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今今林 波欧长昌
((1.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2.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企业创新系统运行新论
1吴今今2林 波2欧长昌
((1.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2.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广义的企业创新泛指促使生产资源优化和技术、经营与管理创新的行动,狭义的企业创新特指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系统;新论
(1)企业创新的定义
“创新”一词由拉丁语innovare转化而来,其所表达的涵义是改变、更新、创造, 换句话说,创新是指改变旧事物的状态,造就新事物的新常态,而对新旧两事物的差异,并没有任何限定性要求。所以,创新的范畴,包括了在原有事物基础上进行局部微强度的改良活动到展开全方位高强度的变革活动。前者可称为微创新,后者可称为重大创新,而对重大的原创改变则称为突破性创新。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活动息息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把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领域,并指出:创新是“企业家”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活动,具体的活动行为包括采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使用一种新的生产资料、引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发一种新的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等。
在熊彼特之后,不少管理学者、企业家对创新的含义提出各自的见解。例如,《创新的奥秘》作者斯科特·伯克维其认为,创新应是特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发明”行为,而罗夫斯特拉大学教授罗伯特·莱纳德则认为,创新是指更有效地“做一些新的事情”。又如,美国学者克里斯滕森认为,“创新”可划分为使原有产品“以更低成本生产”、“性能与品质得到改善”和使新产品不再像原有产品“那样昂贵且复杂”等三种类型,而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则认为,创新是“Make a different and can be better”的行动,并将创新行动区分为抄习、研究、创造、发明等四个层级。
虽然各家表述不一,但大多数人对企业创新的认识在本质上并没有偏离熊彼特的创新原始定义太远。现代生产力观认为,生产要素包括人、财、物等硬要素与技术、经营、管理等软要素,所以,对企业创新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创新泛指促使生产资源优化和技术、经营与管理创新的行动,狭义的企业创新特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行动。
(2)企业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法人社会组织,追求营利是企业的基本属性。因此,通过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寻求自身实质利益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企业创新的动力源于对价值创造的追求。企业通过创新活动,可使自己相对同类企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此乃企业属性使然。当竞争优势减弱时,企业会通过被动变革来遏制其竞争优势下降的趋势;当竞争优势不存在明显下降时,企业也会通过主动变革来扩大自己已拥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企业展开创新行动,其实质是为解决运营问题与追求更高目标而对自身的运行模式进行动态管理。其中,因期望解决来自同类企业竞争压力而展开创新行动的动力是一种推动力,因期望获取更多物质利益而促使企业进行创新行动的动力则是一种牵引力。
(1)企业创新系统的要素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系统由资源、技术、经营、管理等四大创新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由相关的要素构件所组成,而相关的要素则是由其相应的子要素构件所组成。图1为组成企业创新系统的创新子系统及它们各自的要素构件罗盘图。
由图1可见,资源创新子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环境资源等内容,技术创新子系统包括技术创造、技术应用、技术转移等内容,经营创新子系统包括产业位置、业务范围、经营方式等内容,管理创新子系统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流程、工作方法等内容。而企业创新子系统的要素构件还可进一步细分。
(2) 企业创新系统的功能
企业运行既受限于人、财、物等资源条件,又受制于企业展开技术、经营、管理等活动的能力。概括来说,企业创新系统的功能就是改善资源条件与提升运行能力。
资源创新是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理与优化配置的活动。企业资源创新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让有限的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与环境资源能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展开技术创造与应用的活动,产品创造是技术应用的一种表现。企业技术创新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研发与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以增加产品的种类和提高生产的质量与效率。
经营创新是指企业为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或改革的活动。企业经营创新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改善经营结构的设计,改变经营策略,以提升经营竞争力。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对内部的研发、生产、销售、人资、财务等职能部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事务进行调整或改革的活动。企业管理创新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运行机制与执行制度,以提升执行力。
