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渊
外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于投资者利益保护,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都有着巨大作用。然而,审计质量却因自身特征的抽象性和隐蔽性,在技术操作上无法被直接观察并难以度量。学者为找到审计质量的准确衡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研究方法、视角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并未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学界常用的几种衡量方法也都不尽完善,审计质量的衡量至今没有一种准确、恰当的方法。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在整理和评价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企业自身盈余管理水平和事务所审计意见的衡量方法,并对此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求拓展审计质量衡量方法。
对审计质量的研究在学术界早已不是新的议题,但由于审计质量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对其衡量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结论,各学者的衡量方法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务所的角度来考虑,如事务所规模、事务所品牌声誉、审计收费和审计任期、接受诉讼或制裁的数量、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等。第二类是从审计客户的角度来考虑,如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水平等。由于审计投入和审计过程难以被外界直接观察,且以审计报告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产出往往以标准化的格式给出,导致审计质量难以直接度量,因此,尽管现有的审计质量衡量方法很多,但大都属于间接衡量,用相关替代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的合理性受到很大质疑。例如,刘峰、周福源(2007)实证研究发现国际“四大”与非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吴昊旻、王华(2010)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述评发现事务所规模可能并不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
现有研究表明,在配股和公开增发新股之前,上市公司为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Teoh et al.,1998 ;Du Charme et al.,2004),此外,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也会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盈余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重要手段(章卫东等,2011),也已成为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导致违规行为的重要因素。审计意见类型只有在被审计公司应当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能被预知的情况下才可较准确地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当被审计单位实际收到的审计意见等同或更严于应收到的审计意见时可视为审计质量较高(陈炜煜,2012),但如若被审计公司应当收到的审计意见类型不能被预测,那么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不能代表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就不能代表审计质量。而盈余管理水平更多体现了公司自身财务报告质量,被很多学者用作公司信息质量的衡量(胡奕明等,2008;刘启亮等,2013),审计质量体现的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的概率(Deangelo,1981),与盈余管理水平所考察的内容具有不同主体,不能从本质上解释审计质量,但其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盈余信息质量的衡量,并将其作为审计意见类型的预测,与注册会计师实际给出的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对比匹配。陈炜煜(2012)通过对现有审计质量衡量方法的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二维视角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用盈余管理水平与审计意见类型匹配对审计质量进行了描述。
盈余管理水平所反映出来的企业实际财务信息质量与审计人员给出的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评判意见基于同一主体,并指向同一对象,二者理论上应是匹配的,但如果出现差异,则表示审计人员反映的财务信息质量评判与公司实际存在的盈余管理程度不相符,审计人员没有如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也就表示审计质量未达到我们期望的较高水平。
Deangelo(1981)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审计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行为并且主动披露或报告其违规行为的联合概率。这个定义中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内容:(1)注册会计师运用其专业胜任能力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错报与错误;(2)注册会计师能够保持审计独立性对这一重大错报或错误进行披露或报告。这既包括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又包括了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应该基于对审计工作的这两点要求进行评判,这样才不会偏离审计的意义。然而现有的审计质量衡量方法并没有将此要求涵盖在内,往往只是单纯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水平,或者通过考察事务所某种特征进行替代,不仅准确性差,而且对审计质量的本质有所扭曲,经常导致一个变量可以衡量多种现象的情况,比如盈余管理水平既被用来衡量审计质量,又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等,使实证检验的内生性问题严重,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表1 变量定义表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审计质量的准确衡量应该考虑事务所如实反应企业违规行为的程度。企业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误导利益相关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行为(Healy 和Wahlen,1999)。企业盈余管理虽不直接与会计违规行为对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信息中存在的不真实内容和违规操作,可以作为企业信息质量的衡量,章永奎、刘峰等(2002)证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因此,盈余管理可作为企业财务信息被出具适当审计意见的参考,是企业财务信息质量评判的重要指标。而注册会计师实际出具的审计意见代表了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审计结果,往往以标准化的审计意见给出,反映了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综合评判。此时,盈余管理水平所反映出来的企业实际财务信息质量与审计人员给出的对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评判意见基于同一主体,并指向同一对象,二者理论上应是匹配的,但如果出现差异,则表示审计人员反映的财务信息质量评判与公司实际存在的盈余管理程度不相符,审计人员没有如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也就表示审计质量未达到我们期望的较高水平。
