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5-04-10 17:28连社会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建设文化

连社会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一、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产生不是历史的偶然,是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紧密相联的。

(一)、改革开放呼唤文化体制的转型发展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在文化建设上必然要求文化体制实现转型发展,以适应改革开放事业的总体发展要求。

第一,文化范式的转型,要求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从中国实际出发,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突破了“文艺服务于政治”观念,剥离了政治对文化的束缚,要求文化建设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的为经济服务,改变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断探索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二,经济体制变革,要求满足多元文化需求。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中国社会逐渐由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基层逐渐分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满足物质基础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强烈。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经济水平的提升,都使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单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结构初现端倪。改革开放后,一种更具开放性的社会逐渐形成,要求改变过去传统、封闭的文化建设观念,要求文化建设有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尤其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

(二)、世界形势新变化对文化建设的冲击和影响

一方面,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资本主义强势文化作用下,各社会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非但没有放弃文化帝国主义,反而强化了这种渗透。他们通过政府或新闻媒体等渠道向中国推销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利用经济手段,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进行文化植入;通过资金支持民间团体的形式,在国内培植其利益代言人。西方继续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国内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严峻形势,精神文化污染现象严重,这些都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文化安全态势严峻,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文化创新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世界各国之间经济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联系更加紧密。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倡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正确对待外来文明成果,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技成就,彻底改变在革命与战争时期,文化建设中的封闭、保守、一元化倾向,转变文化思维方式,更新文化知识体系,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民族文化参与到世界文化的竞争格局当中来,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创新的指导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邓小平推进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使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出现生动活泼的繁荣景象。文化创新坚持“二为”方向,正确回答了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即服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保证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一,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范式,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型的文化范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文化范式将物质文化确立为观念文化的基础,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强调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为滞后的情况下,必须优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决不能脱离物质文明去片面追求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和纯洁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必将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中国当前的现实是一切服务经济建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若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创新也将失去动力,文化建设也必将失去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邓小平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邓小平的文化创新思想必然是着眼于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途径和目标,文化创新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原则,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创新实现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这正是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所提倡的。

(三)、文化创新的思维方法

第一,“两手”都要抓的辩证思维方法。“两手抓”是邓小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其哲学基础是“两点论”与 “重点论”相结合。“两手抓”的文化思维方式正确协调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上,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是精神文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即物质第一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还可以起到正确导向的作用。两个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人民贫困,社会生产力低下时,发展经济是关键,要重点发展物质文明。当社会发展因为精神文明发展落后,社会矛盾重重时,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则就成为了重点。

第二,“三个面向”的战略思维方法。“三个面向”最初是邓小平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逐渐演变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维方法。“三个面向”的思维方法,从根本上突破了封闭、狭隘文化观念的束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对于推进新时期文化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的提出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实现了由封闭、滞后向开放、超前的历史跨越,不仅对实现文化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中国整个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论,“三个面向”是中国文化思维方法的一次重大创新。

三、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关于文化创新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对于当前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长期存在的。从国外环境来看,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在文化领域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战略,对国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以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影响中国的文化建设,以西方国家的 “普世价值”来衡量中国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从国内环境来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在思想文化领域,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直到我国实习四个现代化之前,两者之间的斗争不会停息。所以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时“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当前进行文化创新实践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第二,必须坚持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还不完善,文化领域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邓小平为了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改革文化体制、更新文化观念、创新文化理论等一系列文化创新措施,极大的打破了改革开放前,人们思想被禁锢的局面,释放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人们群众文化创新的活力,营造了生动活泼了文化创作环境,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浪接一浪的文化热潮,造就了中国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也为今后文化创新建设奠定了基础。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改革开放到了攻坚阶段,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坚持邓小平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激发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并合理吸收和借鉴的外来文明成果,为当前的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方法,并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超验性。文化创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导向,“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导向,才能实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抓住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如果文化创新背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而走上邪路,中国文化将会无所适从,更遑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