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红
早稻机插与手插效果的对比试验与分析
徐国红
衢州市是浙江省的重点产粮区,农业历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即使在目前,粮食生产仍是种植业乃至农业生产中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当前,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田面积趋于稳定。另外,劳务价格的攀升,又提高了种粮的直接成本。因此,“以机代人”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为探讨研究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特点,并最终以机械取代人工作业,进而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为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柯城区农机管理站进行了水稻机插与手工栽插对比试验,现将各方面的情况阐述如下。
(1)品种:早稻品种金早-47,全生育期118 d。
(2)地点: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大水垅畈谢善洲户承包田块。
(3)田块:试验对比田块总面积0.128 hm2;土质属原河床冲积沙壤土,肥力中等;田块较方正,适宜机械作业;前作为冬闲田,早稻栽插前大田平整度为一般水平。
(4)田块设计:试验田分别设置机插区和手插对比区两个小区,每小区面积分别为0.064 hm2,且相邻;所有早稻栽插前的准备工序,均沿袭传统农艺方法,即采用常规的耕翻、耙碎、耖平、泥土沉淀四道工序;另外,试验田四周未设保护行。
(5)秧苗:由于插秧机作业的特殊性,试验对比田块都用外购的采用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的商品秧,床土品种为红壤,种子播种量110 g/盘,商品秧售价为4.8元/盘;试验对比田块栽植后,机插田块消耗25盘秧苗,而手插田块消耗33盘。
2.1 秧苗及栽植成本
根据试验记录及计算,机插与手插的秧苗及栽植成本对比见表1。
表1 试验田秧苗及栽植成本对比 元
从上表说明:同样的0.064 hm2试验面积,机插比手插秧节省成本198.10元;由于插秧机操作手田间作业不熟练,机插田漏插率达16%,需人工补苗,用工0.25工,增加成本费约40元。
在该试验中,还反映出机插比手插节省移栽劳动力1.5工,由于试验用了一些辅助工,因此预计实际正常作业还可以节省更多劳动力。
2.2 苗情及产量对比
通过试验,机插及手插的苗情及产量情况记录见表2。
表2 机插与手插的苗情及产量对比
该试验在同一田块、同一条件下,两年重复进行。上表结果说明:水稻机插比人工手插秧产量有所提高,单位面积增产555 kg/hm2。
2.3 分析
(1)节省秧田。水稻机插的小苗采用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相对于常规育秧,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秧苗密度,秧本比为1∶80~1∶100,因而能节省较多的秧田,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的耕地用于种植其他作物,又可为纯务农农民增加收入。
(2)提高水稻抗逆性。根据农艺要求,插秧机设计为宽行窄距。机插水稻通风透光条件好,增加了水稻的抗逆性,进而达到病虫害减轻、水稻不易倒伏的良好目的,而且后期籽粒成熟色泽好。
(3)节本省工增产。由于机插秧速度快,可以节本省工,而且增产效果较明显。对种粮大户来说,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4)加强肥水管理。机械插秧采用小苗移栽,较常规人工插秧秧龄短,抗性弱;因此,在肥水管理上应掌握前稳、中促、后控的技术措施。
(5)提高机插质量。在插秧机的推广应用上,需进一步探索适宜的机插时间和机插密度。通过各种途径的试验,总结出比较合理的工艺流程。另外要提高机械操作手的技术水平,降低机插时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为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有效保障。
机插是水稻生产的中间环节。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受操作水平、农艺栽培、秧苗素质、农民生产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为提高机插质量,在插秧机推广和机插作业的实际操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床土准备。为便于机插,防止土壤污染和减少秧苗的病害,床土要选用红黄壤土,并经翻晒、粉碎、过筛,去除水分与杂质,拌入除菌剂(减少病害)与肥料(杜绝农家肥),闷堆备用。这样能减少田间管理中防治病害的农药成本。
(2)均匀播种。为保证芽种在塑料秧盘中的均匀度,无论是手工还是流水线播种,都要力求均匀。这样一方面可培育壮秧,为今后的攻大穗、促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防止空穴而漏插,确保单位面积基本苗和田间密度,亦为群体优势的确立提供保证。
(3)降低移栽起苗前的床土含水量。为保证机插质量,根据要求,床土水的质量分数应降到40%或更低一些,这样有利于插秧机的作业,也能有效减少伤秧、漏插等现象的发生。
(4)提高栽植大田的平整度。目前衢州市相当多地方(指承包小户经营)的水田耖平还是以人畜力作业为主。农民耖田技术水平的高低、田块泥质、水源条件、前作秸秆残留量等方面的差异,对大田平整度有较大影响;因此,要求大田耖平、沉实,最后用长木板进行进一步的平整。大田的田面积水“宁少勿多”,以利插秧机作业。
(5)培养熟练的操作手。插秧机操作手的培养对推广插秧机至关重要。硬件和软件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机械,通过熟练工的操作,效果才能彰显出来。要重视和加强对操作手的培训,让他们熟悉机器的性能,减少机器故障,熟练掌握在不同土壤质地、田块形状、泥脚深度的田地机插操作方法,以提高生产率和机插质量。
作者信息:衢州市柯城区农机管理站,3240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