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庄,吴晓红
(青海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体育解说语中隐喻和转喻的研究
薛玉庄,吴晓红
(青海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近年来针对体育语言隐喻与转喻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是书面体育语言,诸如新闻标题,书面报道等。而比起体育书面语言,体育解说语在隐喻和转喻领域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基于语料,运用语料库分析和话语转写等研究方法,并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内省法可以研究体育解说语中的隐喻在映像和认知层面的具体类型和原因,以及总结体育解说语中转喻的特点。隐喻和转喻实际上都是人类认知的过程,是建立在人的具体经验之上的认知模式。
体育解说语;隐喻;转喻;认知
体育解说语言作为体育语言的一个口头语分支,与书面语相比,能传达更丰富的含义,对隐喻和转喻的运用更为丰富、灵活、巧妙;其对比赛的实况描述也比书面语中的隐喻和转喻更为贴切,能更好地和比赛现场相结合,比书面语有更强的生命力;其对于隐喻和转喻的运用也更不拘一格,生动传神。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比赛直播中体育解说语言的隐喻与转喻的研究更应得到重视。
本文选取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央视多名优秀解说员针对多场重要比赛的解说材料进行信息提取,作为此研究的分析语料,基本避免了语料风格过于单一的弊端。而本文在运用语料库分析法之外,也应用了内省法来分析隐喻之中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及原因。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人类的语言和现实世界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二者之间依据一个认知构建层次,即隐喻的认知构建来将现实世界的概念和自身的语言紧密联系起来。而这其中主要涉及的是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而内省法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一个非常传统但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是如何以一个动态的方式来进行意义构建的。它对于人类语言及其语言背后相关联的概念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在探索人类的语言认知活动方面有强大的生命力。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而且也是反映人类抽象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Lakoff 和Johnson在他们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体验和理解某一种事物”,即通过人们具体、熟悉的来源域事物来认识抽象、陌生的目标域事物[1]10。同时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我们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这一认知过程可以让我们通过一个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该事件进行概念化。在语言学中,转喻被归为“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或ICM)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认知域。
前面提到隐喻包括两个不同语言域的映射,从源域到目标域所涉及的一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其中一个通过另一个领域来获得理解,完成隐喻的建构[2]32。而和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所涉及的两个事物属于相近的范畴,甚至是同一个范畴。因此,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中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一种近似关系,其基本功能是理解。而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一种邻近关系,其主要功能是指称[3]146。
(一)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在体育比赛,尤其是竞争对抗激烈的足球比赛的解说中是最常见的一种隐喻方式。本文将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一些重要比赛场次的解说材料进行语料转写作为研究所用的语料,从中提取出了341条隐喻语料,其中,战争隐喻在诸多类型的隐喻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在341条隐喻语料之中,关于战争隐喻的句子多达164条,其出现频率高达48%。
语料中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战争隐喻的例证如下:
1.巴西队很快把球攻到了对方半场,快速推进到克罗地亚队的防区,这是一个反击对手的好机会。(巴西VS克罗地亚)
2.罗本……射门,再下一城!(西班牙VS荷兰)
3.这也是西班牙……最惨痛的一场失利。(西班牙VS荷兰)
4.两队在阵地战中都没有很好的办法破门。(伊朗VS尼日利亚)
5.德国队主帅勒夫和他的手下爱将们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经典的进球大战。(德国VS巴西)
