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培智学校课程改革

2015-04-11 03:55:25常建文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培智残疾智力

一、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沿革

作者简介:常建文(1973-),男,江苏泰兴人,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聋、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7- 0079- 03

收稿日期:2015-03-19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相比较普通教育课改频繁,特校课程改革始终“千呼万唤不出来”。建国65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盲、聋、弱智教材只有一套。但是,各地特校教材使用下来,纷纷反映“聋校教材太浅、培智学校教材太难”。现今,聋校教材被普通学校教材取代,培智学校开始自行研究校本教材。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应包容并鼓励各地各校在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和试验,尤其是培智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尝试和创新,并期待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标准和配套教材尽快问世,解决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

(一)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标准的沿革。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首次颁布的关于培智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文件。文件规定,招生对象为轻度智力残疾儿童(IQ值在50—70之间),明确课程设置为“常识课、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美工科、体育以及劳动技能课” [1]。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盲、聋和弱智学校课程(计划)进行调整的通知》,课程设置内容不变,各课程课时数进行了调整。 [1]同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明确课程设置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实用语文和算术” [2]。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方案规定,受教育对象为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明确课程设置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康复训练” [3]。2013年教育部年度工作重点中指出:“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2014年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二)我国培智学校教材出版状况。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培智学校一至三年级使用的各科教材,这是我国首次由教育部以轻度智力残疾学生为对象的全日制培智学校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但这套教材后因教育对象残疾程度加深,导致绝大多数培智学校无法使用。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出台后,由于国家层面相关教材迟迟未出,各地根据《方案》标准,为满足广大培智学校师生需求,在校本教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相关教材,其中影响较大和使用较多的为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版本。

上海版培智学校教材是由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何金娣校长主编,该教材编撰初期,是为了满足该校教育教学,全体教师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后因使用效果较好,加之全国通用教材空缺,遂为各地培智学校广泛采用,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其主要教材有《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和《生活》等,其适用对象为智商低于50的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

浙江版培智学校教材是浙江省特殊教育学会联合全省16所培智学校编写的生活化实验教材,根据199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进行编写。该套教材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由洪佳琳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二、对生活化课程的综合认识

当前,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适应生活”。在“生活化课程”统领当前我国培智学校的大背景下,课程的设置、目标的确定,成为众多专家关注的重点。邓猛等人认为,培智学校课程应从“生活化”走向“完整生活”,认为当前的生活化课程的实践落入了“将生活简单化、狭隘化、机械化和庸俗化”,指出培智学校课程也不能只适应生活,应该在“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向前走一步,朝向真善美的生活,朝向文明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完整生活”。 [4]

吴春艳、肖非指出,“生活化课程应走向有意义的生活”,即“提升生活质量。”具体的来讲,是指“一种繁盛兴旺的生活,一种让个人有美好与康乐之感的生活,这种生活之美与康乐之感又取决于它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基本需要,比如:氧气、食物、饮水、庇护之所、足够的收入、身体的安康、社会的认可,等等。它还取决于对人们内心视之为最有价值的活动与关心全身心的投入与追求并取得成功。” [5]

综观专家学者的论述,培智学校课程的“生活”应该是“完整的、有意义的生活”。指出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实施走入了误区,教学过程“唯生活化”、教育对象“唯中重度残疾学生”,教育价值取向不高,甚至低下。不可否认,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去追求“完整的、有意义的生活”,不能罔顾现实,对学生没有具体的引导,那样的话,对于刚刚起步的培智学校课程改革则有百害而无一益处。

