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伴抑郁状态的效果评估

2015-04-11 10:30郎卫红赵艳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黛力新抗抑郁缺血性

郎卫红,赵艳茹

(1.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心理科;2.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神经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20/10万~180/10万,年发病200万例,其中约有60%~70%为缺血性脑卒中[1].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0%~50%,重度占10%~30%,患者以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行动迟滞、睡眠障碍、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表现,部分重度抑郁者甚至可出现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PSD已成为卒中存活患者残障的重要原因之一[2].PSD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学术界普遍将其视为生物-心理-社会疾病.PS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对于有明显病理性抑郁者常采用药物治疗,疗效虽较好,但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用药拥有一定的局限性,覆盖率低、持续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对于PSD患者,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副作用更小、疗效更显著的疗法,注重综合化、个体化治疗以替代药物治疗.我院尝试优化缺血性脑卒中抑郁治疗方案,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2月,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②初次发病;③无原发性认知、精神障碍;③转普通病房,出ICU;④无重大手术、严重创伤;⑤无药物禁忌;⑥未合并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⑦卒中后出现情感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行动迟滞、睡眠障碍、神疲乏力等症状表现,或家属反应情绪表现严重有别于卒中前;⑧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未获得随访;③合并其他致死性疾病入院.共纳入患者 184例,其中男 44~84岁、平均(68.2±10.4)岁.脑血栓形成140例、腔隙性脑梗死44例.均有不同程度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纯运动性偏瘫等症状表现.失语58例.病灶:基底节101例、脑干37例、丘脑33例、其它13例,左侧99例.合并症:高血压132例、糖尿病62例、冠心病37例.既往人格:明显内向81例、明显外向94例,脾气暴躁42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9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病情等自然和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以卒中药物为主的基础治疗和新型抗抑郁药,选择黛力新、路优泰.以患者是否自伤、自杀、拒绝治疗及SDS>70分为用药标准,中度患者给予黛力新治疗,轻度患者给予路由泰,其中24例患者给予黛力新,11mg/次,2次/日,早中午饭后口服,持续6周1个疗程,30例患者给予路优泰,中午、晚饭口服,300mg/次,2次 /日,持续 6周.定期进行抑郁量表的评估,遵医嘱酌情增加剂量和疗程.其余患者均给予简单的心理护理,鼓励家属陪护、交流,持续观察.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所有患者均给予个体化治疗,在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意愿的基础上,据病情选择抗抑郁药物、中成药制剂治疗及生活处方等,同时结合早期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肢体康复锻炼、理疗.

(1)心理评估:住院期间,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量表得分、症状描述等判断和调整治疗策略.

(2)生活干预:医嘱家属落实陪护;控制环境刺激源,避免过强的光、声刺激;注重与患者交流,落实访视,满足患者知情权;开据运动处方,鼓励文娱活动;调整饮食,平衡膳食,保证营养供应;对于睡眠障碍、早醒、入院困难者,给予镇定、安眠药物,有条件者,睡前安排温水泡脚、清洁身体.

(3)康复治疗:①生命体征平稳24h后,即开展康复训练,从小关节活动开始逐渐过渡至下床活动;②康复期,安排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工作,③制定落实结构化、短程、着眼于现在的心理康复疗法,注意纠正错误认知行为,在查房过程中注重发现患者不良行为方式;③安排小脑核电刺激治疗,将两个电极分别放置于患者的两侧耳后乳突处,频率181Hz,强度80~90%,30min/次,早晚各1次,10天为一个疗程,若无法耐受,联合耳穴贴压,辩证取穴,以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贴敷穴位按压,3~5次/d,3min/次,1次持续2-4日,按压以耳朵发红、发热、发胀为宜,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单耳或双耳埋豆、交替埋穴.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1周后、6周后、3个月后,统计患者SDS水平、抗抑郁药使用率、疗程延长率,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拒绝治疗与护理、自伤、自杀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SDS水平

6周后、3个月后,观察组SD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后、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SD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1周后,3个月后观察组SDS水平低于6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SDS水平变化对比(±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SDS水平变化对比(±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1周后相比,△P<0.05;与 6 周后相比,▲P<0.05.

组别(n=92) 治疗前 1周后 6周后 3个月后观察组 65.2±10.458.7±9.952.0±8.1△ 42.1±9.4△▲对照组 66.8±11.661.8±10.257.4±7.8*△ 57.2±8.4*△

2.2 计量指标

观察组抗抑郁药物使用率、药物疗程延长率、拒绝治疗率、不良事件合计例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计量指标对比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危害较大,患者往往失去对后续治疗的信心,是导致康复治疗无法落实、患者残障、生命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卒中后抑郁发病原因较多,其与病变部位、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基因多肽改变、患者对卒中后功能障碍与社会与家庭角色变化的不适应等原因有关,P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过去,对于卒中后抑郁关注度不足,对于重症PSD患者一般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王平等以黛力新治疗PSD,结果显示6周后HAMD评分显著下降[3],杨培一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路优泰具有明显的抗卒中后抑郁效果[4],李丽平一项meta分析显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PSD疗效较好,患者HAMD评分显著降低,[有效率:RR=2.88,95%CI(2.44,3.40),P<0.0001],治愈率 RR=5.33,95%CI(3.79,7.50),P<0.0001][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6、3个月后SDS评分显著下降,抗抑郁药物治疗PSD疗效较好.但抗抑郁药物具有严格的适应证、禁忌症,更适用于急性期、症状持续、病情较重PSD患者,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本身可能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对于轻度PSD一般不采取治疗措施待其自愈显然无法满足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副作用更小、疗效更显著的疗法,注重综合化、个体化治疗以替代单纯的药物治疗.

我院PSD优化治疗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心理评估、生活干预以及综合康复治疗.主要优点有三:①动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避免延误治疗和过度治疗;②注重患者运动功能提高,与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③注重联合理疗,降低用药风险.结果显示,6周后、3个月后,观察组SDS水平低于对照组,且3个月后观察组SDS水平低于6周后,患者抑郁水平持续下降,而对照组抑郁水平在6周、3个月内无明显改善,提示心因性因素开始在PSD进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治疗PSD的非药物疗法较多,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肢体康复锻炼、理疗等.孔祥艳等以头针结合背俞穴治疗PSD,患者HAMD、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且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显著[6].当前,鉴于PSD长病程、可复发,有必要选择疗效确切的精准治疗,以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优化治疗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状态,降低抗精神类药物使用率,综合治疗效果明显.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2〕李莹,李光校.中国脑卒中患者抑郁患病率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7):968-972.

〔3〕王平,赵红宁,侯峰.黛力新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7):111-112.

〔4〕杨培,李雪春,田晶辰,等.路优泰对抑郁大鼠脑内氨基酸水平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4(10):2174-2176.

〔5〕李丽平,费鹏鸽,宋景贵.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的Meta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3):235-238.

〔6〕孔祥艳.头针结合背俞穴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抑郁功能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191-193.

猜你喜欢
黛力新抗抑郁缺血性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柴桂龙牡汤加减与黛力新治疗恶性肿瘤伴焦虑效果分析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联用黛力新、莫沙必利和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