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的嬗变关系研究
——以西欧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为例

2015-04-11 15:28武文菲范明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政府

武文菲 范明英

(华东理工大学 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

政府与市场的嬗变关系研究
——以西欧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为例

武文菲 范明英

(华东理工大学 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政府与市场同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各有优劣。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分析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与市场的嬗变关系,探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定位问题,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国家改革、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

政府;市场;嬗变关系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宣告失败。此后,主要的西方国家、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取得独立的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以及实施改革开放的中国都走上了市场经济这条道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发展有所停滞的深水区阶段。如何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焕发经济和社会的新活力已然成为各国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1]4在当前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嬗变关系,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国家改革、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历史追溯——以西欧为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也不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得以出现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囊括了政府与市场在历史上的各种排列组合形式。欧洲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母体内产生。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封建关系开始商品化甚至货币化。商品经济的扩张培育了市场,西欧成为市场经济最先兴起的地区。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是政府与市场嬗变关系最生动的体现。

(一)16-17世纪的“强政府”与“弱市场”

14、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改变了西欧的政治经济格局,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取代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等国成为欧洲格局最重要的分子,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刚刚起步的资产阶级经济力量比较弱,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无力进行充分的自我调节,政府凭借强而有力的能力培育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前者强后者弱,这一组合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和资本主义初期原始资本的需要,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积累货币资本的渴望。此时“强政府”与“弱市场”关系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市场本身弱小,急需强大的外力促进自我的壮大。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总体上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18世纪-20世纪30年代的“守夜人”与“绝对主角”

18世纪产业大革命蔓延整个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主要国家得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起来。曾作为市场关键推进因素之一的国家干预变为市场经济的桎梏,重商主义也被自由放任主义取而代之。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是这一时期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着规律性,顺应这些规律任其自由地发挥作用,不仅能够获得个人利益,也能增进社会利益,国家不应干预任何经济活动[2]310-312。国家和政府的职能被限定于“守夜人”的角色,其作用范围局限于维护社会安全、提供一些私人经营无利可图的公共设施之内。“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关系演变为“守夜人”与“绝对主角”。

(三)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国家全面干预与市场微观调控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打碎了西欧国家对市场万能论的盲目崇拜,成为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变化的转折点。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弊端,凯恩斯主义的主流地位宣告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破产。为了使国家从经济萧条的泥潭中摆脱出来,西欧国家采取了对市场经济全面干预的策略。国家在宏观层面控制、掌舵,市场在国家指导下对微观经济进行调节。政府从“守夜人”一跃成为宏观经济的领导者、其地位由弱转强仍是市场机制内在规律运行的产物,市场的弊端成就了政府的强大。政府与市场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这一组合形式弥补了市场固有的缺陷,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四)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政府卸载与市场重新回归

西欧各国的政府全面干预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过度的国家干预导致经济滞胀越发严重,最终引发了1974-1975年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国家不堪承受过多的福利政策,开始主动卸载经济职能,把经济领域的支配权重新还给了市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成为主导理论。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倡导市场自动调节的作用。政府卸载不代表不干预经济,而是在干预的范围、方式等方面作出了更适合的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不是完全国家干预主义的,也不完全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而是两者的折中。市场调节为主、有限度的国家干预为辅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正式形成并延续至今。

二、当代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历程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并结合独特的国情创造性地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地排斥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独大地管理一切,可以说没有市场存在。初见成效后中国经济出现衰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府逐步让位于市场。三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历程按照在市场经济中占据决定性地位的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和正在形成的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一)政府主导市场经济阶段的“大政府”与“小市场”

1.政府与市场平行的“板块论”阶段

全国统一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却未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的全部优势。除了当时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处于不相适应的僵化状态。囿于实践的限制和传统思维的惯性,以“板块”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转折点是1984年10月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确立了总体上实行计划经济。1987年的十三大作为第二个转折点,重申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政府的“大板块”与市场的“小板块”历史性地开创了中国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新起点。