因此,可以采用注册会计师给出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匹配程度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具体衡量方法设计为:首先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各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取可操纵应计利润(absdis)的绝对值由低到高将样本公司均分为五个组,并依此赋值1,2,3,4,5。同时将注册会计师给出的审计意见按照审计意见类型(sjyj)的不同,依此将标准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或说明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发表意见进行赋值为1,2,3,4,5。然后取二者之差,用其绝对值表示审计意见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差异程度,代表注册会计师给出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匹配程度,可得到0、1、2、3、4五个虚拟变量差异值,代表审计质量由高到低的五种程度,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反指标。具体见图1。
由图1 可以看到,审计质量的高低源于企业自身盈余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事务所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匹配程度,当盈余管理水平高时,事务所出具无法发表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查出企业存在的不恰当会计行为并予以披露,这才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说明事务所具有高的审计质量。同理,当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低时,事务所给出标准审计意见也是符合事实的一种审计,具有高质量。然而当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与企业自身存在的盈余管理程度不相符时,审计质量较差。此外,通过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赋值,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值衡量审计质量,使审计质量的衡量不仅是理论上的推导,也具有实际的等级划分,二者之差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衡量的反指标0,1,2,3,4,依次表示审计质量由高到低的五个层级。有了具体的数值标准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有利于后续的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表3 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
参考以往的研究文献,审计费用、事务所声誉、事务所规模、事务所行业专长等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关系已基本形成一致研究结论。为了验证上文审计质量衡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上述方法衡量的审计质量作为因变量,并选取以上四种经典关系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检验。
1.因变量定义
使用修正的Jones 模型计算可操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将其从小到大排序分为五等份分别赋值为1,2,3,4,5。将注册会计师给出的审计意见类型(sjyj)按照标准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或说明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发表意见五类进行赋值为1,2,3,4,5。然后取二者之差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衡量的反指标。
2.自变量定义
(1)审计费用(sjfy)。O’Sullivan(2000)指出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正相关:第一,高质量的审计要求更多的调查,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时间以及使用更多专门化的审计人员,导致审计费用的提高。第二,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会为其专门技能索取溢价(Palmrose,1986)。Cadbury(1992)发 现 审 计质量低而被警告的公司多数是审计费用低的公司,进一步验证了审计质量和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行过以上验证的学者还有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李连军(2005)等。因此将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经典正相关关系作为第一组验证。
(2)事务所声誉(sy)。事务所声誉越高其审计质量越高,因为具有较高声誉的事务所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所付出的代价更大,因此其更有动机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Nichols & Smith(1983),Simunic &Stein(1987)通过区分对比前“十大”和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检查企业盈余管理的情况,发现具有更高声誉的前“十大”事务所拥有更高的审计质量。国内许多学者一般将中注协发布的事务所综合排名前十和国际“四大”事务所认定为具有高声誉的事务所(李连军、薛云奎,2007),本文也运用这种方法设置虚拟变量将高声誉事务所区分进行验证。
(3)事务所规模(Swssize)。基于DeAngelo(1981)的研究框架,事务所规模越大,专业培训越多,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越强;同时,大所拥有的客户数量多、准租金高,对客户的依赖程度低,因而独立性更高。事务所规模通常被认为是审计质量高低的象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Becker 等(1998),刘笑霞和李明辉(2011)。
(4)事务所行业专长(msa)。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提供比非行业专长审计师更高水平的保证(Craswell et al.,1995 ;Beasley & Petroni,2001),审计师在富有专长的行业里更容易察觉到报告错误,更显著遵循审计准 则(O’Keefe et al.,1994)。因此,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Balsam et al.,2003; 刘文军、米莉、傅倞轩,2010;)。本文也对这一经典关系进行了验证。
3.控制变量
此外,参照肖作平(2006)、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等的做法,设置了公司规模(size)、营业利润(pef)、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cfo)、实际控制人性质(b)、资产负债率(debt)、成长性(growth)、市净率(sjl)、股权集中度(five)、是否亏 损(ploss)、无形资产比率(ia)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同时,在模型中还加入了行业虚拟变量和年度虚拟变量。具体变量设置见表1。
根据理论分析与变量定义,本文因变量Dif 为有序分类变量,因此构建如下Ordered Logistic 回归模型。其中自变量Independent 分别代表sjfy、sy、swssize、msa,Control 代 表所有控制变量。
