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功能观略论

2015-04-11 07:04:47马兰州
关键词:白居易舆情诗歌

马兰州,张 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4)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功能观念对中唐新乐府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具体来说,他继承了上古“采诗观风”的舆情思想,借助诗歌记录民情时弊,充分发挥了诗歌干预社会的舆情功能;他着力推动诗歌在民间广泛流布,通过舆论压力发挥诗歌的传播功能;他大力运用诗歌将民间利病的信息传入禁中,通过天子改易政策,实现诗歌救济时弊的谏议功能。整体上来看,白居易走的是一种所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的思想路线。为了达到“天子知”的目的,就必须借助民间传播的影响力;为了推动民间传播,就必须在艺术风格上做到通俗务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白居易新乐府通俗易懂的美学宗旨正是其诗歌三大功能的内在要求。白居易奉持“诗为治道工具”的观念,从传统诗道中摭取“以诗观风”的理念,将诗歌的舆情功能、传播功能和谏议功能推向新的高度,大大强化和凸显了诗歌对社会的影响力。

一、“诗可以观”:诗歌的舆情功能

白居易具有可贵的诗歌舆情观念,他有意识地运用文学摹写民病,表达民意,采集舆情。“舆情”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舆情”治理的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见诸典籍。“舆”在甲骨卜辞中已两见,先秦经典中比见层出。“舆”从车,本义为“车舆”,即车床,常代表车;“舆人”指的是以造车为职事的奴隶[1];舆人献言称为“舆人之诵”。《左传》襄公三十年就载录了舆人歌诵子产的案例。[2]1182造车者参与政治,属于骖仆之属的“近臣尽规”,与瞽献曲、外史献书、小师献箴、瞍献赋、矇献诵类同。[3]11可见,“舆人”作为造车的职事奴,因属“近臣”,位列百工,加之中国古代全民进谏的传统,从而获取了献诵进谏的辅助职能。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舆人之诵”尚非后世意义上的“舆论”或“舆情”,而是指一种特殊群体的献言。“舆论”一词比“舆情”出现早,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惧彼舆论之未畅”[1],指庶人之论;到了《旧唐书》中,出现了“舆情”一词。该书卷177云:“采于群议,询彼舆情。”[4]4585

“诗”与“舆情”的结缘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诗歌与世之治乱存在着潜隐的连类关系,所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5]67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5]675。例如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各具不同的特性,“世治乱不同,音亦随异”[6]1554,所以可以由诗风反向推断世情。中国早期的诗歌是民歌,直接源自民间,包含了丰富真实的民意信息,具备社会症候和标识的性质。孔子总结诗歌的功能时,特拈出诗的原察功能,《论语·阳货》云:“诗可以观。”[7]178《礼记·王制》也有“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8]330之说。不仅诗歌如此,音乐也具有舆情察知功能。《吕氏春秋·音初》说音乐生于人心,感于心而动乎音,闻声可知风俗,“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9]338《汉书·艺文志》载录了古代的舆情制度:“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10]1706可惜这项制度后来坠失不举。

中唐时期,白居易看到国家变乱频仍,痛心于“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于是确立了“以诗观政、以乐察世”的诗歌舆情观念。他在元和初年所作《进士策问》第三道中就拟了“复采诗之官”的建议,在《策林》卷六十五、第六十九题中又提出了“采诗以补察时政”的观点。

白居易将民歌原生态的舆情精神贯注到文人有意识的创作中,直接推动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形成。他提倡士人要继承原生态歌谣的美刺精神,变自发歌咏为有意识地摹写民瘼、上达壅蔽。这种诗歌创作甚至伴随着制度上的努力,如白居易痛心于采诗官制的崩坏:“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与元九书》)他还在《采诗》中说道:“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他呼吁重建采诗观风的制度。但是,当从制度层面无法推动时,白居易就通过文学运动达到政治上的目标。与民间自发的创作相比,新乐府运动有创作纲领,有领袖者的鼓吹,有追随者的参与,有接受者的呼应,形成了相当的舆情影响力,对天子的政策制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