企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要素的组合模式直接相关,即与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劣及技术、经营、管理等创新能力的强弱相关。
(1)资源要素的驱动作用
资源要素是企业生存的先决条件,其中人、财、物资源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而环境资源是企业成长的生态条件。当企业拥有物质资源优势时,即使创新能力较弱,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也可能达成既定的发展目标。反之,如果企业没有物质资源优势,则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达成既定的发展目标。实践证明,物质资源优势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阶段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资源的限制性必然导致这种驱动方式不可持续。
(2)技术要素的驱动作用
众所周知,近代物理学中能量转换等科学原理的发现,成就了18世纪蒸汽机与19世纪发电机的发明,而蒸汽机与发电机的广泛应用,使相关生产工具在功能、效率、质量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社会的组织模式、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人类社会需求的物质因此而变得极大丰富,交通与通信更加便捷,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巨变。在20世纪后期,以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群的创新与应用,再次将社会经济带入高速发展轨道,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场新的变革。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技术革命,而技术的进步源于科学知识的发现。对企业个体来说,技术优势可使企业的产品获得高附加价值,所以说,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在电脑软硬件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不断创新的成果使之较同行业企业拥有更强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苹果公司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能够一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并在2014年荣登世界最具价值品牌宝座。
(3)经营管理要素的驱动作用
如果企业不能将已拥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的经济一样难有增长。因此说,技术创新并非是企业经济增长的必然因素。要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先对自身的创新系统进行有机配套。
图1 企业创新系统的要素构件罗盘图
在技术与市场都比较成熟的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的管理创新或许是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以富士康为例。作为一个生产活动利润空间很小的代工企业,富士康集团一方面通过优化商业模式来提升竞争力,通过技术进步来增加服务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与全方位管理改善来保住其代工服务的利润空间。2012年富士康集团合并营收逾1000亿美元,2014年居全球企业500强第32位。
如果企业处在技术没有绝对优势且产品市场尚未饱和的环境,改变竞争策略与开拓新兴市场的经营创新或许是推开通向经济增长的另一扇大门。如阿里巴巴集团在世界众多网络企业中能够脱颖而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技术优势,而是为众多用户提供“便捷交易渠道”的经营模式创新。
由上述可见,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优劣之争,实际上是生产要素组合模式优劣之较量。因此,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以资源优化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经营与管理创新为配套,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已成为当今众多企业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企业创新的运作流程大致可分为目标设想、条件盘查、工作谋划、变革行动等四个活动阶段,这四个阶段共包括了创新思维、创意构思、资源盘点、系统查检、任务设定、计划编制、资源整合、体系配套等八个工作环节。
(1)目标设想阶段
“目标设想”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酝酿阶段,包括了“创新思维”与“创意构思”两个工作环节,即通过创新思维,进而形成创新的意念(即创意)。该阶段主要解决可以做什么或可以如何做什么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指创意者通过对自然现象观察和对社会生活体验所产生的感悟,同时,利用对知识、经验、资讯等资源的积累,就创新的意念进行顿悟性灵感思维与系统性逻辑思维而孕育形成创意的思索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多一些感性的想象思维,因为,在创新的起始点,常规的逻辑思维或多或少会束缚创意的想象思维。跨界的脑力激荡带来变革性创意的几率较大,因为,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往往可以产生倍增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激发出全新的想象。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组合与分解法、联想创造法、清单核查法、TRIZ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具有突破性、求异性、发散性的特点。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要摈弃原有的定势思维,思维的过程特别忌讳的问题包括目标欠妥、思路混乱、结论先行、方法不当。日本管理学家大前沿一在其所著的《创意的构想》一书中,提出了激发创意六大技巧,即“大胆质疑先入之见,从网络开始思考,创造别人无可替代的产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思考,与相关人员展开讨论”。其中,与相关人员展开讨论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以创新意见领袖为核心的创新团队的离散性思维进行集中、筛选、提炼,从而形成思维合力。
