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会 敏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新户籍制度改革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司 会 敏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以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所面临的制度上的约束将会减少。然而,非制度性的软约束将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如渴望成为市民却因收入低而无奈、渴望发展与技能短缺之间的矛盾、向往城市文明却被城市主流文化所排斥等。这些障碍可以通过降低新生代农民工购房的经济成本、大力发展政府主导型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措施来解决。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城市融入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非农户口,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新户籍制度改革之后,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将被取消,这将有利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但是,在取消了户籍制度限制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依旧要面临很多非制度性的约束和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非制度性的问题,将是今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人们形象地把这个群体叫做“农民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农民工群体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分化,人们把“60后”的农民工称做第一代或老一代农民工,“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被称为新一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工的主体。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没有务农经验,有的甚至从来都没干过农活。因此,他们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较高,谋求发展的需求也较高,与农村、农业生产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新生代农民工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在城市打工仅仅是为了赚钱,他们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目标,他们的理想是能在所务工的城市生根发芽,并最终实现茁壮成长。他们渴望像城里人那样生活,期盼能成为城市的市民。但他们在城市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无法取得市民身份。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社会转型的加剧,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简称“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1]。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生力量,因此,他们的市民化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意见》中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非农户口,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这对渴望真正融入城市的广大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还与其自身素质息息相关。在新户籍制度改革后,一些非制度性的约束则成为解决其市民化问题的主要障碍。
(一)渴望成为市民却因收入低而无奈
目前,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看,实际收入偏低才是他们通向市民化道路的最大障碍。
图1显示的是2008-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和增长率状况。图1显示,2013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为2609元,其中,在外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月生活消费支出人均939元,包含月租房支出人均为567元[1]。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均月收入除去人均月生活消费,其人均月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大大低于城市居民,这与他们高额的生活成本是不成比例的,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市民化。除了高额的生活成本外,购房压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最沉重的经济压力。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的仅占0.9%[1]。由此可见,在务工城市买房的新生代农民工简直是凤毛麟角。但是,只要能在务工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不包括租赁),他们的市民化程度就比那些住在工棚、集体宿舍和出租屋的工友的市民化程度要高得多。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更渴望的是能生活在大城市,而大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又让他们望而却步。大城市的房价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一些地市级城市的房价相对来说不高,但对于低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很难承受得起。课题组对河南省商丘市的商品房售价进行调查后发现,商丘市的商品房均价在3500元左右,这样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总价需30万元左右。对于纯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一个月的收入还买不到一平方米的房子。不能在务工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会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始终认为自己还是城市中的“漂客”。因此,不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是影响他们市民化的最主要障碍。
(二)渴望发展与技能短缺之间的矛盾
两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赚钱,但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仅仅把挣钱当做终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他们来到城市追求的是发展、享受以及城市对他们的认可,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甚至有些人期望能逐渐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成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2]。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上受到诸多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很少接受过职业培训,因此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职业。
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缺少技能培训,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社会上开办的技能培训班参差不齐,缺少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因此,很难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有效的培训。其次,各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对此类培训缺少合理的规划,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再次,作为企业,是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员工和应该培养拥有什么技能的工人,但企业往往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不愿承担对其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成本,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很多企业会失去对他们培训的积极性。由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素养培育深度不够,致使其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市民化的障碍之一[3]。
(三)向往城市文明却被城市主流文化所排斥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如果把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相比,他们的文化素质还是相当低的,比如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距离市民化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受教育于农村,因此,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等,都带着浓郁的农村气息,由此所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很难改变。对于身边的一些人和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也难以和城市市民取得一致,他们对于城市文化也难以完完全全地接受和认可。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于城市的生活及文化还是充满着憧憬与向往的。他们也很渴望能像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在一些城市居民的眼中,农民工都是素质低劣、愚昧、蛮横和不可理喻的,他们没有看到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农民工的淳朴、憨厚和热情。农民工群体给市民的印象多是没文化、没素质,他们穿着破旧,扛着大包小包出现在火车站、汽车站和公交车上,在大多数城市人的眼里,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青年犯罪的主体,在城市中属于被人鄙视的群体。城市文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排斥态度,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门,这扇无形之门一直把新生代农民工排挤在市民的身份和地位之外,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跨越这道鸿沟。