白居易通过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新乐府运动建立了指导方针。该方针以谏议为传播旨归,以诗歌为特殊载体,以民间传播为实现路径,是舆情原察、民间传播、谏议献言三者的统一。他采集民情,向诗歌贯注民意,“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4]4340《唐才子传》卷六亦云:“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为了达到上下沟通的目的,他取消了对受众接受能力的限制,力求“老妪能解”[11]17,做到了“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他的诗歌载体也很宽泛,有因物随形的泛载体特征,“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与元九书》)“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白居易说:“谨书盛事以俟采诗。”诗云:“好入诗家咏,宜令史馆书。”(《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这些都体现了他以诗歌为载体、以民情为内容、以舆情传递为目的的诗歌功能观。

二、 “上下通泰”:诗歌的传播功能

白居易还具有自觉的诗歌传播意识,为新乐府类诗歌设计了民间传播的路径,所谓“愿播内乐府,时得闻至尊”(《读张籍古乐府》)。白居易对诗歌的传播功能有着自觉清醒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使用过“传播”一词:“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用短章,用伸酬谢。”[12]1621他的集子中还大量用到“播”字。唐代诗歌传播蔚为风气,尤其白居易本人和元稹的诗歌传播最广,盛况空前,天下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13]555白居易也被这种流播盛况所震撼,他说:“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12]2558“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序洛诗》)白居易说元稹的诗歌“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这种突出的社会传播现象为白居易诗歌传播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白居易认为,诗歌传播功能应以保持国家上下通泰为目标。他汲取了《易经》的“通泰”思想,为诗歌的传播功能确立了哲学基础。“泰卦”《彖辞》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4]98意为天地交和,生养万物;人事通泰,济养万民。“泰”“否”二卦的卦象相反:“泰卦”所示君臣交通和畅,“否卦”所示上下否闭不通;通则生机健旺,闭则枯萎不荣。不但国家治理如此,其实任何事物都必须保持机体内外的通泰。白居易作品中多次提到《易经》“泰卦”的思想,他在《与元九书》中说:“上下通而二气泰。”在《采诗官》中说:“下流上通上下泰。”在他看来,采诗观风是保持国家机体交通和畅的一种方式。

白居易有意识地为新乐府诗歌设定民间传播路径,在纲领性的《新乐府并序》中他明确地说:“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白居易批判古代采诗传统的沦丧:“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主张充分发挥诗歌疏通国体瘀滞的功能,倡导恢复和重振古代的采诗传统。其《采诗官》云:“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白居易对诗歌传播的内容和目标都界定得非常清晰,他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生民利病是传播内容,“天子”是影响的最终对象。白居易看到了人际传播的巨大力量,他在《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并序》中云:“逮今著乐词,播人口非一。”他和元稹“唱和颇多,或在人口”(《刘白唱和集解》),曾赞美元稹“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祭微之文》)。而且,白居易对传播的效果也有深刻的体察和认识,他看到了音乐传播对诗歌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以诗能被谱曲为荣:“集仙殿里新词到,便播笙歌作乐章。”(《梦得得新诗》)主张诗书礼乐“播之为风化”(《救学者之失》),以便充分释放诗歌的社会治理功能。

三、“意激言质”:诗歌的谏议功能

整体上看,白居易的文学观比较重视情感和内容的基础作用,肯定声辞在形式上的意义,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但从新乐府类诗歌的局部看,白居易将其强烈的谏官意识贯注到诗歌之中,将长于比兴的“主文谲谏”改为线性思路的直谏和切谏,将诗之“六义”修正为“美刺”二端,把诗歌的治道功能推向了极致。

白居易虽然也承认诗歌自身的特殊性,但在新乐府类诗歌的创作中却视诗歌为治道工具,突出了诗歌的政治功能。白居易早年应举时就十分重视“文教牧人”的传统[12]3547,他在《采诗官》里说五帝三皇掌握“采诗观风”这一“大宝”,从而达致“垂拱而理”的善政,“牧人”“理政”体现的都是治道思想。显而易见,白居易将诗歌看成是治道之一端:“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15]525“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15]528。

