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二小学 杨云兵
追根溯源走出识谱困境
文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二小学 杨云兵
乐谱作为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更好地学习音乐,就必须掌握一些识谱知识。经过一轮课改之后,我们认识到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观念转变了,方向明确了,然而,怎样教才能不枯燥,才能提升识谱的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教材的编者在编写识谱教学内容时是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安排的。研读各册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梳理出这一系统的脉络,便于课堂上安排相关教学内容,扎实有效落实相关教学目标。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每一册的目标得以实现,才能有高年级学生的流畅识谱的出现。目前在一、二年级使用的人音版2012年第一版的教材在这方面系统性更强。教师只有仔细研读各册教材,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不同学段“识读乐谱”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三至六年级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识谱能力。梳理出各册教材在识谱教学方面的具体目标,是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要不对目标和内容模糊的认识下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如第一册,要求学生能准确拍击二分、四分、八分音符节奏型,模唱歌曲中的简单旋律片断。第二册要求学生在柯达伊手势的引导下认识并唱准字母谱do re mi fa sol la si,会拍击带有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准确用手势表示音的高低。只有认识阶梯式的识谱学习体系,了解音乐学科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才能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内容分散教学的,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连续记忆。同时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一周两节音乐课,还是分散在一周内。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学生往往几周前学的知识,等再次认识时已经很模糊了。所以要灵活使用教材,结合每节课的歌曲教学或欣赏教学内容,编创一些练习及时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相关知识内容。如上一节课认识拍击四分和八分节奏,第二节课可以结合新授歌曲中出现的相关节奏让学生找一找并比一比谁能准确的拍击这一节奏。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创编一些节奏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在每节课新的内容中加深对原有知识的印象,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因为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这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识谱能力的提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重点学习同一模块内容,在反复巩固中渗透新知识,有利于解决相关重难点问题。
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避免做无用功。识谱教学也有它的内在规律,我们只有认识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视唱曲谱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有三个过程:第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识别音符名称、长度的过程;第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查找出相应的音高的过程;第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用嘴演唱的过程。从这三个密不可分的过程来看,要顺利演唱歌谱,对音符的名称及高度、长度的熟练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本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识谱教学必须进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为此,他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这些规律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进行唱名背唱,像《小雨沙沙》《闪烁的小星》。当学会这些歌曲的歌词之后,要求学生背唱歌谱,从认识名称到认识高度,最后加入音长,逐渐加大难度。也可设计一些快速反应的认音或简单听辨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唱名音程感。最后还需认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有效练习。另外奥尔夫教学法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识谱教学。他认为节奏活动与儿童的生理、心里的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易于被感受和领会。在低年段重视学生的节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根据已经学过的节奏型,引导学生创编一些节奏练习,或者让学生跟节奏朗读歌词,都可以较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基本节奏。教学中遵循规律,掌握规律才不至于让我们走弯路。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