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南方诸国殿阁学士制度探析

2015-04-10 19:05:58李云根曹鹏程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后主文思学士

李云根曹鹏程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1)

五代时期南方诸国殿阁学士制度探析

李云根1曹鹏程2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1)

五代是中国古代殿阁学士制度的创置时期。受中原地区端明殿学士制度的影响,南方诸国也建立了自己的殿阁学士制度。南方诸国的殿阁学士与中原地区的端明殿学士性质基本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五代十国时期的殿阁学士制度对宋代的殿阁学士制度,甚至是宋代的文人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南方诸国;殿阁学士;清辉殿学士

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五个短命王朝频繁更替的同时,南方藩镇势力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建立了九个政权: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前蜀和后蜀。南方九政权和太原的北汉合称为十国。鉴于中原地区武人专擅的弊端,南方诸国更加重视文人的作用,形成了与北方大相径庭的文人政治。文人在南方诸国的典章制度建设中功不可没,其中就包括殿阁学士制度。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加上南方诸国的很多掌权文人来自中原,这就使得南方诸国的各种殿阁学士与中原王朝的端明殿学士在性质上基本相同,只是名号不同而已。在南方诸国中,以南唐、前后蜀的殿阁制度最为完善。下文拟对南唐、前后蜀各种殿阁学士的设置、职能等进行初步的梳理,以期对五代时期南方殿阁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南唐殿阁学士制度建设

南方诸国中,南唐的文人政治最为典型。这与南唐历代君主大量招揽人才、注重文人在政府中作用的政策有关。南唐烈祖李昪在主政吴国时,就对文士礼遇有加,注重发挥文士的谋议作用,同时采取政策吸引北方士人南来。史载:“知诰于府署内立亭,号曰延宾,以待多士,命齐丘为之记,由是豪杰翕然归之。……是时中原多故,名贤耆旧皆拔身南来,知诰豫使人于淮上赀以厚幣,既至,縻之爵禄,故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1](P186)文化素质很高的元宗、后主继承了这种尊文重儒文化政策,对待文士更为礼让。南唐三主的这种招揽北方士人的政策,导致北方大量人才进入南唐,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北方一样,南唐皇帝把自己最信任的文人留在身边充当内职,为自己出谋划策,并经常委以外任,从而达到削弱宰相和枢密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种内职除了翰林学士之外,就是类似北方端明殿学士的各种殿阁学士。南唐殿阁学士包括文理院学士、勤政殿学士、光政殿学士和清辉殿学士等。

(一)文理院学士。见于史籍充任过文理院学士的有李德明等,“李德明,失其家世。落魄负大节,敏于占对。……保大中,迁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1](P374-375)史书关于文理院学士的职能记载较少。保大十四年,周世宗征讨南唐,“已卯,遣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使周,奉表至下蔡行在,称臣,请罢兵”,[1](P224)在后周兵临城下之际,元宗派文理院学士李德明等出使后周,企图化解此次危机,说明文理院学士和中原端明殿学士一样具有出使的职能。

(二)勤政殿学士。勤政殿学士在南唐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查找史料可知,担任过勤政殿学士的有冯延鲁、韩熙载、高远、高越、张易、钟倩和张义方等,人数远远多于南唐的其他殿职。

冯延鲁“锐进取,常欲用事四方,以要功名。延巳诘曰:‘勤恪居职,则宠光至矣,何用行险而图禄利?’延鲁曰:‘弟不能愔愔循资为宰相也!’保大中,师出平建州,以延鲁为监军使”。[1](P367)这段史料至少能说明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职”指的是勤政殿学士,能充任此职,已经是相当的荣耀。其次,勤政殿学士有转迁为宰相的可能。再次,勤政殿学士常兼外职,冯延鲁就曾以勤政殿学士身份兼监军使。

南唐后主时,韩熙载得到重用。“后主践祚,改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1](P399)由于勤政殿学士和翰林学士都是文学之士,故其有提草诏敕、撰写文章的职能,这一点应该与端明殿学士相同。不过,端明殿学士如果负责代王言,则兼翰林学士承旨;勤政殿学士如果负责提草诏敕,则加“承旨”二字,称为勤政殿学士承旨。这是两者在这方面的区别。

高远、高越为兄弟俩,均有才学,先后得到重用,分别在南唐元宗和后主时充任勤政殿学士。“后主立,(高越)始迁御史中丞、勤政殿学士、左谏议大夫,兼户部侍郎、修国史”。[1](P406)以勤政殿学士参与修史,这一点与中原王朝的端明殿学士相似。

