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聪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白象似的群山》人物语言的语境顺应分析
雷聪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在不同意识程度上进行语言的选择,而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从这个三个方面入手,可对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进行分析,证明小说人物的言语交际过程是顺应语境的过程,从而为理解和欣赏《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语言以及进一步对文本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语境顺应
1999年Verschueren在 《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论,他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1](P15)他的语境观不仅包括关于当前物理环境或上下文的各种信息,还包括对 “将来的期盼、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关于各种趣闻轶事的记忆、普遍性文化假设等等”[2](P74)。他认为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1](P101)。他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境的顺应也是从这两个层面展开。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也称语言信息通道 “linguistic channel”[1](P77),指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要注意语篇上下文逻辑和语义关系,从而选择不同的语言手段。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1](P87-103),其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为语言使用者,言语活动中的语境构成成分如心理、社交和物理等因素都要靠他们激活,从而发挥其言语交际功能。交际过程中的语境是不断变化的,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不断变化,语言使用者不断地选择语言,动态的顺应语境关系,从而生成意义,因此意义的生成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3](P92)不同语境因素决定了语言使用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另一方面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也会影响到语境的变化。这种动态的语境观已经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本文运用语境关系顺应论对海明威小说的进行解读,在文学语用学领域研究其作品中的言语交际过程,实现这一理论在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研究功能。
1927年发表的 《白象似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是海明威最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白象似的群山》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坐在火车站旁的小酒馆里等待火车,在等待的间隙里,美国男人试图说服女孩吉格(Jig)去做堕胎手术。故事在对白中展开,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也在向读者渐渐传递。全文1 800多字,除了必要的环境描述和故事衔接介绍以外,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中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小说文本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人物的的话语分析[4](P88-91)、语言特
色[5](P104-105)、人物形象[6](P62-66)、写作风格[7](P83-86)等。
随着近年来语用学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发展,一些研究者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8]、会话含义[9]和预设理论[10](P52-57)等对该文本进行了解读。
本文认为小说的语言特征由人物语言和人物所处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小说人物的语言总是顺应所处的主客观及客观环境而说出的 ‘得体’的话”[10](P65)。小说人物语言选择的过程就是动态地顺应语境的过程,从而展示人物形象、揭示故事主题。本文将以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为理论基础,分析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指出小说人物语言选择的过程就是动态地顺应语境的过程。从语境因素三个层面,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展开分析,找出交际者的顺应过程和结果以及语言使用者如何实现言语交际功能。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1](P87)心理世界的特点影响语言的选择,而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选择也是对交际者心理世界作出语境顺应。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基本上由男女主人公的对话组成,他们选择语言的过程都是顺应自己或对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如女孩吉格三次眺望群山并提到“白象”这个比喻。
第一次: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11](P126)
第二次:这些山美极了……看上去并不真像一群白象。我刚才只是说,透过树木看去,山表面的颜色是白的。
第三次:但是如果我去做了,那么倘使我说什么东西像一群白象,就又会和和顺顺的,你又会喜欢了?
吉格选择这些语言是因为自己的心理世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第一次提及时,她正在眺望群山,阳光下的群山巍峨秀美,光芒四射,这种对壮观的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戴,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她腹中的胎儿也是大自然伟大而又神圣的造化。此时的她对孕育生命和美好的家庭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和信心,所以她的语言简洁而坚定。这个比喻有点不着边际,但是吉格选择这个意象来隐射内心并不是巧而为之的。“每个自然的生命个体对爱情都有着各自美好而独到的表达方式,由于隐喻符合人们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本质”[12](P36),由于新生命的到来而渐渐隆起的腹部和起伏的群山在吉格心里是有某种联系的,因此她选择了 “白象”,而这没有引起作为听者的男友的共鸣也没有得到回应。这时已经显示出两人的话不投机,微妙的词语张力透露出潜在的冲突。
可是随着交谈的深入,第二次眺望群山提及这个比喻的时候,吉格的信心开始动摇,她的内心开始困惑和矛盾,开始使用 “并不真”(not really)、“看起来”(look like)、“只是”(just)这些不确定的词语。她的话语前后矛盾,语义模糊,这是她挣扎的内心的反映。
