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调查与思考
王平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秸秆是一种生态有机资源,粉碎还田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节约化肥,减轻化肥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但是,由于机械质量或农机手操作技术等原因,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块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后,不仅不增产,反而影响下茬农作物的耕种和生产,产生负影响,挫伤农民实施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积极性。正确认识和实施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玉米秸秆还田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极少使用土杂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降低。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后,经过发酵、腐解,分解为有机质,可维持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矿化的动态平衡,提高土壤肥力。2014年,山东省定陶县秸秆还田地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普遍提高了0.2百分点,耕地质量提高了0.5个等级。据测算,每hm2玉米秸秆干质量7 500 kg全部深耕还田,相当于99 kg尿素、100 kg标准磷肥、330 kg硫酸钾,其养分含量相当于季施肥量的25%,等同于42%复合肥525 kg。同时实施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避免了大量秸秆焚烧,改善了生态质量。
(2)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改良了土壤。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和吸水、包墒、透气等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自身调节水、肥、空气的能力,改良了土壤结构。
(3)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促进了农业增产。2014年,定陶县农机局联合农业局对玉米秸秆还田地块测试产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地块比不还田地块小麦平均增产12.5%,玉米平均增产17%。
(1)土壤中氮素不足可能影响作物生长。玉米秸秆还田后,秸秆中的养分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适宜碳氮比为25∶1~30∶1,而玉米秸秆的碳氮比为80∶1~100∶1,如果土壤中氮素不足,就会导致微生物和小麦争氮,小麦从而因缺氮出现苗黄、苗弱现象。
(2)农田病虫害有加重趋势。玉米秸秆上往往带有大量病菌和虫卵,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将其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农田病虫害特别是地下害虫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小麦正常生长。
(3)土壤过于疏松影响下茬作物种子出苗。大量玉米秸秆还田,使土壤变得疏松和空隙增大,失墒较快,下茬农作物耕种时,种子与土壤难以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出苗,田间出苗常不整齐,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4)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不细。机械化还田的质量不高,不能把玉米秸秆打碎打细,无法达到切碎长度在10 cm以下的标准,严重影响下茬农作物耕种作业,不适应传统耕作方式的农艺要求,更不适应保护性耕作农艺要求。部分农机手受利益驱动,不按作业规范操作,把秸秆还田机上的刀具卸掉一部分,单纯追求速度快、油耗低、收入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质量。
(1)秸秆还田地块的小麦基肥要增施氮肥。可在小麦正常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尿素 75~112.5 kg/ hm2,以满足小麦及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并加快秸秆分解。
(2)在小麦播种期要“防重于治”,做好种子药剂处理与麦田病虫害综合防控。最好选购包衣种子,或者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600 g/L吡虫啉,进行拌种防治。对于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还应采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
(3)适当增加下茬作物播种量和提高播种质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后播种小麦,单位面积播量应比正常增加7.5~30 kg/hm2,边播种边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保证充足的基本苗。另外,还要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播后墒情不足时,也可及时浇蒙头水。及时查苗补苗。冬水宜早,水量要小,以沉实土壤。浇水后还应及时中耕划锄破除板结。
(4)强化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督查。实行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合格证制度,在“三秋”作业前,农机部门对所有的秸秆还田机械进行统一检查,对不按照规定安装刀具、达不到作业要求的,一律不发作业合格证,不允许下地作业。要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秸秆还田质量督查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查,搞好技术服务,监督还田质量,制止违章作业,处理违章行为。
(5)加强机械化还田技术宣传。通过农民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交通等方面所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从而让农民切实认识到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大意义。
(6)抓好技术环节。利用大功率作业机械,将玉米秸秆粉碎至长度10 cm以下,然后进行旋耕还田,从根本上解决还田秸秆不够细碎、影响小麦播种的问题。
作者信息:定陶县农机局,274100,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