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光福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本文选择2010年04月~2014年04月之间,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3例内固定术手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四肢骨折患者。对他们的取出困难原因以及临床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和比较。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选2010年04月~2014年04月期间,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内固定术但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患者83例。患者年龄大约在11 岁~7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 ±6.3 岁;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52例;骨折部位中,胫腓骨骨折29例,股骨骨折20例,跟骨骨折15例,髌骨骨折10例,肱骨骨折9例。经过临床分析,83例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手术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 原因分析:对83例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检查(X 光片等),观察、分析和统计患者内固定装置难取出的影响原因。
1.2.2 处理方法:对83例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取出手术处理方法。具体包括:
1.2.2.1 手术前:医生要认真分析患者手术部位的平片情况,准备好可能用到的手术器械工具,如螺丝刀、空心钻、骨凿、电钻、克氏针、大力剪、老虎钳等。
1.2.2.2 手术中:针对内固定装置难取出的不同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例如:①断钉情况。可选用克氏针对断钉进行四周扩孔直至断钉充分松动,而后夹出断钉;或选择恰当的空心钻在断钉四周进行钻孔,而后将断钉夹出。②螺钉滑丝情况。可先将螺钉四周的骨痂去除,而后选择适当的钨钢钻顺序拧入直至完全连接滑丝螺钉,而后拧出螺钉。③固定钢丝。先将钢丝结四周的骨痂去除,而后缓慢松开结扣,并用老虎钳将钢丝夹直,夹断一端后,将其沿切线方向慢慢抽出。
1.3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2.0 软件对两组产妇的产后恢复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并进行X2检测。当差异值P <0.05 时,则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原因分析:临床统计分析显示,83例患者的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螺钉滑丝,有35例患者(约占42.17%),其次是器械不配套(32.53%)、内固定物移位(9.64%)、螺钉断裂(7.23%)以及内固定时间过长(4.82%)等。详见表1。
表1 83例患者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原因分析
2.2 患者的临床取出情况分析:临床统计对比显示,以实施针对性处理方法前为数据参考,83例患者内固定装置非常顺利的取出率为(62.65%),总取出率为100.0%(83/83),明显高于处理前(0,0),前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2 83例患者的临床取出情况比较
内固定术的内固定装置取出手术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手术之一,属于二级手术级别,它的手术技术难度不高,但由于内固定装置种类较多,且患者骨折类型、部位等情况的差异,导致在手术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复杂的、预料不到的困难情况,导致内固定装置的取出困难[1]。本次临床研究显示,83例四肢骨折患者在实施内固定术痊愈后其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螺钉滑丝(42.17%),这是由于在进行固定手术时,其拧入过度导致螺丝口损伤或取出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的。其次,器械不配套(32.53%)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它主要是由于固定装置的类型繁杂,而取出器材未与其达到完全的统一或在手术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器械准备而造成的。此外,内固定物移位(9.64%)、螺钉断裂(7.23%)以及内固定时间过长(4.82%)等也是导致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重要原因。83例患者在经过术前充分准备、针对性取钉、取丝等手术处理方法后,内固定装置均全部取出,其中,取出时非常顺利的几率为62.65%。由此可见,采用针对性的科学取出手术对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进行内固定装置的取出,能够极大的提高取出率和顺利程度,降低手术过程中二次伤害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更好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 宫海亮.基层医院拆除四肢内固定装置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1,18(05):82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