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商族起源商丘说
——兼谈邹衡的豫北冀南说

2015-04-11 15:2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冀南豫北漳河

马 媛 媛

(商丘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再论商族起源商丘说
——兼谈邹衡的豫北冀南说

马 媛 媛

(商丘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商族起源于商丘,虽说有一定的文献基础,却缺乏有力的考古证据。通过对考古、甲骨卜辞等相关线索进行梳理,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邹衡提出的先商文化豫北冀南说最有影响力,然经深入剖析,可以发现邹说仍有诸多细节需要商榷。商丘地区多种考古文化遗存中的先商文化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岳石文化与郑州南关外型具有承继关系,更是关键性的证据。甲骨卜辞的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商族起源于商丘说。

先商文化;考古;甲骨卜辞

商代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殷墟的发掘使得司马迁《史记》中记述的商史成为信史,其后数十年间,学者们在对殷墟晚商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早商文化的找寻。20世纪50年代以来,郑州二里岗和商城遗址的发掘被确认为是殷墟文化的前身,即早商文化。尤其是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被大规模发掘之后,商文化的更早来源也即先商文化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商民族究竟起源于何处?这是探讨先商文化需要最先解决的问题。自西汉司马迁开始,两千年来诸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来,考古工作的蓬勃发展为先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但也使得原本就已经纷杂的局面变得更为复杂。就目前而言,商民族起源地有西方说、东方说、北方说、东北说、晋南说、中原说、江浙说等诸种说法,诸说之下又可细分:如东方说便可分为豫东说、濮水流域说、山东半岛说,北方说也可分为渤海湾说、冀东北说、易水流域说、北京说、冀中南说和豫北说等[1]13-23。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是仅从历史文献的考证而得出结论,也有的是仅从文字音韵训诂的角度推测。而新时期的研究大都结合了考古学文化的成果,使得这一探索有了更加科学和实证的性质。

在以上诸说当中,豫东说在文献及出土资料方面均占优势,但在考古证据方面却略显薄弱,因此,在研究商丘地区的先商文化时,考古资料的分析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考古学上,“豫东地区是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地区全部、开封和周口地区的东半部、山东省西南部以及安徽省西北部的广大地区”[2]282,在涉及先商文化研究时,文献资料多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3]964,“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4]91。上述“居于商”、“封于商”的“商”多指商丘,因此探讨豫东地区的先商考古文化,其重点便是讨论商丘地区所具有的先商考古文化因素,即商丘地区的先商考古文化因素与偃师二里头及郑州商城二里岗的关系。

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目前考古学界占据主流意见的豫北冀南说作一深入剖析,此说由著名的考古学者邹衡提出,并在考古学界盛行一时。因此,非常有必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豫北冀南说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一、邹衡的豫北冀南说商榷

对于商族来源问题进行探讨的学术局面,目前虽然是诸说并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赞同北来说,特别是邹衡主张的河北中部和南部应该是先商文化的起源地[5]95-182,以漳河流域为商族唯一起源,以尸乡沟商城或以郑州商城为商代第一都亳的观点,一时盛行起来。邹衡以大量考古学资料进行类型学分析,指出殷商文化来源于先商文化漳河型,而漳河型先商文化主要源于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同时也受到周围其他文化尤其是山西境内的古文化的影响;邹先生还通过对文献中的商族先公居地进行考证,认为商人最早活动于河北南部的大片平原上,其中心地点应在滹沱河与漳河之间,稍后渐次向南扩展,直到成汤之时才渡河占领郑亳(今郑州)。邹先生的这个论点经其他学者的参与和谈论,目前较为一致地认为下七垣文化应为二里岗文化最可能的来源,亦即商人立国前所遗留的文化遗存,此为豫北冀南说。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于冀南豫北地区,在北起拒马河、南至沁水、东至豫东西部、西达太行山东麓的广大区域内均有遗址发现。

