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新向度

2015-04-11 12:56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国情思维发展

梁 红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人文社科部,山西 汾阳 032200)

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新向度

梁 红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人文社科部,山西 汾阳 032200)

创新思维是改革探索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作为支撑。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在造福于民的出发点、国情的立足点和从实践检验到科学总结的过程有着相通之处。同时,由于二者所处的背景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在创新思维的路径和重心上又各具特色,毛泽东立足古今强调斗争,邓小平放眼国际强调发展。对二者创新思维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为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提供科学思路和方法。

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新向度

创新在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创新思维更是实现实践创新的重要意识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邓小平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勾勒出了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当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更需要有创新思维。探索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的新向度,将为当下的创新思维探索提供有力支撑。

一、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的相通之处

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用创新思维指导着中国革命的建设与实践,他们曾一路并肩走来书写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二者的创新思维具有天然的可通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向度来剖析。

(一)创新思维的出发点是为了造福于民

无论是致力于解放中国的毛泽东,还是致力于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其创新思维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

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就是人民的解放。他指出:“在全中国卷入经济浩劫,数万万民众陷入饥寒交迫的困难地位的时候,我们人民的政府却不顾一切困难……只有我们实行了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经济建设工作,才能挽救全国人民出于空前的浩劫。”[1]134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强调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138由此可见,毛泽东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始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正因为这样,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来自千千万万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同样,邓小平思考问题也总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指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幸福的生活。”[2]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不要纠结生产关系采取的形式是姓“资”还是姓“社”,只要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可以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他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综合来看,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所关注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

(二)创新思维的立足点是中国的国情

创新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要实现思维创新就需要把现实分析透彻,并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去探寻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创新思维的手段上同样具有天然的契合点。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他强调:“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争取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1]113-114在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毛泽东紧紧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农民所在的农村又是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因此提出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也立足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实际。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反复思考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什么左倾错误不断,他明确地指出主要原因就是抛弃了实事求是,没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那么我国的国情是什么呢?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国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根据这一特殊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二者创新思维的手段上不难看出,要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这也是创新思维得以有序推进的前提和基础。

(三)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从实践检验到科学总结

尽管创新思维注重创新,但并不等于创新思维就是“闭门造车”式的蛮干,而是需要对创新思维的全过程进行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总结,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对待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上,都坚持用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创新思维的切实可行性,也都运用科学总结的方式来证明创新思维的客观有效性。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过程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对这种创新思维进行检验。他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1]29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但随着土地法的实施,引起了当时中农的不满,经过实践调查发现一些原则损害了中农的利益,就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调动了中农革命的积极性。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总结,到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一条完整的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同样强调实践检验的重要价值,对于长时期封闭的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事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只能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和实践。 他告诉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杀出一条血路。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引进资本主义的技术、经验,甚至还要把外国人请进来开工厂,中国人质疑声不断,这到底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经过考察和思考,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而拨开了人们心头的迷雾,为我们判断改革成败得失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不同侧重

尽管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创新思维在一定层面上具有相通之处,但毕竟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现实存在差异,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也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二者的创新思维风格各异。

(一)在创新思维路径上,毛泽东立足古今而邓小平放眼国际

创新思维的路径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走向,毛泽东与邓小平不同的创新思维路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比而言,毛泽东的创新思维路径立足古今,而邓小平的创新思维路径放眼国际。

从毛泽东的创新思维路径选择上来看,毛泽东创新思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重,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广泛应用到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而推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毛泽东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深奥的道理,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而毛泽东最擅长用中国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三座大山,毛泽东鼓励人民群众要向愚公学习,三座大山很高很坚固,但只有我们有决心、有毅力,终能铲平,终能得到解放。在解释我党的思想路线时,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实事求是”,通俗易懂,因而很快被人民群众掌握,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正是不断在传统文化中突破和创新,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了中国力量的积蓄,为当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邓小平的创新思维路径选择上来看,邓小平更侧重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在邓小平看来,“文革”已经严重耽搁了发展的时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当越来越浓的全球化氛围席卷世界的每个角落时,如果我们不放眼国际,我们就将被世界孤立,最终落后挨打。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全面接触,这就需要把发展创新思维的重点放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上,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这样才能让中国认识真正色彩斑斓的世界,也让世界认识到正在发展的中国。因此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必须参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