“创意构思”是指创意者对与待确定创意相关的可行因素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思维,在脑海中勾勒出明确的创新主意的思索过程。这类创新主意就是创新目标,或是为了追求新发展的目标,或是希望解决老问题的目标,可能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的意念,也可能是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或降低生产成本的主张。在创意构思环节中,不仅要构想出明确的创新目标,而且要评估创新行动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其中,创新行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是否有相应的资源与能力和可行的策略与路线,而创新行动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绩效预期是否符合企业的使命与可及时满足顾客需求。对创意的可行性与价值性的思考,需要多些理性的逻辑思维。
(2)条件盘查阶段
“条件盘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启动阶段,包括“资源盘点”与“系统查检”两个工作环节,即通过查检行动来厘清企业的资源供给与系统运行现状。该阶段主要解决是否有条件与能力做什么的问题。
“资源盘点”是指对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源、财物资源和环境资源现状进行清点作业,以查清企业资源供给的有利条件与短板问题。“资源盘点”常用的工具是项目查检法--为防止查检遗漏而事先把要检查的工作项目逐一罗列而制成的清单或表格。
“系统查检”是指对企业运行的现状进行研究与梳理,以查明企业运行系统的有利条件与短板问题,内容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也包括各职能管理部门所展开的具体管理活动。“系统查检”常用的工具是项目查检法与SWOT分析法。例如,贾拉德·古斯·盖诺在其所著的《创意的管理》一书中列出了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人员结构、创新能力、运行机制等26份项目查检表,每个查检项目都有相应的子项系列。由于不同企业的内外环境与存在的短板问题各异,因此,可根据企业具体的创新目标,按管理职能与管理活动两个维度来设计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重点查检项目清单。
(3)工作谋划阶段
“工作谋划”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决策阶段,包括“任务设定”与“计划编制”两个工作环节,即通过研究来策划创新行动的执行方案。该阶段主要解决计划做什么或计划如何做什么的问题。
“任务设定”是指根据“目标设想”所确定的创新目标与系统现状进行比较来找出运作差距,并以消除差距为标的来设定创新任务,如果有必要,还须将拟定创新任务细分成若干工作子项。任务的设定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基础,而可行性研究主要以市场信息的分析与预测为依据,这样,可确保在正确的时间与地点做正确的事情。“五力”分析法等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应该且可以在何时、何地开展什么样的创新工作。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利用市场调查数据来分析创新行动带来经济效益预期的方法,只适用于非原创性技术或产品,一般不适用于原创性技术或产品, 因为,在这一条件下,被调查对象不可能接触过该类技术或产品,依据这类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
“计划编制”是指根据“任务设定”所确定的工作项目来制定工作要领与实施细则,并据此编写成项目实施计划书。具体内容一般包括目标任务、行动策略、组织建设、资源配置、执行路径、进度安排、质量要求、风险规避、保障措施等等。在制定计划工作中,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又要克服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
(4)变革行动阶段
“变革行动”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执行阶段,是创新的实质性行动,包括了“资源整合”与“体系配套”两个工作环节,即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创新目标。该阶段主要解决应该做什么或应该如何做什么的问题。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依据创新计划要求,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并在时间、空间、数量三个维度上进行优化配置,以满足资源供给与高效使用的需求。其中,资源挖掘主要针对未被发现或被闲置的资源,资源整理主要针对无效或不良的资源,而资源优化配置则主要针对未被充分或未达到高效利用的资源。资源优化是开展企业创新行动的基础性工作,资源优化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人力资源配置为例。人力资源创新就是依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适时配置比例合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需求的人才数量,同时,充分地挖掘与发挥相关人员的智力与能力。
“体系配套”是指围绕创新计划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将彼此相互联系且互为条件的各创新子系统有机地整合成一个高效、协同运行的统一整体,进而形成新的运行常态,同时注意适时进行评估与调整。例如,当企业展开技术或产品创新时,除要考虑创新人才、创新设施、创新物资、创新资本等硬实力要素配置外,还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业务流程、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竞争策略、经营模式、产品品牌、企业文化、公共关系、社会责任等软实力要素配套,也即是资源、经营与管理创新的有机配套。当企业执行经营创新任务时,需要技术与管理创新子系统的配套;同样,企业执行管理创新任务时,需要技术创新子系统与之配套。“体系配套”是一种以全局最优为目标的系统性与适应性的要素组合,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要素组合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其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要素组合可以满足执行预定创新任务的需要。例如,小米集团动员一大批发烧友客户参与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就是对运营模式的创新,为实施该运营模式,企业需要在技术与管理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
