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平,武晓峰
(山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太原 030000)
涵谷子,西晋时代到东晋、十六国时期方山县北武当山道士。其代表作《悟性穷原》总结了前人的道教理论,统一了儒、道、释三教思想文化,确定了修炼标准、方法,提出了性命双修的原则。涵谷子在《悟性穷原》中反复论述的思想观念“善”,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宇宙观与源远流长的道德观,笔者基于此进行一些浅显的探究与阐述。
何为“善”?在涵谷子的思想中,“善”的本义是什么?通过阅读其著作可知,“善”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善”为中心的宇宙论。“人之修身,无非明善复初,返本还原之义。学道修炼,须明阴阳、下手之处、返复逆行,乾坤颠倒。”[1]20“善”是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是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并且是宇宙化生出来的物质中关键的要素。这与其《太极图说》中所论述的宇宙形成论、万物化生论是一致的。此处的“善”,相当于宇宙本体,即“无极”,也与朱熹所说的“天理”或“理”是相通的。正如涵谷子所说:“无极者,鸿蒙未判,阴阳未分,天地之根,万物之母。”[1]29涵谷子还强调了以宇宙论为基础的“善”的修炼法则,“善”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与人的性命是一样重要的,所以说:“夫修炼下手,不离铅汞。铅汞者,即水火也。水火即是坎离,坎离即是龙虎,龙虎即是阴阳,阴阳即是性命。”[1]21这些解说,正是我国哲学的一个本质理念——宇宙万物存在于静动阴阳的辩证统一之中。
(二)以“善”为中心的道德论。在涵谷子的思想理论中,道德观念和宇宙观念的核心均是“善”。“善”立足于自然界的角度而言,是世间万物的源泉,是世界真实无妄的根本体现。“善”立足于人类社会的角度而言,是人类社会得以平稳前进的关键,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人无有不善,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仙佛,只在有志无志之分耳。”[1]6意思是“善”是圣贤的基础,是圣贤最佳的人格与道德品质。“善”还是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是标准人格意识中的重要内容。“盖心为一身之心正自然身修,身修则无有不善者矣,要三皈五戒。”[1]35“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者,仁、义、礼、智、信”,即“一戒杀,仁也。如不戒杀,有何仁德之心?孟子曰:‘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二戒盗,义也。若不戒盗,成何义耶?一草一木各有其主。不问清白,由我所取,是无义耶。三戒淫,礼也。若不戒淫,无礼极矣。夫妇交织,虽属正礼,然必有时。非时而交,即是邪淫。四戒酒肉,智也。若不戒酒除腥,焉得为智?酒乃穿肠毒药,饮之令人乱性、伤神、耗气、烁精、有损无益,所以禹恶旨酒。肉味阴蚀污秽,本性不戒,不能明心见性,故言肉食者鄙。五戒妄语,信也。若不戒妄语,成何信实?至圣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1]70—72此处“五戒”又与儒家“五常”相通,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五常”始终是各个朝代统治阶级所崇尚的伦理道德规范。各个朝代的思想家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时,都是将“五戒”视为最高标准。“五戒”囊括了那个时代所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准则,而“善”又是“五戒”的基础和源泉,换言之,“善”是所有道德行为的根本。涵谷子指出,一个人如果能展现“善”的本性,其行为必然符合“五戒”的要求,五戒中的内容都是“善”的体现形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善”在其道德观念中的关键地位。五戒所包括的内容,蕴含了我国古老的精神文明之精粹。实质上,当今的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未曾脱离这些本质内容。假如社会中的每一个体,均具有了“善”的道德思想,那社会便是一个和谐的、充满阳光的、平等的社会,战争和矛盾将会消失,人们将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和不断进步,此便是“善”的本质内容。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善”是个体的本性中与其周边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保持协调,力求共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们实施道德活动的根本因素。圣人可以达到“善”的层面,就是由于其在观念、行动中充分体现了“善”的本性,让个体的行为规律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让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宇宙发展的整体规律,此便是天人合一了。
