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合作共育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15-04-13 06:05许有华王立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校院医学教育全科

李 玲,许有华,王立芳

(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2.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 301700)

校院合作共育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李 玲1,许有华1,王立芳2

(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2.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 301700)

以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培养为主线,以“1.5+1.5”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二个“1.5”为切入点,以建立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1.5+1.5”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遴选教学基地、改革考核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胜任基层临床工作的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

校院合作;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服务到家,成为老百姓的“家庭医生”,将病人上门求诊变为主动提供服务、将疾病治疗为主变为预防为主是社会医疗进步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之一即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不足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专业岗位调研结果显示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多在基层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就业,主要为社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工作能力。面对基层卫生人才短缺及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现状,如何培养出胜任基层临床工作的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是学校、医院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状况及存在问题

当前,三年制高等职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大多沿用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课程体系是采用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安排基本上是基础、临床、实习“老三段”[1],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更贴近岗位需求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等职业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优点

临床医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校院合作共育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是利用学校与医院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医院为依托,按照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培养符合就业岗位所需人才。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学校以外,还包括医院。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借助合作平台,发挥合作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使学生、学校和医院多方受益。

三、校院合作共育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的内涵建设

(一)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

为达到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成立由学校和医院双方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制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开展行业调研,及时了解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确保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创新“1.5+1.5”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难点与热点[2]。根据就业岗位要求,我专业大力推行校院合作,创新了“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传统的2年在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改为在校完成前1.5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个1.5年先利用0.5年时间在医院学习专业课程,最后1年为临床基地实习(见图1)。

图1 “1.5+1.5”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三)优化课程体系。

为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基层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归纳,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即实际工作必需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学习领域的知识内容重整序化为4个知识模块: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本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岗位个性化需求模块。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既能满足本专业专科教育,又能融入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内容,强化全科适宜技术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工作的能力(见图2)。

图2 课程推导模式图

(四)重新遴选教学基地。

以往的教学基地为三级医院,为更贴近就业岗位,遴选师资力量雄厚的二级医院为临床教学基地,承担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模块的部分课程和职业岗位个性化需求模块的课程内容,完成全部临床专业技能及全科适宜技术的训练并进行毕业实习;增加相应学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县防病站或乡镇卫生院进行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工作的能力,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五)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考核评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侧重于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第二阶段,对于院内完成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的考核,采取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如:“综合能力考核”是第四学期期末各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两方面的考核。针对第五、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主要进行出科考核,实习结束后进行“毕业前技能考核”,全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采用三维立体评价,由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对教学效果三个角度进行教与学的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以上对人才培养过程、环节的评价,邀请第三方质量评价系统综合分析汇总为评价报告,为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提供依据。

四、改革效果

校院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发挥校院双方的优势,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能为基层医院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通过与医院联合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医院,了解社会,避免学校学习与社会脱节。校院联合培养模式能够为实现学校、医院、学生三赢找到一条有效途径,为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全科型适宜医学人才。

[1]宋国华,高凤兰,王福青,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 (8):108-109.

[2]杨锦华,何 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G64

A

1002-1701(2015)05-0029-02

2014-01

李 玲,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

天津市武清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编号: WQKJ201429)。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5.015

猜你喜欢
校院医学教育全科
综合性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
“瞄准”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