邹衡提出的先商文化豫北冀南说是其夏商周考古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构成其考古学术体系的重要基础。为了论证夏文化的特征、先商文化豫北冀南说、商文化分期及二里头早晚期的文化定性等问题,邹衡首先运用器物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考古分期并总结每一期器物的主要特点,例如第Ⅰ组的陶器鬲、甑均作卷缘圆唇,足根外都有绳纹。而第Ⅲ组早商时期的陶器陶鬲、甑的口型大部分仍然是卷缘圆唇,其次是榫痕凸起,另外也有极少量的缘面下陷呈浅构槽,已接近方唇。第Ⅲ组线纹已经绝迹,细绳纹也不太多,多半是中绳纹,也有少量的粗绳纹。第Ⅲ组的墓葬中已经出现觚、爵、斝等铜礼器,爵柱短小。在分析不同时期器物特征的同时,还总结出了各期、段、组用以断代的标准器,这使得论证结论更为扎实。除了以陶器、铜器等器物的特征作为评判标准外,卜骨的形态也是区分先商、早商与晚商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第Ⅰ组至第Ⅷ组,都有直接灼的卜骨,一般都是无‘凿’。先商第Ⅰ、Ⅱ组,或挖成不规则状坑窝(‘钻’);先商第Ⅱ组至早商者多半是钻成规整的圆坑窝(‘钻’);从晚商第Ⅸ组开始,卜骨(或卜甲)一般都是钻凿兼施”[5]111。

先商文化是与夏文化进行对比而比较出来的,邹衡认为先商文化(漳河型)的第一段第Ⅰ组约相当于夏文化晚期第三、四段之间,而先商文化(辉卫型、南关外型)的第一段第Ⅱ组约相当于夏文化晚期第四段,商文化与夏文化在相对年代顺序上形成了相互交错的现象。另外两者在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及文化来源上也有明显不同,因此,从中断定豫北冀南考古文化便是与夏文化迥异的商文化。

为了进一步论证先商文化的豫北冀南说,邹先生通过考察豫北冀南与郑州商城考古文化之间的异同,力图说明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邹先生的豫北冀南说以汤灭夏建国为标志,他将郑州商城认定为成汤所居的亳都,那么早于郑州商城且文化特征与郑州商城相关联的考古遗迹便属于先商文化。邹先生将先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为漳河型,一种为辉卫型,一种为郑州南关外型。漳河型大体分布在河北省的唐河以南,河南省的淇河以北、卫河以西,山西省沿太行山的西麓一线,是先商文化中最早的文化类型。辉卫型包含了两部分因素:其中一部分同于漳河型,另一部分同于南关外型和夏文化。南关外型则是从辉卫型、漳河型发展来的,又受到了夏文化的很大影响。

运用层位学及器物类型学对考古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邹衡在分析过程中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系统论证以及翔实的考古资料使得结论客观而科学,这也是其论点被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因。邹先生虽对夏文化、早商文化的研究极为透彻,但对于先商文化来自豫北冀南的推论则有不够严谨之处,部分说法有待商榷:

1.邹衡仅分析了豫北冀南地区的考古文化,因其呈现出与夏文化不同的考古文化特征,便将其确定为商文化的做法欠妥。早于早商文化且与夏文化考古文化特征不同的考古遗址,并非仅有豫北冀南的漳河型一处,偃师二里头[6]10-12和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7]82-88等都被考古学界认为具有先商文化因素。

2.邹衡确定先商文化的南关外型是从辉卫型、漳河型发展而来,但南关外型中某些器物所呈现出的相关特征证明其来自夏文化,“南关外型中的Cb群陶器显然又直接来自夏文化,这又说明南关外型所受夏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漳河型甚至辉卫型所受后者的影响”[5]123。除了夏文化外还有一些器物同于南方地区的早商文化,南关外型中的D、E(厚胎粗砂陶、硬陶和原始瓷器)两群不见于漳河型,在夏文化中也不多见,反而见于湖北黄陂盘龙城早商文化遗址,因此南关外型中还包含有来自南方地区的早商文化。在这里能够证明南关外型与漳河型考古文化相关的只有南关外型中的A、B群(鬲、甗包括夹砂中口罐在内)陶器。邹先生自己也承认南关外型大体包括三种因素:“一种同于漳河型和辉卫型;一种同于夏文化;还有一种同于南方的早商文化。”[5]121由此可见,南关外型的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复杂的,这三种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分辨。南关外型中包含三种因素的文化,但邹先生却主观地得出南关外型从辉卫型、漳河型发展而来的结论,很显然他认定漳河型文化是主流,而要证明这一点则需要更多的证据。