(三)以“善”为中心的修道论。“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作为人的理想状态,细化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因为每个人的素质水平不同,便出现了不同层次。“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仙佛,只在有志无志之分耳。”[1]6于是“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1]9。涵谷子认为,这已经难能可贵了,此类人已经拥有了较高等级的道德修养,但是还不够,还应当向“天仙”的目标努力。于是“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1]9。天仙者每一个道德标准均可以和其本性“善”有较好的融合,其不但对自己的人性有较为透彻深刻的了解,并且对社会和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加以把握和体现。圣者的行动和自然规律中的“道”相一致,即“人秉阴阳五行而生,为万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可以载天地之大道。行善积德,可以感格天地、鬼神”[1]6。修炼到了此等级,就是达到了人类品德的最高境界,这样,“方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可以行道,可以成道,可以了道”[1]65。
从涵谷子提出的修养层次和修养目标看,圣贤仙佛都是通过苦心修炼的方法而形成的。为什么苦心修炼就能成仙佛呢?紫清真人云:“人人天赋此元和,好把真常各自磨。上古仙佛成道者,皆因掘地采铅多。”[1]32此乃皆是教人不可自身懈怠。总而言之,有效无效,一味勇猛,行好事,存好心,动则利人利物,静则修心修身,始终如一,自然感格天地,可以成功。东岳大帝云:“修善之人如春来之草,日有所增。”[1]32
涵谷子不仅阐述了以“善”为中心的道德思想,还针对道德思想的培育提出了很多措施和要求。他多次指出,“善”是人类的根本。要想达到充分展现“善”的道德层级,就一定要去恶扬善,实施人格修养。事实上,在《悟性穷原》的每个章节中,涵谷子都阐述了许多人格修养的方法与准则。在众多的方法与准则中,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2]从师和尊师是古代学者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人最不容易形成的东西是“以善为本”的品质,最不容易形成的东西还一定要形成,这就需要依靠老师的教导、朋友的帮助,涵谷子非常重视师的主导作用。他说:
尽性者,照路之灯,是非真伪,一见可知也。总总虔诚,哀告神灵,天人感格,自由真师相遇,指点谷神。知得生死门户,回光返照,自然明心见性,超入涅槃。《玉皇心经》云:“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古经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许真人云:“举世学道讲参玄,参玄不识这先天。五千四十归黄道,三十时辰定黑铅。不在乾坤分辟后,本来父母未生前。这般宝物家家有,只是愚人识不全。”
(第二章)
试看三教圣人,无不有师:孔子师项橐 ,释迩师燃灯,老子师元始。自古以来,证佛成真,莫不赖师口口相传,脉脉相受,乃得药苗、火候、烹炼、温养种种法则到手,方可成功。何况汝等一点记闻之学,即知下手不知药苗,知药苗不知火候,知火候不知烹炼,知烹炼不知温养。古经云:“言语不通非眷属,功夫不到不方圆。”
(第三章)
人世间,身份高、财富多,并不能让人尊贵,唯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最尊贵的。良好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是从老师、朋友的教导帮助、交流中获得的。唯有得到明师的教诲、益友的帮助,才能“诚立明通,到达圣贤”之境界。不然,人就会由生而愚,到长而蒙,最终成为一个徒耗米粮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从这可知,良师益友对自身的成长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二)树立榜样。杰出的榜样是某类道德思想的具体体现,有生动鲜明的形象,让人们对于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更易理解与效仿,且受到感化和鼓励,所以具备较强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功能。《悟性穷原》为后学者树立了很多优秀榜样。