“后主即位,(张易)迁谏议大夫,复判大理寺;寻乞解大理,改勤政殿学士,判御史台。”[1](P346)张易以勤政殿学士身份判御史台,这是中原王朝的端明殿学士所没有的职能。在中原地区,存在端明殿学士和御史中丞互迁的现象,但不存在像南唐这样以勤政殿学士兼判御史台的现象。

(三)光政殿学士。光政殿学士是南唐后主统治时期创立的,风流才子韩熙载曾充任此职。“拜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先是,后主选近侍臣直宿禁中,常御光政殿召对,夜分乃罢,故命此职以宠异之。”[1](P399)光政殿是当时南唐的内廷政治中枢,是后主处理国政的重要场所。为了把韩熙载留在身边备顾问、主谋议,后主特意创设光政殿学士承旨一职而宠异之。

(四)清辉殿学士。元宗时创立,见于记载的清辉殿学士有徐游、张洎、刁衎等。“元宗创清辉殿于北苑,命游与张洎为学士,入直其中”,[1](P291)徐游与张洎同为清辉殿学士,而且要在其中宿直,说明南唐也建立了像中原王朝那样的殿阁学士宿直制度。有关清辉殿学士的职能和地位可从以下史料得到说明。“衎字元宾,……后主常令直清辉殿,阅中外章奏”,[1](P306)清辉殿学士不仅入直备顾问、主谋议,而且代君主批阅章奏,这一点是中原端明殿学士所无法企及的。后来,后主在清辉殿后建澄心堂作为南唐的内廷中枢,“清辉殿在后苑中,煜宠洎,不欲离左右,授职内殿,中外之务一以咨之。”[2](P9208)张洎得到后主的宠爱,中外之务一以咨之,可见当时的张洎作为清辉殿学士的权势之重。张洎不仅在内廷参与机密、出谋划策,而且还兼有选拔人才的重要外职。史载:“张泌知礼部贡举,放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辉殿学士张洎言泌多遗才,国主命洎考覆遗不中第者,于是又放王伦等五人。”[3](464-P403)当选拔人才的贡举出现问题时,皇帝往往委派自己信任的内职主持覆试,从而实现对人才选拔权的控制。清辉殿学士和澄心堂承旨在后主统治后期,由于军事的需要而在南唐的政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澄心堂,后主与其宠信的学士徐游、张洎等组成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中心,指挥着对内对外重要的政治、军事行动。关于此事,有史为证:“更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及徐元楀、元机、元榆、元枢兄弟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1](P257)这段史料说明,南唐后主时的清辉殿学士、澄心堂承旨等内职的职权非常重,不仅超过北方的端明殿学士的职权,而且比同时期其他各国的殿阁学士职权都要大。这些近密之臣在南唐晚期直接和皇帝组成了新的决策集团,把宰相和枢密使撂在一边,掌握了南唐的对内对外最高权力,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南唐殿阁学士制度较发达的原因分析。南方诸国中,南唐殿阁学士制度是最发达的。各种殿阁学士和翰林学士一起组成了皇帝庞大的顾问集团。南唐之所以设立如此之多的学士,加强皇权,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南唐三主烈祖、中主、后主均具有较高的个人文化素质,对待文士都相当的谦让,甚至是容忍。这就与北方各朝甚至南方其他小国不同,皇帝更愿意接近那些同样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人并使之更容易得到重用。烈祖刻意提倡文治,史云:“冬十月,诏曰:‘前朝势御,四方崛起者众。武人用事,德化壅而不宣,朕甚悼焉,三事大夫其为朕举用儒吏,罢去苛政,与民更始”,[1](P200)从南唐开国之君烈祖始,鉴于前朝重用武人的弊端而改为重用文人,奠定了南唐立国的基调。文化素质很高的元宗、后主对文士更加礼让。“唐余纪传云:中主接群臣如布衣交,间御小殿,以燕服见学士,必先遣中使谢曰:‘小疾,不能著幘,欲冠褐可乎?’其待士有礼如此,”[1](P236)元宗和学士们的关系相当随意,这就为文士提供了非常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士的作用。李后主对待文臣的礼遇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史载:“后主嗣位,延鲁颇自伐奉使功,内殿曲宴,后主亲酌酒赐之,饮固不尽,诵诗及索琴自鼓以侑之,延鲁犹自若,后主优容不责也。”[1](P369)冯延鲁恃功自傲,在酒宴上表现出不尊重后主的言行,然而后主并没有责罚他;其二,这与南唐特殊的立国背景有关。南唐开国之主李昪是吴国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掌握了吴国的军政大权。李昪后来干脆代吴自立,得位之后,对这些经历不能不铭记在心,即位不久就开始着手限制大臣特别是宰相和枢密使的权力。宰相李建勋的经历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犹辅政,比他相最久。烈祖鉴吴之亡,由权在大臣,意颇忌之,而建勋无引退意。会建议政事当更张者,且言:‘事大体重,不可自臣下出,请以中旨行之’。烈祖虽从之,未有命也,建勋遂召中书舍人草制。给事中常梦锡劾奏:‘建勋擅造制书,归怨于上’。烈祖得奏,适会本意,乃降制放归私第”。[1](P301-302)李建勋由于在李昪禅代过程中出谋划策而得到重用,但随着权力的扩大,引起了李昪的猜忌。最后,李昪找了个借口把李建勋免职了。南唐后继之君继续执行李昪的政策,采取措施对宰相、枢密使等进行限制。南唐包括各种殿阁学士在内的皇帝顾问集团的扩大,正是对宰相等大臣不信任而执行“旨从中出”政策的产物。终南唐之世,充任过殿阁学士的十一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人转迁至宰相。这与中原端明殿学士转迁至宰相的机率非常高有明显的不同。然而,这并不是说南唐的殿阁学士不够尊贵。其实,在南唐,殿阁学士的实权往往大于宰相、枢密使,因为宰相、枢密使经常是皇帝防范和限制,甚至是架空的对象,以致于各种学士并不像中原王朝的端明殿学士那样以被拜相为荣。

