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历史学研究
马江之战张佩纶有无怯战潜逃考辩
彭 程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张佩纶是马江战役中方的指挥官,关于其有无在战时怯战逃跑,前人各执一词。在研究中发现,张佩纶在战时名义上登山观战,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安危着想,主动放弃了中方的最高指挥权,令陆路和江上的部众群龙无首,没有统一指挥,最终败得很惨。而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主动放弃指挥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马江之战; 张佩纶; 潜逃; 考辩
张佩纶(1848~1903),晚清“清流派”干将,在中法战争马江之战中,被清政府派往福建前线指挥,任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在1884年8月23日的马江之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然而对于张佩纶在作战中有无逃跑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考证,希冀给出满意的答案,还历史以真实。
在马江之战中,张佩纶曾退驻马尾中岐山之彭田村。而对于张佩纶在作战中有无怯战逃跑的问题上,争议不断,现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如下所述。
郑剑顺认为张佩纶逃跑的基本事实是不能否认的,他不仅战时逃跑,他还战后为自己辩解。不仅如此,还指出左宗棠的实地调查也为张佩纶说了好话,被朝廷申饬。[1]苏斌认为,张佩纶前往彭田已经大大超出了作战的范围,所以说张佩纶在彭田指挥作战是行不通的,说张佩纶怯战逃跑是合适的。[2]刘子明认为,法军攻击福建水师之际,张佩纶逃离战场,对战败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P.65)龙永行认为,张佩纶战前就已经不在阵前督战了,而是跑到了10多里外的高山上躲避,闽人称之为“丧家犬”不无道理。[4]
也有不少人认为张佩纶着实是被冤枉了,他并没有临阵脱逃。杜江南认为,潘炳年在战后说张佩纶临阵脱逃是不实之词,并认为张佩纶作为统帅在战斗之际退到山上观战是必要的,这是他的职责。[5](P.125-128)陈赛惠认为,左宗棠的调查是比较公允的,群众对马江惨败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可以此为依据,张佩纶的潜逃之说不切合实际情况。[6]俞政认为,张佩纶并没有临战逃跑,而是听到炮声上山“观战”的,并称左宗棠的调查和观战的郑炳炎的记载最值得重视。[7]
看来,张佩纶在战时到底有无怯战逃跑,争议很大。
对于张佩纶有无在8月23日当天的马江之战中怯战逃跑,我们还要从相关的第一手史料记载中去追寻历史事实。
马尾交战之后,张佩纶在七月初四日就给清政府拍去了电报:“伦时在山督战,炮绕伦打,晚知居楼已碎。方今日改扎山村,福靖、潮普两军坚守马尾。”[8](P.513)在这封电报中看出张佩纶丝毫没有提到自己怯战逃跑的细节,只是说“今日该扎山村”是由于自己“居楼已碎”的缘故,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于是清政府在七月初六日由军机处立即致电何璟:“法人焚烧船厂,张佩纶等当专督陆军奋力攻击,毋令久踞;……张佩纶闻退扎鼓山,距马尾三十里。统带恇怯,将领无所禀承,何能制敌!法兵若登岸,总须乘其喘息未定,立予歼除;”[8](P.519)军机处在给何璟的电报中把张佩纶这个统帅呵斥了一顿,指出张佩纶应当“奋力攻击”,而不应该“退扎鼓山”。于是张佩纶自知情势不妙,立即给朝廷接连上了两封奏折给自己辩解。他先是在七月初七日给朝廷上了奏折:“臣一面饬陆军整队,并以小炮登山,为水师相应,一面升山巅观战。”[8](P.524)张佩纶在奏折中指出自己后撤登山是为了“升山巅观战”。在七月十三日张佩纶自己给朝廷上奏再次指出:“臣佩纶与何如璋饬令各轮船、师船奋力抵御,并令陆路出队相助,而自行登高督战。”[9](P.351)再次指出了他自己下令各兵船奋力抵御,“而自行登高督战”。张佩纶明显是在为自己马尾当天的战斗给朝廷做一些辩解。