观音的榜样。大士生于皇宫,不昧天性,穷究性礼,不愿招亲,舍身向道。庄王恼憾,赶在花园,魔他退道。哪知菩萨根深蒂固,次又送到白鹊寺伺候五百尼僧,劳得口吐青烟,心中全无半点怨憾。庄王见他如此,十分烦恼,吩咐将宾围住寺院,放火焚烧。满寺佛像人众尽化灰尘,唯有大士得深,逃出性命。庄王反言此是妖孽,赐下红菱绞死。归阴观看诸狱善恶报应,还阳逃至香山,加修数载。脱凡体而正金身。观音是道家经典舍身修道、兼善天下的完美典型。涵谷子推出观音,把他作为潜心修道的大贤榜样,倡导持之以恒的修道精神。
颜回的榜样。颜回是思想家孔子比较满意的学生,以高尚的道德而出名,孔子对其十分器重。孔子曾经指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65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道德高尚、乐道忘忧和好学的榜样。他学问再深,其在自润;德行再高,安于自养。终生贫贱不以为苦,且能自乐其乐,颜回是涵谷子眼中典型的圣贤,因此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小人谋食而以求富。”[1]65涵谷子把颜回作为守德好学、自修其身、刻苦实践的完美典范,认为是真正的君子。他指出做学问应当向颜回学习,逐步致“善”,最终变成与颜回一样的圣贤;并热情鼓励学者在致“善”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锲而不舍。
(三)保持“辩证”的行为法则。《悟性穷原》第三章云:“学道者预知既济之法,火候法则者须知老嫩,火嫩则丹不结,火老则药无用。虽识老嫩,要知刚柔文武之用。年老之体,三宝损伤,武火少用,文火久用为妙。年少之体,三宝足旺,文武均用。”[1]26也就是说唯有保持辩证的行为准则,才是和谐的,才可满足“道”的要求。“道”在人类行为上的体现,便是“德”;在人性上的体现,便是“善”。仙佛的品德是“以善为本”的。所以,仙佛教导他人,就是协助他人提升自知水平,自觉祛除“恶”的德行,达到“善”的品行,达到辩证的行为。涵谷子的“辩证”是与其人性相联系的。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禀赋阴阳五行之气而形成的,人的本性是禀赋天地之理而形成的,此种特性人人都有,个个不无,不以贤而增,不以愚而减,这样的话人尽善而无恶,所以涵谷子曰:“人无有不善。人之修身无非明善复出,返本还原之义”[1]34。而返本还原就是要求人们修道要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本质,即“善”,此善既是修道之目的,又是修道之途径,正如涵谷子所说:“盖心之一身之心正自然身修,身修则无有不善者矣”。[1]32所谓“辩证”思想就是身修的方法,用在人类当今的生活中便是适应环境。实质上,“适应环境”和“顺应环境”是有本质差异的。“顺应环境”指的是不管社会潮流是不是合乎人类道德的本质,皆随波逐流;而“适应社会”指的是在社会潮流和人们的道德本质相一致时,顺从之;当社会潮流和人们的道德本质相悖时,设法让其改变。换言之,“适应环境”是一种积极的辩证行为过程。
从某种程度而言,保证行为的“辩证”,是实现健康人格的关键。这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所有行为,并非独立存在,都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它是正反两方面同时存在的。如,刚和柔。二者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不好的一方面。好的一方面表现为刚善、柔善,即正义、耿直、果断、严正刚毅、勇敢坚定、慈祥、温顺、谦逊等。不好的一方面表现为刚恶、柔恶,即悍猛、偏急、凶暴、懦弱、优柔寡断、奸邪、谄佞等。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同时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与处理事情上一定要认清事物的本质,时刻保持辩证的眼光与思维,把握事情的“度”,过刚则刚恶,过柔则柔恶,所以要做到二者的中节,即刚善、柔善,达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状态。可见,“辩证”是一种改变和协调人的“气质之性”的高超人生艺术。