Dif=α0+α1Independent+α2Control+∑Industry+∑Year+ε
限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2003年开始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选取2003-2013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并按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由于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和会计报表存在差异,故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了ST、PT 类上市公司;(3)剔除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数据;(4)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变量的极端样本 值(0 ~1% 和99% ~100%)进行了Winsorize 处理。经过以上处理,最终得到14166 个观测值。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 数据库,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信息来自中注协网站。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stata12.0 完成。
从表2 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Dif)的均值为1.903,总体水平居中,但标准差较大,说明我国审计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将审计意见(sjyj)从标准到无法发表意见分为五个层次,我国审计意见均值为1.094,总体偏于“乐观”。事务所声誉(sy)为0,1 虚拟变量,均值为0.403,说明我国前“十大”和国际“四大”事务所在上市公司中审计业务所占的份额较高,大所的业务优势可以得以发挥。
表3 分别报告了审计费用(sjfy)、事务所声誉(sy)、事务所规模(Swssize)和事务所行业专长(msa)作为解释变量与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审计费用(sjfy)与差异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审计费用越高,审计质量越好,与预期符号相符;事务所声誉(sy)与差异值呈负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事务所的声誉越高,其审计质量也相应较高;事务所规模(Swssize)和事务所行业专长(msa)均与差异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大所的审计质量较高,在某行业具有专长的事务所在该行业的审计质量较高,符合理论预期。控制变量符号与预期均表现一致,符合前人的一致研究结论,未出现明显差异。
审计质量的准确衡量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我国审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审计质量的经典理论,本文通过挖掘其定义,从审计的基本任务:发现违规行为和报告违规行为两部分入手,考虑到事务所发现错误而未报告的情形难以衡量,以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表示事务所应当发现的错报,并以事务所最终出具的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结论,综合考虑了每个公司的实际违规情况和事务最终报告的审计结果,以二者的差异值作为审计质量衡量的反指标。本指标从审计行为的具体机制出发,从根本上体现了审计质量的本质是事务所如实反映企业违规行为的程度,优于间接衡量指标存在的一系列不匹配问题。本文不但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审计质量的具体衡量方法,并对此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对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事务所声誉、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行业专长四对经典关系的实证检验,证实此种审计质量的衡量方法不但在理论上表现出严密的机理,更具有现实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可以为审计质量的衡量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Balsam S., J.Krishnan and J.S.Yang.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3(22)
2.Hogan, C.E., D.C.Jeter.Industry Specialization by Auditors.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9(18)
3.陈炜煜.对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反思与重构.财会月刊.2012(9)
4.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1)
5.房巧玲.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衡量标准:回顾与评价.当代财经.2004(3)
6.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管理世界.2008(9)
7.李连军,薛云奎.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溢价与审计质量的经验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7(3)
8.李连军.审计市场中的信号显示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5(1)
9.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会计研究.2007(3)
10.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南开管理评论.2013(1)
11.刘文军,米莉,傅倞轩.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来自财务舞弊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10(1)
12.刘笑霞,李明辉.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意见视角的经验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
13.宋衍蘅,殷德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来自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证据.审计研究.2005(2)
14.孙淑萍,张柯贤.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审计质量探讨.商业会计.2012(14)
15.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代理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科学.2006(2)
16.王子歧,何楚聪.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经济视角.2012(3)
17.吴昊旻,王华.代理冲突及其制度渊源、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10(5)
18.席维娟,龚凤兰.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现代商业.2011(23)
19.肖作平.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管理世界.2006(7)
20.章卫东,邹斌,廖义刚.定向增发股份解锁后机构投资者减持行为与盈余管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解锁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