第三次提及“白象”和眺望的动作没有同时出现,提及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问题。短短的问题里两个 “如果”加肯定的一般疑问句“you’ll like it?”来减弱语气,可见吉格在小心翼翼地乞求情感上的认同。随后交谈暂时中断,吉格再一次眺望周围的群山,她的眼已经看不到光芒四射的自然景观了,除了“干涸”以外没有得到其他更多的语言信息。眼前的景色应该是吉格内心的写照,交谈中她的努力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关于腹中孩子和两人爱情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
因此,这些语言既是对交际者心理世界的反映,也是交际者对不断变化的心理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在所有的社交世界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种种制约。[1](P90-94)这也就表明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所作出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本部分选取指示代词“it”和句式结构中的疑问句进行分析。
(一)指示代词“it”对社交场合和文化规范的顺应
在男女主人公短短的对话交谈中,指示代词“it”一共出现了55次。除去指代“天气”“火车”“竹帘”“酒”等确定的对象以外,还有40多次均为模糊的指代。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这些模糊指代或许指胎儿,或许指男主人公期待的堕胎手术,有时甚至同时指代几种不同的东西。整个谈话围绕“堕胎”展开,但通观全文无论是“堕胎”还是“胎儿”都没出现过。读者在初次阅读时甚至会对这种模糊的交谈一片茫然,一直到故事接近尾声时男主人公说出 “It's really an awfully simple operation,Jig”,读者才会明白他们谈论的是手术。男女主人公在交谈中多次重复这种模糊指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因此彼此都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没有必要明确说出“it”的具体所指,他们的对话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的影响。本文认为男、女主人公这种语言选择也是对其社交世界顺应的结果。
从社交场合上来看,他们的交谈发生在火车站旁边的小酒馆,属于公众场合。因为涉及他们的隐私,双方都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他们频繁地使用这种模糊的指代来替代“堕胎”这种极度隐私的话题,这其实是对这种特定交际场合的交际规范做出的顺应。从交际者所处的社会环境里的文化规范来讲,“堕胎”是一种文化禁忌。由于西方国家的宗教及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堕胎绝对不仅仅是男主人公所说的“非常简单的手术”。很多西方国家禁止堕胎,甚至法律明确规定堕胎为一种犯罪。男女主人公选择用“it”来指代这种违背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的行为,弱化“堕胎手术”对自己内心的冲击,这也是对社会文化的顺应。
(二)句式结构对性别角色和性别地位的顺应
在句式结构方面主要选取对话中的疑问句进行分析。疑问句式作为四个基本句式之一,它的语气比其他三种句式都要弱,有其独特的语用内涵。疑问句的发生要求下一个话语的产生,无论它是作为独立话轮,还是位于话轮开始、中间或是结尾,对话轮的转换起促进作用。[13](P132)疑问句的使用,体现说话者对整个会话的积极贡献,期待会话朝期待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交际目的。Lakoff认为,和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用试探性的方式疑问句,确保谈话继续进行,而男性使用疑问句似乎只是为了“获取信息”[14](P93)。小说的整个交谈过程中,女孩吉格的疑问句为14句,而美国男人的疑问句仅为4句。首先从数量上来看,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异。吉格频繁地使用疑问句是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顺应。20世纪早期的西方社会,女性的地位远不及男性,在男权统治社会中的吉格更是一个 “没有自我的女人”[15](P60),她的性别角色决定了她不可能用强势的语言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有策略地选择句型结构,达到语境顺应的目的”[16](P23)。她希望这种弱势语言能保证谈话顺利地进行而获取对方的同情,使用疑问句顺应了人物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地位。这里选取四句典型的疑问句来进行分析。
女1:咱们喝点什么呢?
女2:咱们别再谈了好不好?
男1:你这话什么意思?
男2:你说什么?
女1是在整个对话的最开始,两人刚刚踏入酒吧时女孩提出来的,但是美国男人并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天气很热,这种突兀和不合作在故事的最开始传递出两人之间的某种不和谐。作为话轮的开头,女1的语用功能是索取话轮,体现出说话人希望在语言上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男人的不接话头却使功能的实现失败了,她只得贡献更多的话轮来完成交际目的。女2是在两人的谈话接近尾声,女孩已经心烦意乱的情况下说出来的。女2作为话轮的结尾,是为了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期待听话者的认同。她烦躁、绝望,因为已经明确了男人的态度,也明白了腹中胎儿的结果,但是她只是用一个否定式的疑问句来表达自己的请求:不要再继续这个话题,并且希望得到男人的认同。但是稍作沉默之后,男人还是继续了,这句作为请求的疑问句还是没有实现它的语用功能。此外,女孩在发出疑问的同时还加入“或许(maybe)”这样的字眼,使整句话的语气更加弱化。她努力维持着密切和谐的关系,表明她接受自己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因此,这些疑问句的使用反映了女孩在两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更反映了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且受到压抑甚至欺辱。同时反过来看,女主人公的这些疑问句式的使用也是对现实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的顺应。
男1是在男主人公一再劝说女孩吉格去做那个“非常简单的手术”,吉格只好说道:“那我就决定去做。因为我对自己毫不在乎。”对于这句话,男主人公似乎有些理解不了,所以追问这句话的意思。吉格只好接着解释“我不会关心自己的。我会听你的话,去做手术,这样所有事情都会解决。”他似乎沉浸在自己心烦意乱的世界,因为眼下这一件事使他烦心,使得他在交谈的过程中坚定而又执着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他的心不在焉和温和的劝说甚至强硬的逼迫,目的就是劝说吉格去做流产手术,却不断忽视对方的心理变化甚至连对方说的话都不能理解。男2也是在类似的情况下男主人公做出的质询,吉格说“我们本来可以尽情欣赏这一切……我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但一天又一天过去,我们越来越不可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了。”她的话温软、柔情,又带着一分幽怨,可这所有的的情感都随着男2这一句“你说什么?”烟消云散。与女1和女2两句相反,这两句在话轮中间起质询作用的疑问句是男主人公自私虚伪性格特征的反映,也是对男性在男权统治社会中强势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还包括物理世界这一重要维度,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包括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身体姿式、手势,以及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和外表形象等等。[1](P96-101)这里分别引用男女主人公的一段连续的对话来进行分析。
“如果我去做了,你会高兴、事情又会象从前那样、你会爱我——是吗?”
