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陈倩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休闲已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密切相关,“我们正在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因此,对城市室外休闲空间及其景观的规划设计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1.休闲。“休闲”,从时间角度来定义,“在生存问题解决以后剩下来的时间”;从社会活动角度来定义,是“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可以是休息、娱乐、阅读、学习、游戏、参加社会活动等”;从心态的角度来定义,即亚里士多德说的“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还有其他方面关于休闲的定义,我们不再累述。笔者比较赞同从社会活动的角度来定义休闲,这不但满足杨·盖尔关于“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的论述,它也满足《雅典宪章》关于城市“游憩”功能的论述。休闲活动是城市户外的自发性活动,为了便于给它们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或场所,我们必须先对活动进行归类,由此引出我们关于城市休闲活动的类型研究。
2.城市休闲活动的类型。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导致其中人们的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文写作之前,作者对昆明市几个主要的城市休闲空间——翠湖公园、南屏步行街、东风广场、胜利广场、桃源广场——进行的实地观察、访谈,希望能得到一些城市休闲活动类型的初步结论。
之所以选择以上几处场所,是因为它们比较具有城市休闲空间选取上的典型性、代表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翠湖公园是昆明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南屏步行街是昆明最繁华的城市商业步行街区;东风广场具有市民广场的性质;胜利广场以胜利堂为人文根基,兼有街头开放绿地性质;桃源广场是沿盘龙江展开的桃源社区滨水休闲绿地。
在实际调研中,笔者针对市民的室外休闲活动作了认真的观察和记录,经整理后有如下活动:散步、聊天、晒太阳、观演活动、逛街、风味品尝、看广告、街边休息、看街景、欣赏雕塑、欣赏风景、摄影照相、静坐休息、亲子活动、儿童游戏、读书看报、书法写意、喂鸥遛鸟、遛狗、(个人)集体舞蹈、跑步锻炼、跳绳、踢毽子、羽毛球、单人网球、健身操、体育器械活动、进餐休息、放风筝、观赏植物、滨水观鱼、水面泛舟,滨水游戏,太极拳、剑术、乐器弹奏、花灯表演、杂技杂耍、轮滑滑板、街舞、棋牌游戏、科普展览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休闲活动同类项的合并,可归纳为以下10个类型:(1)锻炼身体类休闲活动:集体舞蹈、健身操、太极拳、剑术、跑步锻炼、跳绳、踢毽子、羽毛球、单人网球等;(2)怡情类休闲活动:读书看报、书法写意、遛鸟、遛狗、散步闲谈、放风筝等;(3)欣赏风景类休闲活动:静坐休息、欣赏风景、摄影照相、观赏植物、滨水观鱼等;(4)自娱自乐类休闲活动:乐器弹奏、花灯表演、个人舞蹈、杂技杂耍、轮滑滑板、街舞等;(5)商业街类休闲活动:逛街、观演活动、风味品尝、看广告、街边休息、欣赏雕塑、看街景等;(6)滨水休闲活动:喂鱼、喂红嘴鸥、水面泛舟,滨水游戏,亲水活动、散步、观赏荷花等;(7)科普类休闲活动:观赏植物、标本采集、展览展示等;(8)家庭类休闲活动:亲子活动、家庭游戏、野餐野炊等;(9)游戏类休闲活动:棋牌游戏;(10)器械类休闲活动:儿童游戏器械、成人游戏器械、体育器械等。
3.承载城市休闲活动的空间类型。承载城市休闲活动的空间主要是城市公共空间,在现行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这些休闲活动空间往往包含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之中,再通过城市设计来实现。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所指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城市中的各类公众可以使用的户外活动空间,在这些空间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结合前面论述,可知这些活动基本包含在城市休闲活动的10个类型中,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应于10类休闲活动来划分休闲空间的类型,即健身场地类、怡情休闲类、可观赏类、娱乐类、商业活动类、滨水类、科普类、家庭类、游戏类、器械类。根据各类活动之间的公共性和关联性,将这些休闲空间类型进行部分归并,可得以下4种类型:(1)静态活动类:怡情休闲类、科普类、可观赏类。(2)动态活动类:健身场地类、娱乐类、家庭类、游戏类、器械类。(3)滨水活动类:滨水类。(4)商业活动类:商业活动类。
1.城市休闲景观。戈登·卡伦在《城镇景观》中指,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这样的场所能激发人们进入到其中。这种场所与景观的原始属性有较强的相似性,景观的原始属性就是供人观赏,它们都是要促进人们融入其中并产生身心的愉悦,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来舒缓和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因此,葱葱郁郁的树木,美轮美奂的鲜花,淙淙的流水,五光十色的城市,活力四射的城市生活……,都是我们研究的范围。
休闲活动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当我们营造的外部环境适宜,并具有吸引力时,大量的自发性休闲活动就会被激活。根据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在良好的景观环境中,休闲活动是很容易产生的。当休闲和景观互相融合,休闲景观便应运而生了。
2.休闲空间景观的类型。对任何由人类使用或利用的环境来讲,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必须对使用者有较为充分的人性关怀。老人、小孩、青年、中年、残障人士等,他们的休闲活动类型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在设计实践中给与关注。
第一,静态活动类休闲景观。从静态类休闲活动的内容来看,这些活动几乎都是静态或缓慢的休闲活动,这些活动对相应的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在景观类型上,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配置要以遮荫的高大乔木和中等乔木作为背景及骨架,地被草坪和灌木用于绿化地面,植物造景的重点在于观花、观叶植物的选择和栽植位置的选择。通常,通过不同植物的色相和季相变化、合理的栽植位置选择,可以塑造出繁花似锦、落樱缤纷、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情境体验。
