.随着结构的框架倾覆弯矩比例的增加,结构的损伤性能指标也增大.
本文建立了5 个框架—剪力墙模型,在保证各个模型的侧向刚度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各个模型的剪力墙墙肢的截面大小,框架柱和框架梁截面大小,改变框架所承担的倾覆力矩百分比.用PERFORM-3D 有限元程序对模型进行两次Pushover 分析,即地震前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后分析,再利用Ghobarah 指标评价各个模型的损伤程度,以此来判断框架倾覆力矩百分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1)由表5 的计算结果可知,随着结构的框架
倾覆弯矩比例的增加,结构的损伤性能指标越大.说明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的倾覆弯矩百分比越高,对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越不利.
(2)在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时,要尽量控制框架的倾覆力矩百分比,使剪力墙承担大部分倾覆力矩,这样结构设计会比较安全.
(3)在保持框架—剪力墙结构总体抗侧刚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剪力墙的数量,减少框架倾覆力矩的比例,对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起到有利的作用.
[1] 史庆轩,梁兴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Ghobarah A.,Abou-Elfath H.,Biddah A.Response-based Damage Assessment ofStructur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1999,28(1):79-104.
[4] 管民生,韩大建,杜宏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28(3):200-206.
[5] 黄维,钱江,庄彬彬.基于两次推覆分析考虑损伤效应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J].结构工程师,2011,27(5):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