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东莱 图/于国伟
海纳百川揽才俊 人杰地灵创新区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综述
◎ 文/刘东莱 图/于国伟
就在这一行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中科院新疆分院、新疆社会科学院等20多家科研院所、新疆医科大学等33家大中专院校,以及37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紧张地工作。虽然环境各异,专业不同,但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
对每一个身怀佳艺而心负大志的人来说,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无疑是最适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正是在此地,大志得以实现,生活得以美满。
数百名高新技术人才荟萃于此,各类行业人才更是不计其数。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过百家,占全疆高新技术企业的32%,乌鲁木齐市的61%。
而这一趋势远未停止,反而愈发加速。这片3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就像一个聚宝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纳着来自海内外的各类人才。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以才兴区。
三年来,新区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带着自治区的重托,用固守的创业执着,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全区兴盛的排头兵,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新疆高新技术产业急速前行的战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2010年11月,新区被自治区党委确定为“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来,先后引进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各行各业的博士、硕士等各类高端人才上千余名,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煤化工、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区重点行业,为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芯”动力。而三年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新区的引才工作也从饮沙负重的心情走向了驰骋我心的自信。
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比人才更重要。而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今日般拥有如此众多的才俊。他们如同飞舞九天的凤凰,只待寻得好木来栖。
在中国的西北角,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城北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梧桐早已成林。
事实上,“高新区”这个名字本身,就已经注定了这片土地必将与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建立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实力强。
2011年,新疆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全面进入了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历史时期。针对新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就曾指出,人才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急需最重要的资源,新疆要适应新一轮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需要,就要加大人才投入,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内培外援,加快构建人才发展的比较优势。
几乎是在“区政合一”的同时,接过自治区的重托,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便以“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核心,率先吹响了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集结号”。
建设“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提出用五年时间,创新人才载体,建立完善符合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体系,并围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三个明显,两个提高,一个突破”:即人才总量明显增大、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布局明显优化;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和使用效率有较大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有新的突破,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场超常规的人才工作攻坚战打响了。
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六大举措出台:
——资金投入持续加大。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
——完善两站四园的载体建设。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走出去,引进来。
除此之外,载体建设、政策引导、感情留人、事业吸引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纷纷展开,可谓事无巨细。
自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在全疆率先启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一流人才高地的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确立了在全疆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新区人才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求贤不问出身,用人不设壁垒,多管齐下,不拘一格用人才。
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优秀人才从引进人才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优异成绩,其中驻区企业有541个项目获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立项扶持2.87亿元,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两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为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把当年财政收入的1.5%用在人才开发工作上,这一魄力在全疆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绝无仅有的。2008年以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用于人才建设的资金达2亿元。
2013年捷报再次传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70亿元的1.5%,如此雄厚的资金投入到人才开发工作上,这意味着什么?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步骤,新区建设“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步伐稳重而坚定。
对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来说,建设“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揽才是一个重头戏,六大举措的出台虽然为引才工作注入了不少底气,但是并不意味着有了政策人才就会自己来。
“实际上内地不少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政策比我们要优厚很多,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不能完全依靠政策来解读我们吸引人才的优势,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像招商局那样采取一些诸如感情投资、事业引才的方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雄美说。
内地很多人对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甚了解,每次出去引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准备有针对性的宣传材料,详细了解随行辖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问、说,再问、再说,负责人才工作的同志个个都能说会道。
三年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才办积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活动:“2050”党政人才引进工程进展顺利,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名副县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新区工作;通过人才“绿色通道”,引进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62名硕士以上优秀毕业生到机关各部门,新区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积极组团参加中国海创周、广州留学人员交流会等高端人才交流活动,累计与124名专家、海外归国人才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
当“能说会道”的人才办干部在整个中国乃至更大范围内如饥似渴地寻求人杰时,新区政府则以明确的思路保证着前方同事的承诺具有一诺千金的价值。那些能说会道的干部们说出的并不是轻飘飘的话语,他们对外作出的每一个承诺,都是确定要兑现的。
对一个地处中国最西北内陆的高新区而言,引人固然难,用人尤不易。
然而乌鲁木齐市委常委、高新区(新市区)区委书记邱树华,却对如何界定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给出了清晰、大气的答复:提高人才使用率,首先要善于识才,这是用好用活人才的前提。我们识别人才要看品德、能力和实绩,看本质、主流和大节,绝不能求全责备、以偏概全,更不能只看学历资历。学历资历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反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唯学历资历的传统思想,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要对各领域、各行业和各年龄段的人才一视同仁,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既要坚持用人标准,又要不拘一格,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特别是对政治坚强、德才兼备的各类优秀人才,只要工作需要,就要大胆使用、放心使用。人才的类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个性也会有所不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去衡量和使用人才,既不符合事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要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观念,对各类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多发挥他们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到新区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在实践中实现价值、建功立业。