(1)创新路径的差异性
因不同企业所处的运营环境与自身拥有的条件、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所以,企业在展开类同的创新行动时所选择的行动路径则大相径庭。另外,由于生产要素组合的复杂性,对同一个企业来说,面对一项具体的创新行动,一般都有不同的路径可供选择。成功企业的创新路径各不相同,成功者必有其独特之道。
(2)创新行动的循环性
企业所开展的每项创新行动,都是阶段性的作为,都经历了一个由目标设想、条件盘查、工作谋划至变革行动的完整流程,企业因自身发展需求而不断展开创新行动的活动轨迹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循环特点。图2为企业创新行动的“CIPA运行循环”示意图,其中的“CIPA”是英文单词Conceive(设想)、Investigate(盘查)、Plan(谋划)、Act(行动)各自第一个字母的组合,代表企业每项创新行动的四个活动阶段。
(3) 理想系统的“谐振”性
图2 企业创新CIPA运行循环示意图
企业决定要执行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就是希望找到克服发展阻力与扩大竞争优势的新突破口,以获取更大的运行效益。当企业创新系统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配套时,将呈现出变革阻力最小、竞争合力最大的“谐振”性特点,如同电路学理论中的谐振现象,当电路的激励频率等于电路的固有频率时,电路的消耗最少,输出最大。事实上,因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企业的运行系统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但所有能够进入快速成长轨道的成功企业,无不例外地都是因为其拥有一个满足市场供应需求、适应自身发展条件、他人不易复制的准“谐振”运行体系。企业创新系统的运作达到准“谐振”状态的具体表现包括:顶层设计科学,内外关系和谐;组织管理有序,资源配置优化;业务流程顺畅,工作执行高效;经营策略灵活,市场响应快捷。
(4)绩效评价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创新目标的多向性,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中,较常用的是“创新竞争力评价系统”和“创新效益评价系统”。
企业创新竞争力评价系统主要是评价企业在创新事务中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行动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创新质量、创新水平等等。
企业创新的效益评价系统主要是评价创新行动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所做出的贡献,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企业的创新行动是一种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企业创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其所开展的各项创新活动价值创造过程的集合,创新活动中的任一环节都为企业最终能获取的综合附加价值做出贡献。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指标包括创新成本、创新收入、创新利润、发展机会等等。
如果只顾及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及社会效益,企业终将被社会抛弃;反之,如果只强调企业的社会价值而不顾及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将缺乏动力且难以为继。所以,只有在自身效益与社会价值两者间取得平衡,企业才能保持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承担对顾客、员工、社会应尽的责任,是企业创新行动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企业创新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其中,社会满意指标可细分为履行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等子项。以清洁生产为例。社会发展要求企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产原则,这一要求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必须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或改造,而开展这类创新活动一般不能直接产生经济净收益。可见,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数据作为衡量所有创新行动是否成功的标准,对具体创新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以项目的预期目标为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作为系统工程,基于结构的完整性,企业创新不应仅仅是技术创新,或者说,必须有技术、经营与管理创新的相互配套,还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与有效利用,这样,才有可能达成企业的创新目标。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薛强,黄炳贺,李楠林.生产务实务.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张振刚,陈志明.创新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张振刚,余传鹏.创新平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尤建新,陈守明.管理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黄炳贺,符正平,林波,左晓安.突破发展瓶颈——产业与企业的转型升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7]易朝辉,陈朝晖.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4.6.
企业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系统由资源、技术、经营、管理等创新子系统组成,其运作流程可分为目标设想、条件盘查、工作谋划、变革行动四个活动阶段和创新思维、创意构思、资源盘点、系统查检、任务设定、计划编制、资源整合、体系配套等八个工作环节。
企业创新系统运行呈现的特点包括创新路径差异性、创新行动循环性、理想系统谐振性、绩效评价多样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