曾有学者指出张佩纶早就为自己战时退驻鼓山先前做好了准备工作。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现场观战的闽海关职员郑炳炎指出:“张星使登高而望,见各船之均投灰烬也,跣而走鼓山后,忙忙如丧家狗,言之一何可哂!”[10](P.815)郑炳炎的记载很明确,张佩纶就是怯战逃跑鼓山,“如丧家狗”。再根据张佩纶在战前给朝廷去电:“伦随机应变何如?后山不碍,已布置矣。”[8](P.481)从这部分史料来看,张佩纶在马尾交战之前就已经在后山上进行了布置,张佩纶自己称这种想法是“随机应变”,不管怎么说,张佩纶在战前确实是给自己想好了退路,确实已经有了逃跑的嫌疑。也就是说,他在战前就给自己退驻鼓山做好了准备是可以成立的。两军还未交战就先给自己想好了失败的结局,这样的统帅确实是不值得为人称道。
张佩纶在奏折中称自己“登高督战” ,“改扎山村” ,完全没有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后悔。等到马江战败后,朝中一干大臣纷纷上奏弹劾张佩纶,其中以潘炳年等的奏折为典型。他们在奏折中指出:
为大臣玩寇弃弃师,愤军辱国,明谋罔上,怯战潜逃;请上查办,以伸国法,以服人心,恭折仰祈圣鉴事。臣等于马江败后,迭接闽信,具言张佩纶、何如璋闻警逃窜。窃以挫败情形,众目昭著,明见万里,谅诸臣不敢再有捏饰,是以未敢率行上闻。兹恭读八月初一日谕旨,方稔该大臣前后奏报,种种虚捏,功罪颠倒,乖谬支离,与臣等所接闽信,判若天涯,不得不为我皇太后、皇上披历陈之。[11](P.421)
潘炳年等人严厉地呵斥张佩纶等人“寇弃弃师,愤军辱国,明谋罔上,怯战潜逃”,并指出“前后奏报,种种虚捏,功罪颠倒,乖谬支离,与臣等所接闽信,判若天涯”,要求朝廷“请上查办,以伸国法,以服人心”。言辞之激烈,陈述之恳切,使得朝廷也一时间也真假难辨。于是下令左宗棠下去调查实情,左宗棠不负厚望,于十二月初七日将调查结果陈述给朝廷,对张佩纶等人战时有无逃跑的调查结果是:
查原参张佩纶、何如璋甫闻炮声,即从船政局后山潜逃。是日雷雨,张佩纶跌而奔抵鼓山之麓,乡人拒不纳,匿禅寺下院,明日奔鼓山后之彭田。……张佩纶绐何如璋回厂,自驻彭田,侦知敌出长门始回等情。查彭田距马尾十五里,以省城言之,则在鼓山之后;以马尾言之,则在鼓山之前。据该司导等覆称,张佩纶于是日登山观战,战毕退驻彭田,初四日清晨,驰赴马尾,仍回宿陈禹谟家,次日移居陈芳年新屋,嗣后往来彭田、马尾之间,十五日始回驻马尾厂楼,八月十一日接办船政,并未一抵鼓山之麓,亦无乡人拒而不纳之事。惟彭田在马尾中岐山之后,鼓山亦有中岐,或因此讹传耳。[12](P.246-247)
左宗棠对于张佩纶的调查结果并不是十分明确,在调查中指出张佩纶“并未一抵鼓山之麓,亦无乡人拒而不纳之事。” 而得出这样的结果是否真的就属实呢?这样的事实是来自“据该司导等覆称”。只是一个司导的陈述,而这个人的陈述也并非就一定是客观事实,也许只是道听途说或者有着某种利益在其中,因此对于张佩纶的调查一节并非十分确切,语言有很多乖谬和含糊的地方。左宗棠的这篇调查报告整体上是符合事实情况的,但是对于张佩纶的调查结果不是很令人信服,至于是否有着某种政治利益在其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左宗棠确实有为张佩纶说好话的嫌疑。对于这一点,朝廷也是看在眼中。
清政府在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回覆左宗棠的这篇“调查报告”时还特地指出了张佩纶这部分的调查情况有含混之处。内容如下:
兹据左宗棠等查明具奏,张佩纶尚无弃师潜逃情事;惟调度乖方,以致师船被毁。……张佩纶前因滥保徐延旭等降旨革职,左宗棠等所请交部议处,殊觉轻重罚轻,著从重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左宗棠、杨昌睿于奉旨交查要件,自应切实详查覆奏;乃所奏各情,语多含糊,于张佩纶等处分,意存袒护开脱。……左宗棠久资倚畀,夙负人望,何以蹈此恶习?著与杨昌睿均传旨申饬!嗣后大员查办事件,务当确切查明,据实陈奏,用朝廷实事求是至意,不得以‘或查无确证’‘或事出有因’等语,依违两可,含混覆奏,自干咎戾。[12](P.284)
清政府明确指出了左宗棠“乃所奏各情,语多含糊,于张佩纶等处分,意存袒护开脱。”要求以后“嗣后大员查办事件,务当确切查明,据实陈奏,用朝廷实事求是至意,不得以‘或查无确证’‘或事出有因’等语”。朝廷在谕旨上指出对左宗棠的不满,看来朝廷也看出了左宗棠想要包庇张佩纶,对语多含糊之处提出质疑。在晚清的朝政官场中确实存在很多官官相护,特别是左宗棠、张佩纶这样的朝中大元就更会如此。不管怎么说,左宗棠在调查报告中对张佩纶这部分的调查令人不那么信服。
当时朝廷内外对张佩纶等大员的争论四起,这方面的史料记载也是不少。
在《中法战争文学集》中法兰西据越南记一文中记载:“佩纶、如章甫闻炮声即遁走,值大雷雨,跣而奔,途仆,亲兵曳之行,抵鼓山麓,复走彭田乡,所至辄为乡人所逐。”[11](P.271)指出张佩纶等人狼狈逃跑的场景。