因此,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长期接受的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文化矛盾心理也往往使新生代农民工无形之中就被排斥在城市文明之外。城乡文化隔阂将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层次心理困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努力实现一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是这一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消除非制度性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降低新生代农民工购房的经济成本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经济成本过高,其中购房压力居于首位,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必须要首先面对的难题。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城市是否拥有自己的住房直接影响着他们市民化程度的高低。住房问题同温饱问题一样,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至关重要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居所,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是其实现市民化的重要物质后盾。对于如何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购房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可根据其在城市务工的时间长短及贡献大小,把他们纳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体系之内。其次,使在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城市工作者的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务工、同一工厂或企业工作,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企业将无法持续运转。可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技术熟练的工人,对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却没有企业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购房买单,不仅没有任何的住房补贴,更谈不上为他们缴纳住房公积金了。企业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除了支付工人的工资以外,很少去关心工人的生活状况,对工人的住房问题关注更少。有人常常把这一问题归结为是户籍制度使然,认为是户籍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公积金制度之外。其实不然,新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依旧不会有企业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因此,笔者建议,国家或者当地政府应出台政策,要求相关企业为所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缴纳住房公积金或者发放住房补贴。最后,银行应开辟新生代农民工购房贷款优惠的绿色通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购房贷款给予降低利率、零首付、分期付款等优惠待遇。这样,通过政府、企业、银行,再加上个人积蓄,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住房梦就不会那么遥不可及了。
(二)大力发展政府主导型职业培训
《意见》指出,认真落实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由此可见,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才是城镇所需求的劳动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基本上为初中毕业水平,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具有职业教育水平的更少。因此,教育成了抑制劳动者择业与流动的筛选机制,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发展通道的重要原因[4]。对于没有学历优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要想在务工城市实现市民化,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都是从学校(初高中)走出来之后就接着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又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因此,很多人因职业技术水平低而无法达到工作的要求。因此,政府主导型职业技能培训应成为今后农民工培训的主渠道。国家应从政策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职业培训的监督,制定激励政策。政府应首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把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当做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加大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对于参加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其次,各级政府要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内容之一。对于那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大省,当地政府应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保持长久的联系与沟通,并针对这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培训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工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要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仅是拥有城市户口、有自己的住房、有稳定的工作这些市民化的外在体现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要真正地实现市民化,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使自己从灵魂深处实现市民化。然而,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却非常困难。原因包括: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不够重视。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现象,这种现象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知识无用的错觉。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不会主动地去翻阅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也没有很多闲暇时间用来学习。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左右,一个月仅能休息一到两天。因此,在疲惫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去消遣,而很少主动去阅读那些能提高自身修养的书籍。再次,一些企业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满足于低水平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把员工当成机器一样使用,根本不去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找到城市归属感,从心理层面把自己看成是企业赚钱的工具。这种认识也会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消极意识,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勇气。
自身技能的不足和素质水平的缺憾,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部作用力不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市民化程度会更高一些;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市民化程度会低很多。因此,对城市有着强烈向往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必须自觉主动地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积极应对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学习,利用工作的机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其次,还要形成一种学习意识,把“知识改变命运”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利用工作之余多看一些励志类的书籍,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后,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总之,新生代农民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心理角度、意识层面市民化,从思想上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城市,被城市文化接纳和认可。
[1]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4-05-13.
[2]魏晓娟,刘爱景.“80后”农民工常见心理困惑及对策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3]向会斌.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浅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0(8).
[4]杨丽.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N].工人日报,2013-06-21.
【责任编辑:李维乐】
2015-01-09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编号:132400410387); 商丘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新户籍制度改革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司会敏(1979—),女,河南禹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F323.6
A
1672-3600(2015)05-0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