(四)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孔子非常注重“躬行”,以“言而过其行”(《论语5宪问》)为耻。《墨子》强调“力行”,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5修身》)。涵谷子在著作《悟性穷原》中对知行也做了自己的阐释。他首先提出什么是道,“举世学道者多而穷道者少,虽属学道,不知什么为道。”[1]12强调君子要“学以致其道”。“学”则要博学、善问;“致”则要明辨、笃行。教人弄清楚道的真正含义,事情的是非真伪,正如他所说:“何为汞来投铅?何为铅来投汞?何为铅汞相投?何为修命?何为了命?”[1]12—13只有弄清楚这些,才可算道之入门。他告诫世人,修道其实就是自身三宝的修炼,即神、气、精。但他同时提出了修道之忌讳,“世间一等作孽之辈自高自大,假作聪明,曚迷愚人,虽看丹经,不明经中之义、阴阳之理,强解强作。”[1]13涵谷子的意思很明白,学道修炼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不能自欺欺人,自作聪明,不能强不知以为知,强不明以为明,这是他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到此才只是达到“知”的状态。那么知了就要行,只有“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了道”。
涵谷子指出:“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1]14这是他提出的学习方法:君子谨慎持重,既自强不息,又刻苦钻研。古经云:“言语不通非眷属,功夫不到不方圆。”[1]24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怎么办呢?紫阳真人云:“任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1]23所以既要广读经典,不苦穷究,又要虚心求教高人,才是学道之“道”。修道即修善,但芸芸众生怎么会只善不恶呢,那做了恶就不能修道、了道了呢?大士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1]8那么怎回头呢?涵谷子教人“参悟洗心涤滤,改恶从善,广积阴功。刻刻省察,时时忏悔,从前过恶,自然冰消。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1]7—8也就是说,在修道的道路上,难免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与失误,但只要我们时常反省,积极改正,就能不断进步。
(五)做到“无欲”。涵谷子指出,要想达到“善”的至高思想境界,就应当做到“无欲”。他在《悟性穷原》中说:“要不为色身所累,名利恩爱所牵。”[1]64涵谷子思想和其他道教思想同样都提倡“无欲”。他指出唯有心中“无欲”,才可以做个“世外之人”,立世外之志,存世外之心,一切轮回之心除却,以道为重,以得为贵,就是圣人的标志。
要做到“无欲”,一要立大志。涵谷子说:“有志者,不论在家、出家,都能修身。在家者,妻为朋,子为伴,世事不能染,恩爱不能牵,以性命为重,以道德为尊,借助世法而修出世法。无志者,世事看不破,恩爱摆不脱,见富贵而动心,遇患难而移志,重其假而轻其真。”[1]6—7这就是说,一般的士人,通过“修心练性”达到“无欲”,也就修到圣人了。
“无欲”与“善”有相同的内涵,涵谷子曰:“凡学道者,要想长生,做个世外之人,须把一切轮回之心除却。而轮回之心即人我心、愩高心、执著心、恶毒心、嫉妒心、损人心、利己心、假知心、暴弃心、好缺心,……种种不良之心,一刀斩断。”[1]47—48可见,“无欲”就是除恶,就是“善”。同时,“善”又与“富贵”紧密相连,“善”是“圣人之本”,“仁者以财为生,不仁者以身发财”,“圣人能以美利利天下”。[1]55可见,涵谷子的“富贵”、“无欲”具有相同的内涵,而“无欲”又是“善”,这样就可以说:“善”即“富贵”,正如涵谷子所说:“富贵皆因前劫行善积德,故尔今生受享其福。”[1]54“善”与“无欲”作为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其本质特点是剔除所有不合乎“修道法则”的欲望。涵谷子所指的“无欲”,并不是说没有丝毫欲求,而是说不准许有任何与“修道法则”相悖的需求,从而修得伦理道德境界的“善”,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在社会中生存。
总之,涵谷子在其宇宙观、道德观、人生观、教育观的论述中均渗透了“善”的思想。他的以“善”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理论,对道教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涵谷子思想中的部分主要观点:比如德行方面以“善”立人,以善为本;认识论方面用“善”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伦理观方面的重视自我的品德修养,付诸实践,真诚待人,进德修业;人生修养方面的无欲,改善从善;为人处事上的得与失、善与不善、富与贵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 涵谷子.悟性穷原.[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2] 尹怡.张宇初的思想特点及其成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