3.既然“先商文化(漳河型)的第一段第Ⅰ组约相当于夏文化晚期第三、四段之间”,那么此时的商部族不应该是一个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的原始部落,但在先商文化漳河型考古中却“尚未发现夯土建筑(宫殿基址)”、尚未发现“形体较大的青铜兵器和工具”、“青铜礼器”等,这证明先商文化漳河型社会发展阶段较低,邹先生自己也承认:“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漳河型发展的水平并不是太高,它只有小型的青铜工具,而还没有发现青铜礼器。”[5]174这与商族为了战胜夏族而所处的力量积聚阶段不相符。

4.张光直认为,商人区别于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主要表现在上层阶级的生活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商的起源就是探讨商王朝统治阶级的起源[8]373-374。在考古文化方面,李济在其讲座《中国文明起源》中曾总结了几点:“1、制陶业的新发展;2、利用青铜铸造工具、武器和礼器;3、出现高度发达的文字;4、椁墓和人牲;5、使用马车;6、先进的石雕工艺。”[8]373漳河型中所发现的陶器是社会各个阶层所共用的器物,邹先生认定先商文化漳河型缺少统治阶层所专享的器物(如铜器、玉器),或宫殿等考古遗存,而这也是豫北冀南说所缺少的关键性证据。

由上可知,邹衡的先商文化豫北冀南说虽能自成一说,但从其依据来看并不足以说明郑州南关外型先商文化是对漳河型文化的直接继承,且从考古遗迹来看,漳河型文化发展水平并不高,缺乏统治阶层所使用的考古器物或相关考古遗存,但当时的商族早已进入等级社会,因此,包括漳河型、辉卫型在内的考古遗存均不能证明先商文化起源于豫北冀南。

二、商丘地区的先商文化考古线索

与邹衡的豫北冀南说缺乏大量文献佐证不同,以商丘为基础的豫东鲁西南说具有极大的文献优势,且有多位著名学者支持。如王国维在《说亳》《说商》等文中,通过考证,认为商即今河南商丘、亳则在今山东曹县[9]。郭沫若认为商族起源于豫东鲁西南地区,契居蕃,在今山东滕州,相土之商丘则在今河南商丘一带[10]33。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缺少能够直接证明商丘是商民族起源地的考古证据,这与商丘地处黄泛区有关,泥沙淤积较厚,为考古工作的开展带了极大的困难。虽古文化层往往在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考古方面毫无发现,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对考古文化的深入研究,商丘地区考古遗存所体现的先商文化线索越来越多。

商丘所处的豫东地区在上古时期处于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汇地,考古学文化错综复杂。仅在商丘地区各县进行的考古调查中便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址17处,殷商文化遗址15处,其中对永城王油坊遗址、黑堌堆遗址、坞墙遗址、柘城孟庄遗址和睢县周龙岗遗址等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了丰富的龙山文化、二里岗上层文化和殷商文化的遗迹与遗物[2]287。就龙山时代之后的考古文化而言,豫东地区大部分为岳石文化分布区,豫东地区西部为二里头文化分布区,而在杞县鹿台岗遗址又发现了漳河型先商文化,由此可见,豫东地区是夏、东夷和先商三种不同性质考古学文化的交汇地,而这也使得豫东地区在先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更加复杂。对于这些复杂的考古文化,有些线索可以成为探讨商丘地区先商文化的重要依据。

1.属于龙山文化层的山台寺遗址要引起足够重视。在此遗址上曾发现了五间东西相连的房基和大量的黑陶片,其中不少是蛋壳陶,最重要的是在这排房子南边约30米处的祭祀坑,此坑呈圆形,并埋有九头整牛和一个鹿头,有的牛已经肢解。因为殷商考古遗址中常有祭牛的遗迹,牛为大牢,一个祭祀坑里有九头牛,祭祀者的地位非同一般。如上文所述,探讨商的起源就是探讨商王朝统治阶级的起源,如此高规格的祭祀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用,在龙山文化遗址里面这个发现没有先例,因此张光直推测:“它(山台寺)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11]26-27

