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实现

2015-04-11 12:56:57李文管孙慧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学性信仰马克思主义

李文管,孙慧娟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实现

李文管,孙慧娟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伴随其产生发展一百多年历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处于较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尴尬的境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质和社会发展的事实不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必须大兴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之风,要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个体生活实际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价值,只能是人类现实的历史活动这个大的舞台。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当代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重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受到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西方借机蓄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挫折歪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的矛盾冲突与资本主义表面的暂时繁荣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人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做出了“根本的错误性判断”,并要求“淡化马克思主义”“消除主流意识形态”等等。总的看来,马克思主义正遭受时代变迁的巨大考验,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处境,在文本研究和实际调查基础上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尴尬处境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其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特别是在历史与时代的转折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条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外部的和内部的各种流派和思潮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尤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理性主义的信仰冲击,承受着大众精神的庸俗化带来的信仰虚无及宗教信仰的死而不亡带来的直接对抗。继续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是另起炉灶,成为当代人类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无论如何,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力量之一,若是没有它,便意味着崩溃(威廉·詹姆斯)。在信仰方面,我们存在着理解偏差、理性不足、宗教情结蔓延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学习行为的功利性、理论认知的错位和价值判断的片面性。就马克思主义来说,不少人更多地是把它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因而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并没有对它加以深入思考和解读,没有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真正的内在信仰。而在当代社会现实条件下,有必要强调培养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敬仰和追求,既是人们自我觉醒的内在标志,又是现实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最高的一般性与最切实的生活性的统一,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统一,是永恒的真理性与变化万千的社会实际的统一。因而如果仅仅看重其理论特性的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哪怕是暂时的忽视,都只会抓住这一科学理论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对它产生片面的理解。

第一,纵观历史,中外都既有极端拥护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强烈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流派。致力于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人中不乏有僵化者,然而更要警惕的却是有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行否定、淡化马克思主义之实,使“改革”一步一步地滑向资本主义,进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从而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以“超越”为借口,背离马克思主义;借“反思”之名,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改、更新,并试图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1]。但有些“伪马克思主义者”却以貌似质疑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抛去马克思主义取得成功的经验之外不说,他们企图找到其失败的教训并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这种看似“超越”和“反思”的行为,实则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逐渐背离其轨道并进入到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第三,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历史教材或著作,由于作者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把握存在着偏差,尤其是书中对某些理论的简化和片面见解,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常常出现“龙种”和“跳蚤”效应[2]。

第四,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学习行为功利性的影响。邓小平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的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但是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却只停留在为了功利而信仰的基本层面。比如,有些人是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在所有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支配性、决定性、统摄性地位的科学信仰,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拥护和信仰”它,便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第五,马克思主义信仰受理论认知错位的影响。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社会里,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只是简单地了解,却不加分析、不加鉴别、不加判断,就认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并认为当下仍然坚持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由此可知,在这些人眼里,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信仰罢了,一旦这个特定的时代成为历史,那么马克思主义也将与之俱亡了。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却从未消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六,马克思主义信仰受价值判断的片面性影响。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也众说纷纭,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所宣扬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并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处于何等地位,固然有许多外在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它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程度。”[4]当今社会互联网上社会思潮的多元性、多变性和隐蔽性,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判断的混乱,从而使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质疑。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些极大地在弱化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上述六种表现,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思想上的对立,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在当前现实社会中的处境。究竟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理论,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是否还具有价值,就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5]。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证明

实际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越是尖锐对立和多种多样,就越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百多年的社会发展,以及全部的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不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本人也实在是无愧于“千年思想家”的称号*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基于人类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它绝对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捏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更不是一些人所谓的妖魔化的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学说,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理论学说。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6]

第二,什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这里,我们不应将信仰与宗教简单地混为一谈,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一味地追捧和鼓吹,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盲目地崇拜和跟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敬仰和追求,并作为行动的指南。“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信仰是与社会理想内在地连接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也常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社会理想。”[7]具体来说,这种信仰就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就是邓小平的“联系实际、团结同志、依靠群众”,就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就是胡锦涛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八荣八耻”社会荣辱观,就是广大干部对“共产主义”默默无闻地追随等等。而正是这些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实践,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胜利;这种胜利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之科学性的实践证明。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它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论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而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应有感受。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这二者从本质上来看无疑是一致的,都是对历史发展终极状态图景的描述和向往。马克思主义使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宗教所信仰的天国和一些机会主义的得过且过、小打小闹走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领域和人们本身的丰富实践。而用头立地的精神寄托一经结束,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社会功能和其科学性也就开始不断地显现出来。

第四,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并且其各项主张仍有其现实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一刻也没有脱离普通民众的生活,一刻也没有脱离社会政治组织机构的实践,一刻也没有脱离国际社会所应当正视的人类共同关切。毫无疑问,个体生活的油、盐、酱、醋、茶,社会公共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全球范围的生态问题与和平发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切实接地气的、有生命活力的理性认识成果的指导,而这样的理性认识成果正是在人类现实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曾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显示出其历史价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这又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各个领域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而这些指导是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所提供不了的。此外,马克思主义曾经不仅被视为共产党人的“圣经”,也被视为整个人类未来的希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它的科学性、批判性、实践性和革命性,它的当代价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仍是当今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原理,在今天仍然是有效的、合理的、正确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8]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4]德里达和邓小平的话,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社会的不可磨灭的价值和不可超越的意义,只能是通过人们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中国的确立乃是亿万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奋斗的历史选择。当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可以说振聋发聩,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从法律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写进了党章,而且也写进了宪法,从而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发展轨迹,也是人们应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进步与发展。

当代条件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必须要从个体精神生活和社会物质生产两大领域,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宣传工作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工作的理论研究;要使全体民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总结个体生活的经验教训,在个体实际生活中检验马克思主义;要宣传我们的方针政策所依据的事实根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使人们认识到凡是我们工作胜利的地方都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凡是我们失败的地方都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总之,要多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我们个人的奋斗与我们集体事业成败的关系,使人们不断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当前物质文明大发展的同时,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9]。因此,在实践中坚持唯物史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当然,不能只限于口头上简单重复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如果只是简单重复马克思主义词句,那么词句重复得再响亮,也只能遮蔽、悬置甚至淡化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并同这种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活跃、派别林立、斗争激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系统的而非支离破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当即渗透于大众的潜意识中,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人们才能更好地去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0]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我们必须依据时代特征解读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中。概括地说,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务必大兴理论学习之风;第二,务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第三,务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改革,也要反思,更要加强学术交流;第四,务必注意处理好事关民生和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1] 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M]∥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闫月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7-2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6.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5] 王桂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3(6):10.

[6] 列 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7] 周 宏,侯惠勤.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思索[J].高等教育战线,2002(11):47-50.

[8]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9] 徐 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J].高等教育战线,2006(8):1.

[10]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28.

Scientificness of Marxism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its Contemporary Value

Li Wenguan,Sun Huijuan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How to evaluate Marxism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that has prevailed in the 100-over-year history of Marxism since it came into be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even though Marxism is now in a mor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history than ever before,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itself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al events constantly pro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 Therefor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ism,it is very necessary to undertake study and research as often as possible,combining the general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the practic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the social life as a whole. Only the huge stage,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human activities,can demonstrate the vitality and the value of Marxism.

Marxism;scientificness;contemporary value

2015-06-09

李文管(1965-),男,山西夏县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孙慧娟(1989-),女,山西临汾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03

A81

A

1008-6285(2015)10-0012-04

猜你喜欢
科学性信仰马克思主义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