(一)生活化课程是因学生残疾程度加深决定的。从我国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沿革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对象的残疾程度加深(由轻度———中度),课程设置理念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类似于普通学校的语文数学到实用语数再到生活语数,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当前,随着培智学校学生由中度向中重度、多重残疾转变,孤独症、脑瘫以及精神障碍学生也被招入,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也势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学生需求。在传统的文化教育,如语文数学在课堂上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去思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生活适应能力低下,动手能力粗糙、自我认知缺失、言语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残障程度和表现,给与其适合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可能是“高大上”的,至少在小学阶段是这样,只能是学生急需的、基本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生活化课程是由培智学校教育特点决定的。相对于盲、聋学生来说,其残疾类型单一。随着0—6岁抢救性康复工作的开展,应该来说,这些学生在残疾补偿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修复。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盲、聋学生甚至可以走出残疾人的行列,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帮助下,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但就当前我国培智学校的招生来看,表现为学生类型复杂,甚至“一个学生就是一种类型”。一个班级七八个学生,不同的残疾类型,不同的年龄,怎么来教?用什么来教?生活化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因为,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生存能力、生存质态、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是首要的。台湾特教工作者曾经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某一社区的中重度智障人士学会了使用马桶。虽然对于健全人来说,使用马桶是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让重残人士尤其是中重度智障人士学会使用马桶,意义非凡,最突出的是,让每个智障人士体验到做人的尊严。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使用马桶这么隐私的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那这个人做人的起码尊严会有么?一个人生下来很容易,但如何活是个永恒的命题。对于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怎样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这才应该是生活课程的主要目标。

(三)生活化课程是由提升智障学生生存状态决定的。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我国,残疾青少年生存状态令人堪忧。在诸多残疾类型中,智力残疾人士状况更差。2011年,一对脑性麻痹的孩子的母亲因为不堪重负,将孩子杀死,引起社会轰动。 [6]相对于其他类型,智力残疾人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科学发展到现代,聋人可以不打手语凭借手机打字走遍天下,肢体残人可以驾驶汽车;医学发展到现代,可以换肝脏、心脏,但是对大脑的认识依旧很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研究所开展的“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和需求”发现,智力青少年未入学比例达到44.0%,肢体、视力及听力残疾青年的就业率较高,言语、精神、智力和多重残疾青年的就业率较低。“智力残疾人,他们终生没有民事能力,需要家人的终生监护,多数不能工作”。 [6]现在是培智学校的学生,将来难道也要成为需要“终生监护、不能工作的”人群么?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能够做什么?一旦出现“两老一残”,中度智障人士的生活谁来保障?倘若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生活适应能力没有,最需要的、最实用的社会适应能力缺失,这些中重度学生将来必定成为社会的沉重包袱。

三、生活化课程实施的注意点

从教育内容来看,无论是生活语文还是生活数学等课程,笔者认为均应以生活为平台,实施学科教学、体现学科特质。生活化课程当既要有生活味,更要有学科性和特教性。拿生活语文来说,要体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又要体现语文性,要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还要体现特教性,要有康复、矫治的参与,体现医教结合的理念。从这个方面来说,培智学校“生活化”课程,应该是以生活为载体,体现学科特点,适应智障儿童少年身心特点,康复、矫治、训练智障儿童少年学科相关知识、技能。

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如果说普通中小学的课程目标体现“应知应会”的特点,培智学校生活课程则体现“能知能会”的要求。就培养对象来说,当前培智学校学生大都为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智力低下、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效果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是仅仅培养生活技能,忽视了相应学科的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培智、益智的作用,把“生活”极大化甚至单一化,把生活化课程上成自我服务的劳动课,就失去了生活化课程的意义。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不能因为学生智力差,就降低、放弃该学科知识的讲授。也应该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可接受能力,能学到多少就应该教给多少。另外,相对于其他残疾儿童而言,智力障碍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教育教学实施不能“一刀切”,实施个别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应成为培智学校主要的教学形式。

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培智学校应该加大开放教育的力度。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公园等地开展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文化知识。在教材处理方面,尽可能的实施情境教学,场景的设置尽可能生活化。这样的教和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化课程?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我们特教工作者提出,而应该是为智力障碍儿童少年提出,他们需要怎样的生活化课程?这是我们专家学者和特教工作者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培智残疾智力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青年心理(2021年28期)2021-05-23 13:21:10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8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1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欢乐智力谷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中国火炬(2010年4期)2010-07-25 07: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