2.豫东地区大部分为岳石文化分布区,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因为岳石文化具有风格独特的器物群,尤其是含有大量的夹砂褐陶而区别于以灰、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张光直认为:“假如先商文化是在殷商文明二里冈以前、龙山文化以后的一段文化,它应该是东与岳石文化、西与二里头文化同时的一支平行的文化。岳石文化一般相信就是历史上的东夷文化,而商出于夷是中国上古史的常识,所以先商文化也许就是岳石文化的一支”[11]25。栾丰实则认为,郑州地区早期商文化应当继承自岳石文化。因为他发现:“郑州地区早商遗址中,时代越早,岳石文化的成分越多,东方色彩越浓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典型岳石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少,并不断发生变化,以至到晚商时期全部消失。”[7]86因此“以南关外下层为代表的早期商文化的直接来源,既不是龙山文化青堌堆类型,也不是所谓先商文化‘漳河型’和‘辉卫型’,而应是岳石文化中的一支”[7]87。栾先生的论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商族起源于东方,也为探讨豫东地区先商文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论点。

虽然栾先生的论述有理有据,但仍然缺乏更具说服力的考古证据,这主要是因为商丘地区考古工作开展困难,寻找到的先商文化考古遗存较少,其中原因除了处于黄泛区之外,也与杜正胜在其文章《从村落到国家》中指出的古代都城多在低平地带有关,而这也应当是至今为止未能发现先商都城的原因。目前所发掘的商丘地区考古遗址所处位置均地势较高,如“黑堌堆遗址位于河南省永城县的西面……遗址原来地势很高”,“胡道沟遗址位于浍河南岸……遗址原为高台地”,“(周龙岗遗址)地势较高”,“(吴岗遗址)这里原为高台地”[12]385-397,属于统治阶层的相关器物和遗存只有在当时的平地处寻找才更有可能找到,但遗憾的是囿于技术条件,古代的平地处早已堙没在几米厚的黄土与泥沙之下,这只能有待于今后考古条件的成熟才能继续探索。

三、证明商丘地区是商族起源地的出土资料

对于商族族源问题的探讨应当结合文献、考古以及出土资料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甲骨文献中帝辛(商纣)征人方的路线图为从另一方面探讨“商”之地望提供了依据。

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商”字,在甲骨文研究之初,罗振玉、王国维等认为“商”之地望在安阳。但随着甲骨资料的进一步丰富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商”为安阳的结论开始值得商榷。董作宾在其著作《殷历谱》中对有关帝辛征东方属国人方相关的33片刻辞甲骨进行了研究,认为“商”之地望距当时的商都安阳还有一段距离,但商族活动区域如此广大,该如何判断“商”之地望究竟在何处呢?

董作宾对那33片甲骨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工作,将帝辛十年、十一年东征人方的行军路线复原出来,并绘制了一幅详细的行军路线图(见图1),在这幅图上标明了进军途中所经过的城邑名称,“商”与“亳”也名列其中。

(参见董作宾《殷历谱》下编卷九日谱三《帝辛日谱》,《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第754页)

现摘录帝辛十年、十一年征人方的部分甲骨录文:

十年

九月 甲午 王卜从侯喜征人方。

九月(闰月) 癸亥 王在雇。在九月,征人方。

十月 癸未 王征人方。

甲午 王在雷,在十月。王征人方惟十祀。

十一月 辛丑和壬寅 王在商。

癸丑 王在亳。十一月,征人方。

甲寅 王在亳。夕至于鸿。

十二月 乙酉 王在□,步于淮,夕至。

丙戌 王在淮。

十一年

正月 癸卯 王在攸侯喜鄙永,步于湟,夕至。在正月,王来征人方。(攸是喜侯的食邑,位于淮河南)