6.因为想复仇,想赢,想打翻身仗……(德国VS阿根廷)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词汇和足球解说语言之间建立起了大量跨域的隐喻映射,产生了一系列的投射关系。例如:战场上的攻城略地作为源域投射到足球的目标域上则对应了进球;战争的失利投射到足球概念则对应比赛结果的失败;战争中主帅和将领的关系投射到足球概念则对应了主教练和球员的关系。
战争隐喻在足球解说语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足球和战争一样,具有激烈的对抗性[4]31;其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确保国家利益,而足球赛场,尤其是世界杯的赛场,各参赛队伍更是自己国家的代表,比赛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祖国争得荣誉。在和平年代,这与战争的目的是有暗合之处的。最后,在认知方面,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虽然现代文明社会让绝大多数人远离战争,可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已经成为人类认知中的一个认知基础。所以,当我们用语言描述与战争有相似之处的足球比赛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将战争领域的词汇映射到体育范畴,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战争隐喻。
(二)旅途隐喻
旅途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悠久的历史。Lakoff曾经先后提出了“Love is a journey”和“Life is a journey”两个关于旅途的隐喻[1]176。旅途是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路程,其中包含了起点、终点,路上的困难、机遇,以及到达终点的喜悦。而旅途中的这些特点和足球比赛的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作为源域,比较契合地投射到足球这个目标域中,形成一个很好的认知构建层次。足球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夺得某项赛事的冠军,冠军争夺的过程需要有多场比赛,是迈向胜利的旅程。在比赛中会有困难,会出现“拦路虎”,需要步步向前,需要同伴的帮助。所有这些旅途概念都能够在足球比赛中找到一个较好的投射目标域。例如:
1.巴西的世界杯之旅结束了。(巴西VS荷兰)
2.西班牙的球员也不必感到抱歉,因为他们曾经到达过许多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澳大利亚VS西班牙)
3.他们甚至都触摸到了奖杯的杯座,但却只差一步。(德国VS阿根廷)
4.双方都将对手视为自己小组出线最大的拦路虎。(英格兰VS意大利)
(三)权力隐喻
权力作为人类在政治领域所形成的一个定义,指的是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是一种宰制与被宰制关系的描述。而体育比赛中的竞争,也是为了决出胜利者,通过比赛胜负来证明或强化自己的地位。这一点和权力场的宰制与被宰制有意义上的相似之处。正是基于这一认知层次,人们完成了权力作为源域向体育比赛这一目标域的投射过程。例如:
1.橙衣军团作为无冕之王……(荷兰VS阿根廷)
2.南美球队……可以和传统欧洲豪强来分庭抗礼。(哥斯达黎加VS荷兰)
3.成王败寇从来残忍冷酷,但仍会成为变革的力量……(德国VS阿根廷)
(四)机器隐喻
机器是由零部件组成的装置,零件之间利用确定的相对运动来使机器运转,以进行能量变换并产生有用功。组成机器的零件之间密切配合才能使机器有效运转,而团队性极强的足球运动,也要求运动员之间必须相互合作。所以,“零件”经常作为源域投射到足球目标域里,来对应球场上互相配合的球员。而零件之间相互配合运转机器的关系则投射到足球目标域来对应球队队员通过精诚团结来获得胜利。例如:
1.德国队……每个队员都融入了集体……这样的作战模式就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机器一样呼啸而来,所向披靡……。(德国VS阿根廷)
2.每一个队员……都是整部德意志战车不可缺少的一个零件,整个德国队也是因为每个零件的出色,才显得如此毫无破绽。(德国VS阿根廷)
3.皮尔洛无疑是意大利队的中场发动机。(意大利VS乌拉圭)
(五)艺术表演隐喻
足球虽然作为一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艺术的一种。足球比赛也可以视为一种表演,在这种表演中,舞台对应球场,演员对应球员,导演则对应足球中教练的角色[5]48。这种从艺术表演的源域向足球目的域对应的隐喻认知构建方式无疑是非常贴切、形象的。例如:
1.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比赛在夏城体育场拉开了大幕。(澳大利亚VS西班牙)
2.和上一次同样的剧本,但这一次的演出效果很一般。(德国VS阿根廷)
3.桑巴军团的舞步已经彻底被打乱了。(巴西VS德国)
(六)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是人类语言中较早出现的一个隐喻类型,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是最熟悉也是最了解的。我们的身体是由承担不同功能的器官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一概念作为源域,投射到足球这一目标域中时,身体对应的是足球队,人体器官对应在赛场上不同位置、承担不同任务的球员。而用来描述人体状态的“生”则对应球队或球员找回良好的竞技状态,“老”“病”和“睡”则对应球队或球员的糟糕竞技表现。例如:
1.顶在前腰位置的是德布劳内,维特塞尔和费莱尼搭档双后腰。(比利时VS美国)
2.当你老了,睡意昏沉……在炉火旁打盹……(西班牙VS智利)
3.皮尔洛是这支意大利队的大脑。(意大利VS乌拉圭)
4.孙兴民从阿尔及利亚队的肋部切入,面对球门……(韩国VS阿尔及利亚)
5.这种头重脚轻的阵型在面对对手的快速反击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德国VS美国)