同时,白居易还将诗歌视为“启奏”的补充,可以在外缘发挥政治谏议、裨补时政的功能。他说:“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一方面白居易有着明确的文体差别意识,将“启奏之外”、“难于指言”的情志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诗歌的审美品格;另一方面,他将诗歌“裨补时阙”的功能作了简化,将“六义”修正为“美刺”二端,如果只“刺”不“美”,那么诗歌就只剩下批判功能了。

白居易有关诗歌的治道功能观是对传统儒家诗学的继承。《礼记·乐记》中包含了一种“同类相感”的思想,即“万物之理,各以其类相动也”。基于这种理论,古人进一步主张诗歌与治道功能相对应:“声音之道,与政通矣。”[15]526善政音不相乱,音乐的有序和节制显示了治道的状态,有序则和,无序则乱。不同的音乐能引发相应的情感状态。具体说来,“志微噍杀之音”让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让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让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让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让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使民“淫乱”。[16]61这些传统的文艺思想对白居易诗道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着全民献言的传统,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会自觉站在王权的角度建言献策,结合具体职事贡献个人关于国家治理的智力资源。《诗经·大雅·民劳》云:“王欲玉女,是用大谏。”[17]548《国语·周语上》云:“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3]11荀子曰:“天下不治,请陈佹诗。”[18]1026自觉谏议的传统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甚至连俳优都自觉发挥谏言功能,游戏谐谑中也不忘进谏。

白居易将谏官的职业精神投射进诗歌创作,在他的诗歌中凡“谏”出现过30次。而他所尊崇的同为拾遗的陈子昂,其诗中对“谏”字一次都未提过。政治家兼诗人张九龄在诗中亦未提及“谏”字。所有曾为谏官的诗人中,白居易当属谏官意识对诗歌浸淫最深的诗人之一,他的这种思想甚至对元稹也产生了强烈影响。元稹诗中提及“谏”达16次。白居易云:“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与元九书》)拜左拾遗时写下《初受拾遗》等诗歌,表达受宠若惊的激动。同时上疏强调“廷诤”精神,宣言“天下利病无不言”的谏官宗旨。

白居易将直谏的线性思路贯注到诗歌创作中。他常以龙逄、比干、伍子胥、陈子昂、杜甫等为榜样,时时警惕自励。他所崇奉的这些人都以直谏而著称。白居易在其文章中多次强调要坚持直谏、切谏、乃至死谏,不可偷合保位。身为谏官,宣言直谏是敬慎职事的表现,其他谏官在文章中也有表现。但诗中申说直谏、切谏,并且将直谏的线性思维贯穿到诗歌的表现中,白居易在唐代曾为谏官的所有诗人中最为突出。其《和阳城驿》云:“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 “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东垣君谏诤,西邑我驱驰。”“理冤多定国,切谏甚辛毗。”《端居咏怀》云:“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白居易自道其讽喻诗“意激而言质”,“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为了达到“易谕”、“深诫”、“传信”、“播于乐章歌曲”,表达方式上必须做到质朴;为使闻者深诫,必须做到言辞径直;为让采诗者信实,必须做到真实;质朴、径直、信实这三条标准,是直谏线性思路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中唐诗风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仅为大唐诗歌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转捩点。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关键而又为世人所忽略的一个原因便是白居易诗歌的舆情功能观。正是因为有关诗歌的功能观发生了深刻变化,诗歌的发展航向便也出现了重大转轨。

[1] 夏保国.先秦“舆人”考论——中国“舆论”概念的历史语源学考察[J].学习与探索,2011,(6).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 刘昫,等.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9] 陈其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 释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3] 冀勒.元稹集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 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白居易舆情诗歌
诗歌不除外
ART IN THE FIELD
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早春(节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即事
茶博览(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