二、前后蜀的殿阁学士制度

“帝故武人,而雅好儒臣,礼遇有加。居恒谓左右曰:‘吾为神策军将时,宿卫禁中,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非将相可及。今我恩顾比当时裁十分之一耳’。”[1](P528)前蜀高祖王建虽然行伍出身,却深受前朝的影响,对唐朝天子重用文士持赞赏态度,及至为君,毅然实行重用文士的政策,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他还非常注意发挥文士们在前蜀制度建设中的作用:“蜀主虽目不知书,好与书生谈论,粗晓其理。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4](P567)王建对南来的中原文士采取礼遇而重用的政策,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原人才进入蜀地,对前后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文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王建的统治集团的,推动了前蜀的典章制度建设,其中就包括了殿阁学士制度。

前后蜀的殿阁学士设置见于记载的是前蜀的文思殿学士,充任过此职的只有毛文锡和韩昭。“通正元年,……起文思殿,以清资五品正员官购群书以实之,以内枢密使毛文锡为文思殿大学士。”[5](P790)可见,文思殿学士是在前蜀高祖王建时设置的,以枢密使毛文锡充任此职。文思殿大学士充任枢密使,这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以至毛文锡权倾一时。史载:“(毛文锡)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来成都,从高祖官翰林学士承旨。永平四年,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通正元年,进文思殿大学士,已又拜司徒,判枢密院如故。”[1](P609)毛文锡以文思殿学士身份判枢密院事,执掌军机,以内职兼判枢密院事,这在南方其他各国极其少见,中原的端明殿学士更是没有这种先例。

“昭素无品望,特以嬖幸得出入宫掖,累官礼部尚书,兼成都尹。乾德二年,后主下诏北巡,进昭文思殿大学士,位在翰林承旨上。”[1](P660-661)韩昭善于迎合帝意而得以充任文思殿大学士,和中原王朝的端明殿学士一样,文思殿学士的班位在翰林学士之上。韩昭还以文思殿学士的身份兼判地方军政事,这一点也与中原的端明殿学士相似。据史书记载,前蜀后主把选拔人才的大权也交给了文思殿学士韩昭。“冬十月,以韩昭为吏部侍郎,判三铨。昭受赂狥私,选人诣鼓院挝鼓上诉,又为嘲语曰:‘嘉、眉、邛、蜀,侍郎骨肉。导江、青城,侍郎亲情。果、閬二州,侍郎自留。巴、蓬、集、壁,侍郎不惜。’帝闻言召问,昭对曰:‘此皆太后、太妃、国舅之戚,非臣之亲。’帝默然。”[1](P539)韩昭选拔人才,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前蜀政权的吏治,而后主出于某种私心,竟然默许了这种事实的存在。由于史料的缺乏,还没有发现前后蜀存在除文思殿学士之外的其他殿阁学士的设置,前后蜀的殿阁学士制度相对于南唐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前后蜀的殿阁学士制度有其他政权殿阁学士制度所没有的一些特点,例如,前面提到的以文思殿学士充任枢密使的情况就是其所独有的。

