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沿海开发背景下连云港滩涂围垦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高二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沿海各市大力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沿海地区正面临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大面积的滩涂围垦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在沿海开发背景下研究连云港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连云港 滩涂围垦 生态环境保护 对策措施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
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十一五”期间,新开工建设滩涂围垦工程3个,包括连云新城、徐圩港区、柘汪港区等,规划总面积16.3万亩,目前已围成滩涂面积约7万亩。目前,连云港市正在实施6项滩涂围垦工程(赣榆柘枉段滩涂围垦工程、赣榆城东段滩涂围垦工程、连云新城滩涂围垦工程、徐圩新区滩涂围垦工程、灌云县燕尾港港区滩涂围垦工程、灌云县埒子口垦区工程)。拟新筑海堤79.4公里,新增土地面积9.2万亩。截至2012年底,全市沿海已围垦滩涂面积120.5万亩,已开发利用117.02万亩,占已围滩涂面积的97.1%。其中,农业种植面积22.93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5.92万亩,盐业面积15.53万亩,港口、城镇及其它用地面积36.12万亩。全市滩涂区域实现社会总产值243. 6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1.2%。
近年来,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尽管增加了土地资源,也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 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滩涂围垦规模的扩大必将造成自然保护区和湿地面积的大量减少, 进而造成潮间带及幅射沙洲生物生存空间的累积性丧失和破碎化,使得生物、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幅度下降。
2.海岸水域环境日趋恶化
对临洪河口、中山河口、苏北灌溉总渠三个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由于大量超标污水的向海排放,致使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严重污染。三个重点排污口约100km2的邻近海域水质全部为劣Ⅳ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悬浮物、汞、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海洋生物质量差,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分布密度低,生物多样性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海,严重影响了邻近海域自然保护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度假旅游区、盐田区等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
3.赤潮
2009年18 日,连云港市近海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诱发此次赤潮的生物种类为海伦藻,有毒。2013年6月4日,连云港市海州湾海域发现赤潮,面积约450平方公里,赤潮优势种类为赤潮异弯藻。据有关监测发现,过去几年来,黄海海域赤潮发生时间具有显著的特征,多发期集中在5月至6月,并且次数在逐年增加。
4.近岸海域水体中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超标
在连云港市海域海洋生物调查中发现,鱼类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较多的主要是铅和镉,甲壳类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最大的主要是铅,软体动物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较大的主要是铜。生物体内积累的污染物的性质和数量与水环境的污染密切相关。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健全海洋生态法制体系
建立健全有关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海洋法规为工作准则,在《连云港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连云港市的国民经济和城市整体发展,把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从海陆一体化的角度,制定“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规划“,为今后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立法的重点应当是海岸带管理规定、海洋功能区划标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海岛开发管理规定、贝类生产环境卫生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产培养殖管理规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滨海采矿管理规定、陆源污染管理规定、入海污染物排放标准、溢油防治管理规定等,使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构建连云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体系
治理机制作为责任行政实现的根本途径,其作用机理贯穿于行政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而形成了一整套机制体系,包括公共决策形成中的公共参与机制、执行中的公共合作机制和公共监督机制、考评职责履行情况的公共评价机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共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相互衔接、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实现责任行政的公共治理机制体系。
3.健全滩涂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就是减少甚至消除外部对于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消除传统的不含环境代价的效率分析对生态破坏的刺激、误导和强化作用,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各种环境代价和潜在影响,实现在生态保护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在形式上讲,生态补偿机制表现为在有关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下,通过一定的机制,筹集资金,对从事生态恢复、维持生态功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偿,主要是经济补偿的行为。
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必要的修改,增设生态补偿内容,在法律上确定补偿标准、对象、方式等;或在立法先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出台《生态补偿条例》,然后在《条例》基础上力争出台《生态补偿法》,在试验区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4.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根据连云新城海岸立地条件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树种生物学特性,同时考虑生态与经济兼顾在要求,连云新城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以封育为主,强化抚育管理,以尽快形成针叶阔叶混交、常绿与落叶混交、乔灌草结合的混交林分,以优化林相,增强抗御病虫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保障功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使连云沿海地区的生态已出现了良性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沿海地区的林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滨海森林景观,为连云新城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沿海防护林体系已逐步发展成为沿海城区安居乐业的绿色屏障,并为沿海城区和全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贡献。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行动。协调陆海关系,做到滩涂围垦开发利用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应成为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的共同目标。
[l]陈宏友.江苏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水利设计与规划,2009,(4)
[2]周志强.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J]. 农业经济, 2010,(5)
[3]解妍秋.连云港市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J]. 科技信息, 2010,(10)
G322
B
1007-6344(2015)02-0337-01
(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13LKT47)
高二华, 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经济。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