2.政府与市场交融的“渗透论”阶段

计划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宏观经济职能的过度扩张,最终于1988年爆发了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计划与市场如何结合则成为这一时期的国家重点论题。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市场与计划同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具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调整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从“板块”到“渗透”的发展,贯穿了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与中期阶段。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发育成长,以更加强有力的状态与政府展开合作。

3.政府与市场关系成熟的“灵活变化论”阶段

1978-1992年这十四年期间,中国经济改革主要侧重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探讨,积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灵活变化论”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备,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顺利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这一阶段,政府或市场都长期或暂时地在市场经济中居于过主导地位。新旧世纪之交,世界与我国的经济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政府与市场根据各自的经济敏感度在经济领域作出相应的反应,其关系灵活多变。

(二)正在形成的市场决定下的“大市场”与“小政府”

在政府主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看不见的手”变成了“闲不住的手”,越位、错位、虚位、空位的缺陷自21世纪以来愈发阻碍着市场自我修复功能的良性发挥。我国经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政府过大抑制了市场经济的生命力。要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做减法,市场必须做加法。市场经济地位由基础性地位提升到决定性地位,进一步厘清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凸显市场地位的同时在广度和深度上积极稳妥地深化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只能走向“小政府”与“大市场”的组合形式,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成熟只能以“市场决定市场经济”为唯一路径,政府的经济职能只能在市场主导下恰当地调节和弥补“公平”与“效率”的二律背反。

三、政府与市场嬗变关系的价值分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虽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是却有着根本的不同。除了社会制度属性这一本质区别外,最显著的差别在于西方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市场经济,中国确立的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两种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末都遭遇了政治经济困境:西方的市场失灵困境与中国的政府干预困境。2008年,全球爆发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各国普遍认为,“华盛顿共识”已经垮台,中国经济模式即“北京共识”将率先带领中国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在市场决定经济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角色定位: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角色定位精准是建立政府与市场良好关系的第一步。“看不见的手”自发地根据经济价值规律分配经济资源,“看得见的手”在市场调节的盲区按照市场规则优化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定位为主导角色,政府定位为辅助角色。把政府明确地定位为辅助角色,才能解决好政府的一系列错位问题。对于“空位”,政府须填补空缺,发挥应有的功能;对于“虚位”,政府须切实采取措施,把职能运用到实处;对于“越位”,政府须收回“看不见的手”,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于“错位”,政府须“拨乱反正”,推动经济沿正轨发展。

(二)职能定位:市场主宰、政府宏调

政府与市场优势互动的第二步是优劣互补的职能定位。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决定论的职能定位已经完全发展成熟,政府职能的发育还未与市场同步;中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初步启动,政府经济职能的收缩势在必行。从市场经济发展的纵轴来看,微观经济领域主要是市场调节,政府主要是在宏观上对经济进行调控。政府干预是以国家具备的经济优势来弥补市场的劣势,其底线是在尊重市场机制规律的基础上顺势引导,构建框架结构,以促使市场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在操作层面上,政府职能应限于经济服务类活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架构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主体定位:企业主体的加法、政府直接参与的减法

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主体是企业,各类企业依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由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决定产品价格、供给物品种类。我国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的经济主体并非是企业而是政府。政府过多地以经济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为企业的有序公平竞争设置了人为的体制障碍。在角色和职能定位合理的前提下,必须把企业定位为市场最主要最活跃的主体,减少政府直接充当经济主体的频率。相较于政府,企业更能以其独特的灵变能力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带动市场经济活力的全面迸发。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主体的“加法”,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竞争的“减法”,政府应把市场活动主体的位置还给企业,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经济在后成熟期的转型。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草案),2013.

[2]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9.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5-02-20

武文菲(1991—),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范明英(1952—),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家政治制度与文化建设研究。

F123

A

1672-3600(2015)05-0064-03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政府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