在植物的具体布置中,还需要考虑利用植物种类和种植,划分出不同私密等级的空间,再结合具体的活动人群与活动内容,加入适当的人工设施类元素,如阅报栏、科普展示栏、休息桌椅、小型硬化场地等,在这些设施的设计中,要能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使自然和人文结合,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特点,容易形成富而富有魅力的公共环境,从而促进室外自发性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动态活动类休闲景观。动态类休闲活动,是户外休闲活动的主要类型。相比静态活动,这些活动都对相应的场地、设施的要求较高。在景观类型上,以硬质景观为主,植物绿化为辅。
通常,动态活动类休闲活动主要发生在硬质铺装场地上,根据活动规模不同,场地的大小也不同。因此,在此类休闲活动的景观塑造中,通常需要设计不同大小的一系列硬质场地,这些场地之间可以是物理隔开的,亦可通过环境心里效应进行划分,在相应的场地上安放活动设施(如健身、儿童游戏等)。这类硬质景观,主要通过精致、细腻、美观、安全的地面铺装图案和材质设计来体现,辅助以景墙、雕塑、台阶、树池、地面标高的变化、水体设置等,植物绿化则主要存在于硬质景观的周围,提供树荫,提供给人们活动间隙的休息场所。
第三,滨水活动类休闲景观。城市中的水体以其特有的灵性、亲和、活泼和跃动而成为城市景观中最富有活力的元素,亦是最受市民欢迎的休闲区域,极具景观美学价值。不论是穿城而过的河流,还是依城而存的湖泊,滨水地带均是一种独特的线状区域。每个城市的滨水区都有其独特的场所属性,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刻理解滨水场地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对这些文化要素加以提取、精炼和抽象表达,建立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形象要素之一。
滨水区域的景观核心元素是“水”,景观设计的场地为滨水岸线,滨水景观主要通过滨水道路、滨水场地和滨水植物三种类型要素来塑造。相应的滨水景观设计,应该在理念上生态,尺度上宜人,关系上亲水,功能上复合,材料上适用。滨水步行道路应结合主要景点设计通而不畅,与水面的关系应若即若离,宽度不宜超过3米,采用硬质路面和水上栈道相结合的道路形式。为满足人们多种滨水活动的需求,可以采用局部道路放宽作为滨水的多功能活动场地,水上栈道增加伸出水面的码头设计,根据场地情况设置沙滩、广场等滨水嬉戏场地和供人休息的设施,结合场地情况合理设计“桥”的位置和形式等。在滨水植物选择上,滨水栽植水生木本植物,如垂柳、水杉、池杉、落羽衫、竹类等;驳岸部分的绿化主要用具有生态功能的水生草本植物,如大水芹、苦草、浮萍、萍蓬草、金银莲花、睡莲、黄花鸢尾、水葱、香蒲、芦苇、荷花等。滨水植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点缀着滨水岸线及驳岸,使水面和水体变得生动活泼,加强水体的美感。
滨水休闲景观不仅要体现以“水”为核心,更要以简练的手法、生动的景观语言,创造生机盎然的滨水空间。
第四,商业活动类休闲景观。商业活动是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现代城市商业活动、规模的不断壮大,大量的城市商业休闲区出现,带来了城市商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繁荣。商业活动类的景观设计,应该关注景观设计主题与地域传统文化的融合,重点应从城市街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及建筑风格、特征、材料等语言环境中寻找创作灵感。
由于现代城市商业区的规模和尺度的大型化,在景观设计中,要通过景观绿化栽植或景观构筑物对城市商业空间尺度进行重塑或改造,使之重点突出并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和人体尺度要求;景观应以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为主,铺装的图案和材料设计要与建筑元素紧密呼应;辅助乔木种植以利遮荫,不设或少设置草坪、水体等易污染、不利于后期维护的景观元素。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要关注建筑立面的形式和材料,尤其是建筑半室外空间应重点考虑景观如何与其衔接;关注建筑立面上广告位的设置和橱窗的设置,使之成为商业区的夜间景观照明设计的重点;注重商业景观的体验性和时尚性,人性化的设置不同的景观设施,塑造不同的体验场所,促进活动人群的社会交往,达到人的活动与商业景观、建筑和谐共处的最终效果。
城市休闲空间及其景观的类型,远比本文探讨的内容丰富;但将城市休闲与景观结合研究,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还需要今后不断的深入研究。
本文论述的四种类型,只做了大的分类,而且这些分类里面还存在一些互通的内容,即有些活动既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那里发生,要想非常明确具体的归纳出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作为一种类型上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休闲时间和质量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游憩活动,逐渐开始重视室外休闲空间及其景观塑造,开始对室外环境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休闲的重要性提升和休闲活动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将城市休闲活动极其空间和景观进行归类,构建城市室外休闲空间及其景观的类型研究初步框架,对各类空间的景观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确定了各类城市休闲活动的适宜景观类型,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依据,使各类景观设计与人的休闲活动相匹配,并为今后的城市景观设计做一些理论探讨,希望能对城市景观设计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吴志强,李德华 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王立杰,牛争鸣,吕欣欣,罗长劳,仵尧如,韩文海.城市绿化带雨洪利用的蓄滞作用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5]PETE MELBY,TOM CATHCART.可持续景观设计技术:景观设计实际运用[M].张颖,李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编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吴必虎,黄潇婷.休闲度假城市旅游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10]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2,(17).
[1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