乙巳 王在温,步于攸。

己酉至乙丑 王在攸

二月 癸酉 王在攸,王来征人方。

五月 丁酉 王在兮

癸卯 王来征人方

乙巳 王在兮,田于商。王来征人方。

丙午 王在商,步于乐。

六月 癸酉 王在云,奠河邑。惟来征人方[13]723-734。

“征人方之往返程途颇为复杂。”[13]749从甲骨刻辞记录来看,帝辛的这次征人方持续了一年多,此行程反映出最重要的历史信息即关于“大邑商”的记载,董作宾认为:“告于‘大邑商’盖出而告祭,归而告捷。”[13]749这次远征在帝辛十年九月甲午作出出发的决定,在闰九月癸亥日商王军队到达鲁西南,然后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达商邑,在返回途中从商邑到达靠近黄河的一座城邑也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时商王军队离商都安阳已经非常近了。因此,通过计算“商”邑距离鲁西南与距商都安阳的距离,“商”之地望应该在今天的商丘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董的结论也受到了张光直的赞同。另外,殷人以其故都大邑商所在地为中央,称“中商”,由是而区分四方,曰东土,南土,西土,北土。

董作宾运用甲骨卜辞资料考察“大邑商”之地望在商丘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虽然其他学者如陈梦家、岛邦男等对此存在异议①,钟柏生则认为卜辞中的“商”代表两个地望,一个是安阳殷都,一个是河南商丘[14]55。各位学者的结论虽不同,但均认为商族国都曾在商丘。

由上观之,邹衡的商族起源于豫北冀南说除缺乏文献支持外,其对于考古文化的论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豫北冀南说不能成为商族起源的定论。商族起源于商丘说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支持,考古遗址发掘中也提供了大量线索,特别是豫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与郑州南关外型具有承继关系,这有力地支持了商族起源于商丘说。出土文献分析也从侧面论证了卜辞中商族的早期都城曾在商丘,商丘应是商族的起源地。这些线索为研究豫东地区的先商文化提供了坚实依据。

注 释:

①陈梦家认为卜辞中“大邑商”的地望在河南沁阳,“商”与“丘商”才是河南商丘,而岛邦男则认为“商”、“中商”、“丘商”、“大邑商”均指商丘,参见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钟柏生的硕士论文《卜辞中所见殷王田游地名考——兼论田游地名研究方法》(1972年)第46页。

[1]朱彦民.商族起源研究综述[J].汉学研究通讯,2005(总95期).

[2]郑清森.商丘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邹衡.试论夏文化[C]//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6]母涛.先商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浅析[J].四川文物,1994(3).

[7]栾丰实.试论岳石文化与郑州地区早期商文化的关系——兼论商族起源问题[J].华夏考古,1994(4).

[8]张光直.商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13.

[9]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1]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J].考古,1997(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豫东地区考古纪要[J].考古,1981(5).

[13]董作宾.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

[14]钟柏生.卜辞中所见殷王田游地名考——兼论田游地名研究方法[D].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2.

【责任编辑:刘圆圆】

A Re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Shang Tribe in Shangqiu: also On Zou Heng’s View

MA Yuanyu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The opinion that Shang nationality originated in Shangqiu was based on extensive literature, but lack strong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here can be more in-depth analysis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rchaeological,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other related clues. Zou Heng first proposed the view of pre-Shang culture in Northern Henan and Southern Hebei was most influential. 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details to be questionable by the deep analysis. There are variety pre-Shang culture factors in Shangqiu, especially the Yueshi culture and Zhengzhou Nanguan type hav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which provides crucial evidence. The Study o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proved the view that the the Shang family originated in Shangqiu.

Shangqiu; Pre-Shang; archaeological;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2014-11-0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豫东地区先商文化研究”(编号:2014-GH-449)。

马媛媛(1980—),女,河南开封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

K223

A

1672-3600(2015)05-0081-05

猜你喜欢
冀南豫北漳河
漳河轶事
漳河三棱镜
漳河有一水库群
寂静的漳河
奋力书写战“疫”的豫北答卷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新乡:豫北老区明珠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