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保军
浅议批评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 吴保军
最近几年,批评性报道的数量在增多,问题也很多。本文针对批评性报道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如批评性报道的正面和负面的作用,批评性报道的“度”,批评性报道应遵循的原则等。本文在阐述这些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进行批评性报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媒体;批评性报道;作用;原则;影响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调整。作为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也渐渐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开始注重“经营”了。一些沿海比较发达城市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争相设置调查报道类栏目,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职责。作为身居内地的中小城市电台,鹤壁台广播节目从2002年5月开始和市纪委、纠风办联合开办了谈话类栏目《政风行风热线》,2010年又开办了《有忙就帮》电视节目。节目宗旨就是搭建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为百姓说话,替政府分忧。特别是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不作为、乱作为予以曝光批评。
所谓批评性报道,是指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缺点或错误等所作的深入的舆论监督,俗称“批评稿”。笔者有幸在《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组工作多年,对媒体的一些批评性报道了解一些。最近几年,由于批评性报道的数量在增多,批评性报道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社会监督责任的履行上,在曝光一系列“黑”事件和解决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批评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从受众来讲,批评性报道要比正面或表扬性报道更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批评性报道它拥有偏离于常态的独特性,在诸多新闻中比较新鲜、醒目,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能抢先一步抓住受众眼球。
其次,受众在阅读批评性报道时有着很强烈的期待,那就是“三解”,“解闷、解气和解惑”成为受众的需求,尤其是在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便有了“解气”的“功效”。
前些年记者采写的评论《企业不是吃喝店》,这篇评论以音响为论据,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从摆事实、讲道理入手,就实论虚,虚实结合,情理交融,思想深刻。评论在鹤壁市广播电视台播出后被《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刊播,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了针砭时弊的舆论力量,许多企业拍手称快。市委、当时的矿务局党委专门做出规定,禁止在企业大吃大喝。又如记者采写的报道《街头举办划拳大赛实荒唐领导为拳王颁奖令人瞠目》,批评鹤壁市某酒厂不是按市场规律以质量求生存,把精力用在打造名牌产品上,而是出鲜招,想歪点,搞什么“划拳大赛”,用不文明的行为换取产品的促销宣传。这是一条目击式新闻,新闻的事实都是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可信度高,即使被批评者也心服口服。这篇现场新闻分别在鹤壁市广播电视台、省电台、中央台、河南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后,引发了一场倡导文明经商、文明促销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讨论。
(一)高成本和高代价是媒体做批评性报道的必要付出
做批评性报道需成本很高,代价昂贵。一方面,增加了新闻媒体采访、调查、取证的成本,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要派出最优秀的记者深入调查,通过大量投入取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二是批评性报道往往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在“挖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触,如果采访过程中稍有疏忽,调查不全面、不周密或者不彻底,很有可能招来“官司”。另外,批评性报道还会导致媒体的广告收入减少,这个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报道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投入广告的客户,他们在批评性报道中被披露出一些问题,往往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而是认为媒体在与其做对,因此就导致了广告投入的降低或者是不投入,这从另一角度增加了批评性报道的成本。
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一家大酒店拖欠工人工资事件,该酒店老板不仅不检讨自己违法行为,反倒对媒体意见冲天,并扬言从此不与媒体合作,不向媒体投一分钱广告费用。但是,作为主流媒体有其社会责任,台党委义正词严地表示,像这种违反法律、给社会制造不安定因素的企业我们首先不与他们合作,不能为了眼前这点经济利益而无视社会利益。为净化社会环境,媒体要敢于曝光,并且有多少曝光多少。
(二)媒体的公信力在过度的批评性报道中受到负面影响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是有限度的,如报纸受版面的影响,广播和电视均会受到时间段的影响,即使是依附于网络的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也不是无限度的,因此,对一个方面报道过多,必然会影响主流内容的刊发。评判一个好的主流媒体、权威媒体不能光看到其刊发了多少批评性报道,更为重要的是看发了哪些主流性报道,这是媒体发展、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支柱。为“批评”而“批评”会导致媒体的内容越来越琐细、零散,远离社会的生活重点,让媒体的性格变得偏激、浅薄、浮躁。
(三)批评性报道不当会使媒体承担额外的负担
批评性报道不当会把媒体引上了歧途,让媒体承担了一份本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因为媒体就是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政府。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政府,媒体只是媒体,只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传承社会遗产和娱乐的功能。所以,批评性报道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批评性报道太多或不当,会使媒体陷入额外的负担中,而不能专注于本职职能的发挥。
很显然,在媒体的经营中,要善于平衡批评性报道的正负方面的效应,也就是把握“度”的问题。
首先,在新闻报道的策划阶段要有意识地增强主流性报道的质量,在新闻选题策划会上防止批评性报道的泛化。其次,媒体负责人在审查处理批评性报道时要注重“质”,防止琐碎、无关痛痒的批评性报道“过量”。
一是要有加强从事批评报道的记者的修养,在新闻敏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政治敏锐性的修养。明白批评性报道根本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改革深化,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是记者要有大局观。在选题时要考虑到披露的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意义。三是要在写作或报道过程中注重技巧,尤其是角度以及批评的分寸,以达到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良好效果。否则,批评性报道就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
鹤壁市广播电视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十几年来,一直秉承帮忙不添乱,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主,以曝光批评为辅。有一位农民打电话投诉其村、乡两级领导,自己在翻盖房屋时村干部多收了五元钱。他到乡里反映,乡干部推来推去不解决。到县里反映,县有关部门光说解决几个月不见动静。他带着哭腔向节目反映情况。当时听到这个情况后,记者们气愤填膺,很想给这些“公仆们”曝曝光,替农民兄弟出出气,冷静一会儿后又感觉这样做有些唐突。于是记者就和他们乡里的领导联系了解情况。几天后,乡领导回复确有其事并答应马上解决,无条件退回多收取的五元钱。之后又有几轮的电话,总算把问题解决了。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记者没有对乡村个别干部的所作所为在媒体曝光,但是通过其他途径向他们的上级领导做了通报。这样做不仅维护了农民的权益,也教育了个别干部,农民满意,县、乡干部理解支持。
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我本人对媒体的批评性报道有了更深的理解,批判性报道不是想怎样报道就怎样报道,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认真学习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认清当前形势,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抱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出发,坚持真理,出以公心,事实准确,以理服人。三是着眼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注意选择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掌握好批评报道的数量和时机。要帮忙,不添乱。四是遵守有关规定。批评报道事实一定要准确,点名批评要慎重。涉及重大问题的批评报道,应该事前征求有关领导部门的意见,并及时报道对问题的处理结果。不宜公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内参反映,问题性报道不要过分集中,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四是遵守职业道德,禁止有偿新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1.郭镜丹.试析揭露性报道的“度”[J].理论观察,2007(8)
2.李良福.揭露性报道的“利”和“弊”[J].新闻世界,2011(7)
3.刘军,焦红燕.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初探[J].新闻传播,2007(9)
(作者单位:鹤壁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