(二)在创新思维重心上,毛泽东强调斗争而邓小平强调发展

由于毛泽东与邓小平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致使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创新思维的重心上也存在不同。

毛泽东面临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所以他思考的是在这个畸形的国将不国的社会里如何处理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因此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区别对待的阶级政策。比如对待地主,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地主采取没收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针对中国突出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对地主采取了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样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地主抗日的积极性,即使地主不参加抗日,最起码保持中立,不致于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的反动内战,为了调动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邓小平面临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他的创新思维重点是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社会里如何在和平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人民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更多的是强调发展。邓小平在很多场合讲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任何事情都不能干扰它,否则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

三、毛泽东邓小平创新思维的比较启示

创新思维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国两代优秀的领导人,通过创新思维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造世界的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奠定了思维创新的坚实基础,对二者的创新思维进行系统的比较,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挑战陈规是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要做到创新就要在思维上继承和学习其他优秀经验的同时,敢于去挑战陈规,这样才能突破思维的局限,才能真正做到创新。通过对毛泽东与邓小平创新思维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挑战陈规是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传统的中国文化也好,外来的思想文化也罢,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不同时期中国一切实际问题的解决,只能说这些思维方式能够为现实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我们应该用一种扬弃的思维方式,该学习就要虚心去学习,该批判的就要大胆地去批判,而不能按部就班。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践也罢,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不能照抄照搬,应该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去大胆地创新,去挑战陈规,这样才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要把我国由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需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体制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公平。目前城乡教育在资源、教师队伍、财力等方面还是不平衡的,在城乡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下,要公平就需要我们拥有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对农村教育大力投入,当然这种投入是一整套的。另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实行视频授课,比如城乡实行一对一帮扶后,城市中优秀的教师在一学年中,一个学期在乡村直接授课,第二学期在了解乡村学生的基础上实行视频授课、视频交流。这就需要开发一整套的教学系统软件和必要的设备,还需要给下乡的教师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和激励政策。

(二)立足国情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环境比较复杂,加之国际环境风云变幻,这就需要我国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国情,这样才能保证思维更有效地指导实践。通过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我们发现,只有立足国情才能发现新问题,才能实现新突破。

立足国情需要我们客观看待中国发展与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客观分析国内外各种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为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最真实的数据资料。当前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会面临很多难题。当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能回避,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在问题中找突破口,实现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例如,就业是民生之本,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的扩大,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些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个别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选择结束生命等。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仅靠转变就业观念解决不了现实利益问题,因此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就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解决就业的新思路。俗话说的好:高手在民间。如果我们能给创客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多的绿色通道,就会使他们的奇思妙想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会带动更多人的创业和就业,同时我国的创新水平也会有整体提高,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活力。

(三)国强民富是创新思维的最终追求

创新思维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意义上的掌握新方法,而是要通过创新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让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上达到小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真正按人均单位来算,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创新思维。中国一直是制造业大国,但传统制造业占着很大比例,这使得我国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密切的合作,但我们担负着的是附加值很低的加工制造业。当今世界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要想在2025年由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研发中国品牌的高端机器、高端装备,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毛泽东与邓小平都是凭借着创新思维实现了中国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更需要积极拓展二者创新思维的新向度,传承老一辈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去践行,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思维保障。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The New Dimension of Mao Zedong′s and Deng Xiaoping′s Innovative Thinking

Liang Hong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FenyangCollege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Fenyang032200,China)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reform and exploration,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need innovative thinking as its support.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terms of their starting point that is to bring benefits to the people,their foothold that is to base everything on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and their idea about doing things by following the process from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to 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both the background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in the approach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focus,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of them is of benefit to the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us to provide scientific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Mao Zedong;Deng Xiaoping;creative thinking;new dimension

2015-06-01

梁 红(1975-),女,山西文水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讲师,硕士。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04

A84;A849

A

1008-6285(2015)10-0016-04

猜你喜欢
国情思维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家国情 诗词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