“我现在就爱着你。你也知道我爱你。”
“我知道。但是如果我去做了,那么倘使我说某某东西象一群白象,就又会和和顺顺的,你又会喜欢了?”
“我会非常喜欢的。其实我现在就喜欢听你这么说,只是心思集中不到那上面去。心烦的时候,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是知道的。”
“如果我去做手术,你就再不会心烦了?”
“我不会为这事儿烦心的,因为手术非常便当。”
引文中的第一三五句说话人为吉格。谈话进行到这里不难看出,吉格忧心忡忡:她不愿意做手术失去孩子,也担心手术后两人的关系,便以连续三个提问将自己的心事倾泻出来。在两人的关系中,吉格没有自我而更在乎对方;在孩子和他们关系的未来二者的取舍中,她的选择很可能是后者。她不在乎自己而同意做手术,而是更希望对方对两人未来的生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或者一个承诺。因此在这三个问句中,主句的主语都是“你(you)”,时态或动作都使用将来时态;而且三个“如果”更是提出了对未来的种种假设。
与吉格问句相反,男子的话平静而充满理性。他希望说服吉格接受手术,但又希望结果看起来是自己通情达理,手术是对方的选择,他更不愿意对未来作出任何的承诺。对吉格提出的要求“你会爱我——是吗(…you’ll love me?)”,他巧妙地把将来时态转换成现在时态 “I love you now”。他的话听起来温情,实则是临危不乱的应对,真相是他不愿意对未来负责,两人的关系只限于当下,他拒绝为未来作出承诺。因此,吉格期待着未来,她选择的是将来时态;而男子停留于“现在”,他们的语言选择是对时间关系的顺应。
顺应论的语境观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选择的过程,阐释了语境和语言选择的动态、双向顺应的特征。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方面的语境因素可以影响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的意义,而语言选择的变化也会引起语境的变化。顺应论的动态语境顺应观不仅对语用学的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在阐释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选择语言的特点也有强大的解释力。这种动态语境理论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可以挖掘出文学语言系统与文学语言使用的社会意义和文本产出与理解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共性条件。
本文从语境因素的三个方面分析人物的语言,证明了人物语言的选择过程是顺应语境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语境顺应的各个因素都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互相影响的,而且是动态生成的。语境是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我们要在变化的语境中来看待人物的语言。一方面,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制约着词语和语言结构的选择,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式结构由作者和读者在特定语境中通过其交际行为而被实际使用和体验;另一方面,文学语言在输出与输入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与作者、读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交互作用,读者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时刻考虑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人物的语言。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王德春.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钱俊.《白象似的群山》话语权力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
[5]何海英.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6]胡琴.从评价理论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人物塑造[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7]柳东林.“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2001(1).
[8]芦君君.海明威短篇小说对话的语用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刘清泉.对《白象似的群山》的言语行为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艾险峰.含意理论与文学作品解读——兼析《白象似的群山》[J].湖南大学学报,1999(3).
[11]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M]//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沈杏轩.英汉爱情隐喻的共性及差异浅析[J].三明学院学报,2010(2).
[13]Tsui,A.B.M..English Convers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Lake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mper&Row,1975.
[15]隋燕.没有女人的男人——也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3(3).
[16]郑凌茜.语境顺应与外事口译的译语选择[J].三明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刘建朝)
On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Characters of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LEI C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Contextual Adapt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Verschueren claims that people make choic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when using languages,and the linguistic choices adapt to context at different levels.Communicative context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namely mental world,social world and physical world.The short story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 by Hem ingway is analyzed from these aspects accordingly.It proves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characters in stories is a process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which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appreciate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characters and further study this short story.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Hemingway;contextual adaptation
I712.074
A
1673-4343(2015)05-0059-05
10.14098/j.cn35-1288/z.2015.05.013
2015-04-26
三明学院科研基金项目(A201220/Q)
雷聪,女,湖北黄冈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