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 徐观娇
依托客家文化,创新农村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文广州市白云区太和第一小学 徐观娇
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教化,更离不开家庭德育的熏陶。
1.健全组织机构。家长学校是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的一条途径,更是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成才观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的不断完善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主任、各班主任、家长代表为成员的组织机构,把家长学校的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整体规划家长学校的工作。建立了校委会,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发展规划。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下午召开会议。期初制定家长学校的计划,期末总结一学期工作。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通报家长学校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听取校委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研究活动开展的有关事项等。
2.完善制度建设。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才是靠得住的东西。”依靠制度、创新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保证家长学校开办的质量,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建立各项制度,实行制度管理。如考勤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表彰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等。各班级都配有兼职的班主任,注意与学员沟通,履行对班级的职责。学校还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购买有关书籍、杂志,并不断更新。把条件最好的多媒体室定为家长学校上课的专用教室,最好的教师会议室为家长接待室,有挂牌标识,配备有相应的家长学校制度、教学资料挂图,使家长学校的运作有了根本的保障。
以客家文化之魂,构建家长学校发展的新支点。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以客家人居多,加之近年来镇上房地产业的发展,使梅州、兴宁、河源、新丰、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越来越多。为了融合本地与新客家人的情感,学习客家人从文重教、刻苦耐劳、团结友爱、爱国爱乡、文明有礼等优良品质,学校把弘扬客家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打造。家长学校也不例外,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相同的文化背景,使之具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拉近了家庭、学校的距离,使家长的心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紧紧地抓住这一特点,以客家文化作为家长学校发展的新支点,创新农村家长学校教育模式,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家长参与热情,赋予家长学校发展无穷的底蕴。
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办学的质量。学校的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色。既有校长、主任、老师、法制副校长,又有镇内资深老人、外聘专家。各自有其特色和不同的分工。校长和主任主要纵观学校发展及全局发展需要,从科学育人及创办具有客家文化特色学校的角度举行一些科学育儿专题讲座,上辅导课程。如这几年,徐校长分别作了“新时期我们怎样当家长”、“快乐与阅读同行”、“好家长大智慧”等专题讲座,均深受家长们的喜爱。法制副校长则多站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家长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等举行专题演讲。教师主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个案撰写《行为偏差学生转化个案分析》,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课专题教学。学校还曾聘请团中央讲师团成员、著名的李季教授、符荣教授等亲临学校举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育儿心态”等科学有效的专题课程。
在学校聘请的家长学校老师中,有很多是镇内外资深的客家名人。如谢汉清老爷爷,多次为家长、老师、学生们讲述太和发展史、客家人文精神、客家风俗等;家长经常利用周四下午教大家编织;名嗓白云的客家山歌名人多次到学校指导家长唱山歌、指导学校的山歌队。此外,广东省著名的客家歌王丘昆玉、广州乐团“山歌皇后”曾新芳等知名人士,也多次到学校指导,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使学校的山歌队不断取得佳绩,在全国、省、市、区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和金奖。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