三、南方各种殿阁学士与中原端明殿学士的职

能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南方殿阁学士的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宫中,皇帝偏好的政治活动中心经常变化,一般情况下,根据皇帝经常召对臣下的宫殿来命名殿职,故造成多重殿职的局面。中原的端明殿学士自从设置后,直到五代结束,一直没有改变名称,并为后来的宋代所继承。在宋代,自始至终一直都存在着端明殿学士这一殿职的设置。同时,南方的各种殿职和中原王朝端明殿学士一样,职能复杂且没有定制,这与此项制度处于初创时期密切相关。

南方诸国的君主不仅让学士们陪侍在自己身边,成为天子私人,而且还频频委任他们信任的殿阁学士担任各种外职,使得学士们和中原王朝的端明殿学士一样,成为内外职兼具的职事官。南方的各种殿阁学士承担的内廷职事主要有代王言和备顾问、主谋议等,这与中原王朝端明殿学士的内廷职能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南方各种殿阁学士在这方面的权力和影响远远大于中原的端明殿学士。例如,清辉殿学士刁衎除了入直备顾问外,甚至替皇帝批阅中外章奏,这在中原端明殿学士的历史上是没有的。清辉殿学士徐游等在后主统治时期,直接和皇帝组成了决策中心,把枢密使和其他大臣给架空了,这与中原王朝枢密使的专横形成鲜明对比。

南方各殿阁学士的外职主要包括出使、充当监军使、知贡举和修史等。从已掌握的史料来看,南方各种殿阁学士所兼外职不如中原端明殿学士多,但是,其所兼外职往往比中原端明殿学士所兼外职的权力更大。例如,“马令南唐书云:‘延鲁、魏岑、王崇文等各领兵万数,四面俱至,围城数匝,声动天地。有国以来,出师之盛,未之有也。”[1](P368)在这次南唐元宗时期对福州的用兵行动中,勤政殿学士张延鲁不仅以学士身份充任监军使,而且还直接领兵作战。这与中原端明殿学士只是随军充当顾问明显不同,勤政殿学士不是充当没有实权的顾问,而是担任可以制约枢密使的监军使,还具有一定的直接军事指挥权。

在前蜀,文思殿学士毛文锡更是直接以学士的身份兼判枢密院事,直接执掌军机,这在中原地区是绝对没有的现象。南方各政权这种由皇帝信任的文臣领兵作战的做法被后来的北宋继承。这一方面防患了武臣专擅的可能,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由于文臣多迂腐不懂军事而导致北宋军队战斗力弱,又造成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

四、结语

南方各种学士的地位和职权在总体上远远大于北方的端明殿学士,终南唐、前后蜀,特别是南唐历史的始终,以学士为首的文臣们牢牢控制了当时的政局,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像北方那样的武人专擅的局面。相对来说,南方的政治局势较北方稳定。南方诸国文臣地位的大大提高特别是南唐的文人政治,加上北方五代后周时期所出现的文臣地位提高的趋势,两者被北宋直接继承,为其文臣治国和文明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宋]陆游.南唐书[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0.

[5][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 刘金荣]

The Study on the Diange Academ icians System of the Southern States During theW u Dai Period

Li Yungen1Cao Pengche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Anshun University,Anshun,Guizhou 561000;2.Research Institute of History,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 610071)

Diange Academicians system began to appear during the Wudai period.Influenced by Duanmingdian scholars institution of zhongyuan area,there were also Diange Academicians system in the southern states.Nature of Diange Academicians of south states and one of Duanmingdian Academicians were basically the same,but also ha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The Diange Academicians system of Wudaishiguo period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one of the Song Dynasty,even literati politics.

Wudai;the southern states;Diange Academicians;Qinghuidian scholars

K243

A

2095-0438(2015)12-0071-04

2015-09-12

李云根(1971-),男,江西宜春人,贵州安顺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宋史;曹鹏程(1982-),男,河南南阳人,四川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宋史。

2015年度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宋代官僚士大夫家族婚姻圈考论”(15GZYB5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后主文思学士
中共四大轶事
瓦学士
幽默大师(2020年12期)2021-01-04 00:35:42
文思构建,开展微型化写作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江海学刊(2020年3期)2020-02-28 03:05:37
快乐的中秋节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12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科学与财富(2018年7期)2018-05-21 08:46:30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新农业(2018年6期)2018-01-17 12:57:23
快乐的中秋节
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