基于隐喻和转喻的区别,在体育解说语中的转喻相较于隐喻来讲,数量上要更多,从中所选取的转喻语料高达572条,并且转喻的类型也更为繁杂。转喻从宏观上可以分为整体——部分的转喻,和部分——部分的转喻。沈家煊则从微观处列举了转喻的九个主要认知框架,其中,容器——内容转喻,整体——组成部分转喻,领有者——领有物转喻,和物体——性状转喻是体育解说语中比较常见的四个转喻认知框架类型[6]5。
关于容器——内容的转喻,多见于球场和观众之间的邻近关系。例如:马拉卡纳球场沸腾了(德国VS阿根廷)。在这个例子中,沸腾的是观众,而非球场,但一般情况下球场比观众更为显著。所以用球场来转喻场内的观众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这类转喻的例子几乎在世界杯期间的每场比赛都有出现。
整体——组成部分转喻的邻近概念主要存在于国家和国家队之间的邻近。例如:乌拉圭可以昂首离开世界杯赛场(哥伦比亚VS乌拉圭)。此处用国家名称来指代其国家队,可以隐含国家队是为国家荣誉而战这一深层次含义,这和世界杯的目的也是不谋而合的。
领有者——领有物转喻的概念邻近映射多见于主教练和他带领的球队或者主力球员和他所在的球队。例如:“范加尔的队伍(荷兰队)小组赛三战全胜。”“这支队伍几乎是C罗一个人的。”
物体——性状隐喻则主要是球员和身体条件或技术风格之间的概念邻近关系。例如:“日本队一定渴望能有一个像蒂奥特一样黑又硬的后腰来保护他们的中场。” (科特迪瓦VS日本)
以上几个转喻类型是基于经验基础,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划分的,它们包含了所选取的体育解说语中全部转喻语料的类型。
多种类型的隐喻和转喻在体育解说语中大量运用,可以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地将语言描述与比赛局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更好地了解比赛、融入比赛并获得相关的运动知识。可以说,体育解说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其中的隐喻和转喻更是其艺术性的集中体现。本文总结了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事解说语中隐喻和转喻的一些代表类型,根据内省法指出并分析了这些隐喻和转喻实际上都是人类认知的过程,是建立在人的具体经验之上的认知模式。人类认知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是永不停息的,因此对于隐喻和转喻的研究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
[1] Lakoff, G & Johnson, M. (1987),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Press of Chicago University.
[2] 张 辉,卢卫中. 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 刘宇红.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4] 程 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 外语研究,2005(6).
[5]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沈家煊. 转指和转喻[J]. 当代语言学,1999(1).
[责任编辑 袁培尧]
Study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Sports Commentary Language
XUE Yuzhuang, WU Xiaoh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QinghaiUniversitiesforNationalities,Xining810007,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is blooming. Most of these studies’ topics are written in sports language like news titles or reports. Compared with the written sport language, however, sports commentary language has greater value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study.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rpus, we can use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the corpus analysis method, discourse transfer method and the introspection metho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tudy metaphor’s concrete styles and causes at the level of imagine and cognitive. Besides, we can summarize metonymy’s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s commentary language.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both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cognitive models based on the specific experience of mankind.
sports commentary language; metaphor; metonymy; cognitive
2015-04-06
薛玉庄 (1989- ),男,河北保定人,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吴晓红(1963- ),女,青海西宁人,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136
A
1671-8127(2015)04-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