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贾波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朱岩1,贾波2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已经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大量数据,从宏观环境、微观需求、人才保障等角度,对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法,以图通过相应措施的实施,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乃至东北经济的振兴。
东方地区;第三产业;SWOT分析;对策
2009年《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继2003年之后第二轮东北振兴规划开始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过去,东北地区一向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该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在东北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未来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都会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一指标在我国北京为76.5%,上海为60.4%,而在东北地区始终在40%以下,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因此,如何发展东北地区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显得十分重要。
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 465.0亿元增加到2013年20 221.9亿元,增长近5倍。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10%以上,甚至有些年份增速超过20%。
但从横向比较来看,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2013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2 203.8亿元,占GDP总量的46.3%,而国内一些发达省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早已超过50%。而整个东北三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8.7%,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落后东部发达地区。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东北地区传统第三产业各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如2013年,辽、吉、黑三省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合计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8.2%、29.2%和31.3%,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5.6%。而现代第三产业各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却较低,特别是金融业显得更为明显,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仅相当于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的1/2,说明从内部结构上看,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在传统第三产业上仍具有传统优势,而在现代第三产业方面还比较落后。
(一)优势分析
首先是区位优势。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也是东北亚和欧洲之间最近的陆地连接通道,又与我国环渤海地区临近,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是技术优势。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服务能力。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积累了2012年整个东北地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取得科技成果774项(不含高校论文成果及专利成果),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8项,应用技术成果698项,软科学成果48项。全省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增加到619个,产学研技术联盟发展到535家。受理专利申请2.6万件,比上年增长23.5%;授权专利1.2万件,增长14.4%。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第三是人才优势。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东北地区高校林立,特别是辽宁省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强省,为发展第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另外,近年来,东北各院校也不断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
(二)劣势分析
一是东北地区宏观环境制约第三产业发展表现如下:首先,东北地区城市化实际水平较低。按照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统计,东北地区在全国属于城市化率较高的地区。但是,城市平均规模较小,关联度较弱。根据中国最新城市排名,东北三省除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四个二线城市,和少数几个三线城市外,其余全部属于四线城市,这些城市实力较弱,对周遍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其次,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部分行业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然较高,部分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有些行业还基本处于政府垄断经营状态,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使一部分潜在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三,失业保障体系与就业体系不完善。尽管辽宁作为试点进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仍然存在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太小、失业保险金的领取受到限制及失业保险金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就业体系,仍然存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信息不畅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等问题。
二是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国际化水平不高。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生产服务就越多,消费也越加国际化,也就越有助于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外国的先进资源,才有机会进入国外市场。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国际资本一直集中在制造业,加上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较低。辽宁是东北三省中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2013年辽宁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直接的比例占到了39.5%,但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49.7%。
三是消费性服务需求不足。生活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但由于东北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造成消费性需求不足。2012年,辽、吉、黑三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 322.67元、20 208.04元、17 759.75元,在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9、23和29位,排名比较靠后;用于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性产品的人均支出合计数分别为5 766.42元、5 110.33元、4 061.60元,均低于全国5 769.95元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50%。从整个东北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为20 759.29元,低于全国24 564.72元的平均水平,与中西部地区基本持平,低于东部地区近3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不仅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消费型需求不足是导致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要求第三产业不断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这就要对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北地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但多集中在制造业,现代服务所需要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房地产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仍然匮乏。尽管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一些院校也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力度,但短期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机遇分析
1.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
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十分重视。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从财税优惠、供地倾斜、降低注册门槛、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依托中心城市构建现代服务体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深度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2.第三产业全面开放的机遇
新技术革命使得全球贸易重心向服务领域倾斜,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渠道。加入WTO之前,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水平跟制造业比相差甚远。事实上,国外服务提供者早已对中国服务行业廉价劳动力垂涎三尺。全面开放下,随着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限制的放宽,进而会有更多的外商投资流入东北地区相关的服务行业。
3.信息技术革新的机遇
全球信息技术革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凭借强大的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信息交换平台,从而创新服务内容、变革服务方式、扩大服务渠道、改变监管模式,促进生产工具数字化、交易支付自助化、运营管理网络化和经营网点虚拟化,实现对传统第三产业的改造提升。这种改造和提升打破了第三产业原有的发展范式和产业格局,引发了第三产业领域的一系列生科变革和创新。
4.区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产生了巨大的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需求市场。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振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庞大人口规模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被不断挖掘出来。电话、互联网、宽带、电信等用户数居全国前列,煤炭、粮食、日用品等物流运输总量迅速增长,餐饮、商贸、教育、医疗、旅游等需求不断向高端延伸,由此带动了东北地区消费性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东北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已占GDP的39.4%,随着工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员工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营销,以及法律、税务、会计、广告、管理、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快速扩大。
(四)挑战分析
1.利用外资不平衡现象加剧
东北地区服务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大连、营口等沿海地区。服务贸易全面开放,意味着我国服务业市场将基本上取消地域限制,并在服务行业和品种上也将逐步取消限制。尽管如此,外商投资企业对于服务业的投资仍将是有所选择的,利润的驱动将使外商进入投资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在部门和行业方面,外商主要投资于东北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附加值的门类,如零售业、运输业等,而对于亟待发展的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则由于投资环境差、技术保留等因素发展甚缓。全面开放使东北地区利用外资结构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国内竞争加剧
国内很多发达地区,服务业也相对发达,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高于东北地区,而且均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点,这样势必会挤占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再加上发达地区职工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条件较优越,这样也会造成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对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3.外商投资企业带来冲击
外商必然选择那些有发展前景的朝阳行业,相应地必然将成本高、利润率较低的行业留给本土企业经营。由于同国外发达国家服务企业相比,我国不论在管理经验、经营技巧还是资金技术等硬性指标上,都与之有着明显的差距。国外服务业巨头的进入,无疑给原本弱不禁风的本土服务企业雪上加霜。
(一)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首先,通过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规模水平,调整城市职能结构,突出特大城市职能的非生产性,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其次,健全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加速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除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行国有控股外,其他领域可全部实行市场化,同时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第三,完善失业保障体系,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简化失业保险领取程序,解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第四,要开展政府服务效能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优化政府办事流程,注重发挥政府调节作用。
(二)加强第三产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依托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科技合作
面对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全面开放的机遇,首先,应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规模,逐步缩小东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利用外资水平的差距。其次,在利用外资方面应进行区域协调,避免恶性竞争,在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完善、协调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第三,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与国内外强势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共享,加强对国外服务业科技发展趋势的跟踪和研究,把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模仿创新结合起来,缩短与国外的科技距离,迅速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水平。
(四)加强第三产业的区域合作
东北地区应着眼于第三产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第三产业资源,促进第三产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第三产业链条的设计上,应与周边省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各地方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签署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指导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东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在未来地段时间内,制造业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优势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集团化。建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信息互动平台,推动相关企业的合作,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1]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2):507-509.
[2]胡旺阳,姜宇飞.关于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9(8).
[3]丁晓燕.加快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12).
[4]姜鹏.服务业全面开放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外资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责任编辑曹萌】
C913
A
1674-5450(2015)04-0069-03
2015-01-0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JY036)
朱岩,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