张星使绝不布置,及初三日开仗,张、何两星使窜入彭田乡。彭田与船厂后山远隔四仑,相去十余里,地势深入峡中,张星使逃匿至此,止为一身避诡计。……张星使逃至彭田,正在难于奏报,遂将保厂一节,引以为功,且以陆军得胜入告,水师败后,船政陆军尽溃,并无迎敌鏖战之事,致船厂器具遗失殆尽,倘使有官兵守厂,何至如是哉。是彰明较著者也。”[13]265此报刊在马江之战中有过大量的报道,在这里他们报道了“张星使逃至彭田”的基本情况。
唐景崧在《请缨日记》中也指出:“午刻,法果举炮。……张卿使继避于彭田。”[14](P.145)唐景崧也是当时参加中法战争的积极得力干将,其语言可信度较高。
《中法战争始末》中对张佩纶有无逃跑情况的说明:“马江之战,张佩纶漫无布置,……闽人恨之深。……臣闻张佩纶败匿彭田,以请旨逮问为词,实则置身事外。证于外间风闻,张佩纶所恃为奥援之人,私电函致,有‘闽船可尽,闽厂可毁,丰润学士必不可死’之语。是则张佩纶早存不死之心,无怪乎调度乖谬,闻战脱逃,肆无忌惮如此也!”[15](P.18-20)在这里不仅道出了张佩纶战事逃跑,还指出了在战前“张佩纶早存不死之心”的基本情况。
池仲祐的论述是:“张佩纶登山观战,见军已败绩,跣而走,匿于彭田,越两辰始返。”[10](P.809)池仲祐指出张佩纶先是登山观战,见战败才开始逃窜。这样的记载可能更加令人信服,符合历史事实。
综合以上的各方面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基本地掌握张佩纶在8月23日当天战时的基本情况。当法军的鱼雷艇开始攻击我方舰船之际,张佩纶听闻爆炸声就立即往后山高处跑。之所以会往高处跑是因为他想看清楚,整个马江的实际作战情况。而后方鼓山上在战前他就已经给自己布置了指挥所。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随机应变”,“后山不碍,已布置矣。”而且这样也可以保证他自己的安危,由于后山距离马尾十五里之多,就算看到战况也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他登山的两个意图中,一是确保自身安危,二是登山观战。当然,他后撤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着想的。在先前李鸿章就曾对他说过:“闽船可尽,闽厂可毁,丰润学士必不可死。”[15](P.20)等他见到福建水师在短短半个小时就战败覆没之后,他就开始躲藏到彭田乡。等到福建水师战败结束之后确保自身安危没有问题才回到马尾主持战局的,也就是说他在战时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统帅”的指挥权。在后来给朝廷的奏折和电报中指出自己是“登山观战”,这实在是为自己的逃脱做辩解,还将“保厂一节,引以为功”。他名义上登山观战,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的安危着想而逃跑。他自己逃跑也无妨,关键是他这一逃跑使得整个陆路部众和马尾江面上的舰只就都失去了总的战略决策和指挥,直接影响到了马尾交战中方的作战,加速了中方的战败。应该说马江之战中,张佩纶的怯战逃跑确实是影响到了福建水师的总指挥,使得福建水师像无头苍蝇一般,战时迅速覆没,而张佩纶怯战潜逃显然是败仗重要原因之一。
在8月23日当天的中法马尾作战中,张佩纶在战时存在怯战逃跑的实际情况,大大加速了福建水师的覆没。虽然左宗棠的调查报告中可能为张佩纶说了一些好话,在张佩纶自己的奏折和电报中也百般为自己逃跑辩解,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闽官员和朝中大臣对张佩纶进行了强有力的弹劾,清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也是秉公办理,最终令张佩纶撤职并流放。张佩纶在马尾交战中主动放弃总指挥的权利,并且怯战逃跑给中方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是马江战败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只是一个书生军事家,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实际作战之经验,因此他的指挥失误和战败是可以预想而知的,而清政府在选兵点将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也值得我们继续往这个方向上再细作研究。
[1]郑剑顺. 关于中法马江战役的几个问题[J]. 学术月刊,1985,(2):55—60.
