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曹明
实施“四大行动计划”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江苏省海门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曹明
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海门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海门七度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为苏中重要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市等荣誉,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效激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持续活跃,目前,海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2家,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4%;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到96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南通领先;拥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研究生工作站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33家,南通市级84家,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组建了江苏省再生橡胶新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南回集团成为海门市第一家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推动了54家企业抱团创新,促进了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叠石桥省级家纺公共服务平台每年为家纺企业设计款式800多套,图案1000多个。都市科技创业园、海门科技创业园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高端输变电装备产业园、海工装备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2014年,由创新平台负责研发的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1个。
三是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成立了全国县级市首家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被批准为南通首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技术政策培训、校地互访、专家企业面对面洽谈等活动,使海门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全面开花。通过举办科技节、金花节产学研活动、“海门科技合作院校行”活动,先后与中国产学研合作联合会新材料委员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使海门的产业优势与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成功对接,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资金2000万元,在南通率先成立了江苏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提高了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海门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还不够多,创新载体水平还不够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下阶段,海门将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进一步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产业、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海门“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实施好“四大行动计划”: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伴随着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等应运而生的新型研发组织,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高端跨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海门将以先进地区为榜样,突出“新”字,加快建设海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在发展理念上求新。敢于将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的技术拿来研究院内孵化,敢于承接目前海门“为零”的产业技术拿来研究院内孵化。在发展视野上突出前瞻性,在技术位次上突出高端化,在资源布局上突出国际化。
在发展布局上求新。围绕海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智能装备、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健康养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突破核心技术。根据研究院实际情况,重点建设机器人、智慧海门、生命科学、能源环境等研究所。其中,机器人研究所以机器人核心部件、伺服电机、伺服系统等技术集成研究及产业化为主要内容;智慧海门研究所以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生命科学研究所围绕健康养老、新药创制等开展系统集成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能源环境研究所围绕分布式能源、新一代环保技术等开展系统集成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在发展模式上求新。海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新生事物,海门以前没有过,其余地区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要有雪夜破冰的勇气,要有负荆前行的担当。在资金筹措上,充分利用财政资金作用,面向社会引进创新资金、天使资金,探索建立新兴产业科技发展基金。在科技成果使用和收益管理上,敢于先行先试,参照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要求,按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的要求,探索建立研究院内成果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调动研究院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筹建程序上,积极与海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团体对接,尽快落实研究院院长等人员,尽快召开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大会,尽快研究出台研究院章程。同时加强海工装备、节能环保、电子通讯、生物医药等产业调研,鼓励企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进一步拓展产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所。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海门将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让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小巨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一方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落实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平台建设,扩大并优化企业研发团队,引导企业寻找新的攻关方向,形成水平更高的核心竞争力,让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迅速成长为在行业或是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巨人”。
另一方面,支持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发展。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实施“东洲英才计划”、“企业聚才工程”,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切实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造有“人才团队”。完善科技投入格局,形成财政科技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科技金融为后盾的科技投入“三驾马车”新格局。做好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苏科贷Ⅰ”、“苏科贷Ⅱ”项目的申报,切实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造有“资金支持”。抓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代理机构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运行好海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切实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创造有“服务保障”。
海门将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努力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集聚创新资源模式。
做实产学研活动。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深入开展“优青进优企,名企进名校”活动。产学研活动采取分专题、分行业小分队,力求产学研活动取得实效。
做精产学研平台。搭建技术交易公共平台,围绕家纺、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在海门设立科技产业园、产业基地,合作建立企业技术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建立网上技术市场,支持各乡镇、园区根据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网上行业技术市场,吸引成果、技术、中介、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集聚,实现互联互通。在海门重点新兴产业、主导产业领域内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紧密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共性技术。
做活产学研机制。探索设立海门市产学研联合资金,对企业技术转让或委托开发等新项目、新成果给予按比例补助,产学研联合项目优先推荐申报省市各级科技项目、人才项目、科技奖项的评定。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构建高效的技术转移通道,研究出台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入驻意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入驻海门做到进来有标准、考核有绩效、退出有机制。鼓励乡镇、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畅通技术交易渠道,重点引进3-5家国内著名高校入驻研究院,共建研发基地、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
专利是企业谋求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为此,海门将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抓手,不断提升企业的专利运用水平。
一是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根据示范培育方案,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议,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的整改和提高。加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园区知识产权目标管理机制,推动乡镇园区与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合作共建。
二是提升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综合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专项计划”,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专项资助企业开展专利信息利用、分析评议、转移转化、质押融资、专利保险、市场维权、管理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重点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和信息,分析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将专利信息利用融入技术研发全过程。
三是深化专利挖掘和布局。按照“量质并重、质量优先”的要求,突出专利质量导向。在发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将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发明专利授权率、PCT专利申请量、专利维持率、未缴纳申请费视撤率、视为放弃取得专利权率等指标纳入区域专利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深入挖掘创新成果,加强专利布局设计。力争培育一批专利申请量“超50件”的专利优势企业,打造以海门家纺产业集聚区外观设计专利产出“超1000件”为标杆的专利优势产业。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加强专利指标完成情况的信息统计与监控,完善月报制度,推进专利运营、托管服务,提高专利维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