这是新区引人、用人的总纲,纲举则目张,整个高新区的人才建设,正是在这一基本思想指导下,生出了繁茂的花。
新疆,是天马的故乡。可还记得2000余年前,汉武大帝立于长安城头,望见张骞身后的滚滚尘土时,脱口而出的“西极天马歌”?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骏马自古是人杰的代称,如今,无数有志之士不远万里来到新区,对于后者而言,“有德”二字何其重要。
德为感召,故而韩春红才会在招揽人才时谈及感情。
德为宣助,要让人才有好的平台供发挥,一如汗血宝马配上雕鞍。
马雄美深知哪一类人才急缺,哪一类人才最能带动新区的快速发展。她说,作为“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十百千”工作的顺利推进,让新区的人才实力和人才状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新疆阿尔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艾克拜尔·热合曼就是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十百千”人才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2002年前往意大利留学的艾克拜尔·热合曼,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究所的药物化学博士。毕业后萌生了回家乡新疆创业的想法。
2009年,艾克拜尔·热合曼的公司——新疆阿尔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扎根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创业大厦,主要从事研究和开发生命医学、生物学、维吾尔医药、天然产物等,同时他还在新疆医科大学授课。让他没想到的是,创业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许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先后获得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项目资金、乌市科技局种子扶植项目资金等多项资金支持,这还不包括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为企业开通的绿色通道、免房租等省下的各种杂费。
一边教学一边研发,经过3年的努力,艾克拜尔·热合曼成功研发结核杆菌复合体PCR基因检测试剂,该试剂的应用填补国内此项空白。
艾克拜尔·热合曼说:“在新区的鼓励和支持下,2012年8月我成为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从此成为了国家认可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试剂的研发成功更是离不开“千人计划”新疆项目的支持。”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成立之初,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专门制定出台了《“十百千”人才工程暂行办法》、《“天山火炬”之星评选奖励办法》、《人才开发奖评选办法》、《鼓励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工作办法》等一批从引才、育才到激励现有人才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提升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质量水平。围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重点产业发展,计划从2011年起利用5年时间为相关企业引进至少10名杰出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专家,100名中青年专家、博士后和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1000名实用技能人才。
“对列入‘十’和‘百’的人才提供科研经费30万元-20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元-100万元,工作场所100-200平方米,月生活补助2000-3000元,并奖励三年内的个人所得税,提供10%-50%的贷款贴息和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担保。对于‘千’类人才,我们也一次性给与1万元的奖励。”马雄美说。
三年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已引进了4名院士和80多名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博士、博士后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以及1000多名实用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十百千”人才引进工程开局良好,经过专家评审会评选出“十”类人才5名、“百”类人才27名、“千”类人才85名,及时兑现科研经费、安家补贴、资金担保等优惠政策,带动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和实用紧缺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其中,成功培养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名(占全疆66.7%),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新疆项目1名,入选自治区“百人计划”28名(占全疆15.05%)。
未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将继续围绕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组织驻区企业参加全国各种人才交流会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下大力气为企业引进一批急需人才。特别是要重视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力争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我区优势资源和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吸引和培养人才。
“十百千”人才工程绝不是全部。邱树华说,引才也好,育才也好,最终目的是把人才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秉承着“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留住最需要的人才”这一理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
2013年10月由自治区、市、区三级财政共建,投资总额3亿元占地6万平方米的新疆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大厦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新疆高新技术创业示范基地建设顺利启动。成立了项目建设协调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由自治区带队赴内地考察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确定了创新性、实用性和标志性为一体的设计方案,计划2015年投入使用。依托“两站四园”,新建院士服务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企业博士后分站8个,累计进站博士后26名;新建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40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5家,占全疆的32%,乌鲁木齐市的61%。投资5.3亿元建设集研发、中试孵化、生产制造、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全疆最大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入驻企业95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新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等方面与北大、清华、中科院展开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委托培养高层次人才。
当研究力量不断雄厚时,新区并没有放松对企业的支持,这是推进科技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步骤。政府不断推进科技金融试点,为168家企业提供19.6亿元担保贷款,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强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设立1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挂牌交易。
落实人才激励机制,评选“天山火炬之星”金奖8名、银奖24名。实施“人才安家工程”,投资1800万元购置48套人才专家公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大力宣传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和人才优惠政策,开通了新疆高新人才网,与全国高新区人力资源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在主流媒体设立专栏、制作人才风采录和宣传片等方式,在全区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但对改革者们而言,又如此漫长。只有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某项事业中去的人们,才能够拥有这矛盾的体验。然而结果是让人激动的。毫不夸张地说,“海纳百川,汇聚成流,滚滚人流,浩浩荡荡”已经形成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最壮丽的景观。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以才兴区”,成就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才工作,特别是“全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一幅完美篇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震耳发聩的断语,在中国最西北的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得到了最彻底的实践。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却纳天地之灵韵,塑万古之星辰。对人才管理所做的一切工作,必然在今后的西北边疆社会发展中,在中国高新区史上,留下光华流转,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在建设中的新疆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大厦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