[2]苏斌. 关于张佩纶在马江战役中的几个问题[J]. 福建文博,1985,(1):72—78.
[3]刘子明. 中法战争始末[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4]龙永行. 关于马江战役中的几个问题[J].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1989,(2):39—40.
[5]杜江南. 张佩纶在中法马江战役中几个问题的辨析[C]//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纪念马江战役一百周年. 福州:福建论坛杂志社,1984.
[6]陈赛惠. 马江海战中的张佩纶[J]. 福建文博,1985,(1):40—47.
[7]俞政. 张佩纶是马江战败的罪魁说是吗[J]. 福建论坛,1985,(5):64—69.
[8]邵循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9]邵循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张振鹍.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法战争(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阿英. 中法战争文学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57.
[12]邵循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六)[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西报译新. 益闻录 第六册[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 福州文史资料选辑·03·甲申马江战役专辑. 福州: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4.
[14]邵循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5]邵循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一)[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Majiang battle about Zhang Peiguan timid war fled debate
PENG Cheng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g 541001, China)
Zhang Peiguan is the commander of the Majiang battle, on its no escape in wartime timid war, former each sticks to his argument. Found in the study, Zhang Peiguan during the war nominally mountaineering watch, but in fact is in for the sake of their own safet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ive up China's supreme command, make the road and the river to the Department the rudderless, no unified command, ultimately failed miserably. While the Fujian Navy annihilated, Zhang Peigu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ive up command is clearly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Majiang battle; Zhang Peiguan; abscond; debate
2015-03-09
彭程(1989— ),男,安徽合肥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法战争研究。
K252
A
2095-7408(2015)04-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