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瑜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女性文化研究·
从鲁西南春节习俗的变化看农村女性的地位提升
——以郓城县武安镇王庄村为例
张传瑜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以鲁西南春节习俗中所体现出的妇女地位提升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王庄村村民过春节的6个主要环节小年祭灶、备年货、除夕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跑百病”分析发现,农村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地位已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要想从根本上把妇女从“男尊女卑”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除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外,最重要的是男女要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最终实现男女资源享有的均等和男女地位平等。
鲁西南;春节习俗;农村妇女;地位提升
妇女问题是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视角之一,任何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课题,都不应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妇女问题的核心是妇女地位问题,因为这是一切妇女问题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它不仅是妇女问题解决与否的主要标志,而且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1]。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妇女地位的界定多采用狄克逊(1987)对妇女地位的定义,即妇女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社区以及在社会中对物质资源(包括食物、收入和其他财富)、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权力和威望)的占有及控制能力[2]。本文拟就鲁西南春节习俗的变化来分析当地农村妇女的地位提升,努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展现特定地区的妇女地位变迁,以期能以个案映射全面,为以后农村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探索新途径。
(一)王庄村的空间坐落
笔者探讨的案例——王庄村,居山东省西南部,受郓城县政府管辖。全村共有人口721人,其中女性328人,占总人数的46%①。王庄村距郓城县城15公里,距孔孟之乡曲阜126公里,距省会济南180公里,距首都北京526公里。
郓城县,辖属中国牡丹之乡菏泽市,域属华北平原一角,历史悠久,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②。
(二)王庄村的社会文化环境
1.发展简史。据村碑铭文记载:“明洪武年间,王姓族人从山西洪洞(tóng)县迁至此地,至清康熙年间王姓乏人③,官府又迁城东郁胡同村的张姓族人来此定居。因该村位于冷水河的北岸,又名河北王庄”④。
2.姓氏及分支。王庄村并没有一户王姓人家,而张姓族人占了60%左右,另有刘姓占40%左右。本村青年嫁、娶也大都是附近十里八乡,这之于我们研究的春节习俗没有太大影响。
根据祖先的繁衍情况,刘姓人家分为3个支系,张姓人家分为4个支系。当地村民习惯称每一个支系为“门”,寓意同宗同源。每一“门”里都有一两位德高望重、办事公正的人,村民称之为“知客”⑤,全权处理本支系内部事务诸如婚丧嫁娶、兄弟分家、邻里纠纷等问题。
3.村民生计。从20世纪的90年代开始,村民的主要谋生方式从纯农耕经济转变为现在的“农工结合”:“农”指的是村民冬种小麦、夏植玉米等农作物保证一家人的口粮;“工”则意味着男女到附近砖瓦厂、建筑工地、木板厂、纺织厂等打工挣钱——甚至出现了融入城镇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整体上表现出“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3]。
(一)过小年
王庄村的春节气氛,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一天俗称“小年”。家家户户在小年都要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那天,再把他请回来,旧称“祭灶”⑥。
(二)年前准备
小年过后,家里以女主人为主便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去乡村市集购置年货,包包子、蒸馒头、做花糕,油炸丸子、鱼虾等。因为过年期间他们是不习惯做主食的,所以年前要提前做好:包子主要分肉菜馅和豆沙馅两种;馒头要蒸那种高高的,当地人称之为高馍馍,寓意人吃了这种馒头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高升。
(三)岁除及除夕⑦
岁除这天,可谓是新桃换旧符的最后时刻,上午人们便开始忙着洒扫庭院、贴春联、挂年画、包饺子。下午同“门”里的所有男子要凑在一起,把载有亡故祖先牌位的“家堂轴子”⑧挂在族长的中堂,把八仙桌擦干净,摆上精心准备的供品、做工考究的高腿香炉,村民谓之请“老爷爷、老奶奶”。之后一行人拿着爆竹和用火纸(枯草色,纸面粗糙)叠的元宝到祖坟上去请亡故的先人“回家过年”。他们上完坟各自回家下饺子,在把饺子放入开水锅里的同时要点燃一挂鞭炮(而且此后一直到元宵节每次下饺子均放鞭炮)⑨。
饺子出锅不能马上吃,要先端着饺子敬天敬地敬神灵,然后再吃。吃过饺子便是除夕,妇孺老人便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年轻人则打牌、聊天、喝酒,折腾到半夜零点时,便不约而同再放一通鞭炮才上床睡觉。更有甚者会继续上半夜的营生,熬夜守岁,王庄村民习惯称之为“过囫囵年”⑩。
(四)春节(大年初一)
到了大年初一大约凌晨四点,家庭主妇便要起床生火准备下饺子⑪。家庭成员聚齐,鞭炮一响开始煮水饺,下好饺子暂且不吃,要先给玉帝、地公、关爷、财神磕头,再给父母磕头拜年才能开吃。细心人家还会煮上一筐鸡蛋,吃水饺前拿起鸡蛋在桌子上滚碎,寓意着新年里霉运全“滚蛋”。饭后,再到爷爷奶奶、大爷、叔叔家给长辈们磕头,小孩子不磕头是不给压岁钱的,所以小孩子磕头拿红包是支撑着他们起床的兴奋点。一个支系所有人最终在族长家里聚齐,燃起鞭炮,男女就分成两个队列向“家堂轴子”磕四个头,院子里人头攒动,齐刷刷地一齐跪倒,声势浩大。然后这些人再分开男女去别的支系串门,磕头拜年,一直磕到天亮。
中午的饭菜是一年中最奢侈最丰盛的,鸡猪牛羊鱼应有尽有。家里的男丁喝酒闲谈,女眷则另摆宴席边吃边聊,一起享受着这珍贵的团聚时刻。
(五)走亲串友
从大年初二开始,各家便开始有顺序地走亲访友。新婚夫妇要回娘家,这是一个重头戏,新郎坐中堂正桌执“双盅双筷”,寓意结婚后两人要出双入对永不分离。
走亲戚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前夕,因为按照村里习俗,只要不过正月十五就算过年,磕头仪式也持续到元宵节才罢。元宵节晚上,家家煮元宵、点花灯、放烟花炮竹。
(六)“跑百病”⑫及送祖
每年正月十六的凌晨四五点钟,当王庄村还笼罩在寒冬薄雾中的时候,很多妇女已经早早起来,去村子前后左右的田野中走一遭了。青年人还会收集各家门旁挂的柏枝,集于路口或街口烤火,俗称“燎掉百病”,希望身体健康。这种活动谓之“跑百病”,寓意参与者在新的一年中百病不侵或容颜不老。
早饭后,一个支系中的男子在族长家里再次聚集,向“家堂轴子”作揖磕头,恭送先人,春节才算圆满过去。
在王庄村的一个支系或家族中,妇女主要通过婚姻事实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地位。笔者此处主要以单独成立家庭中的已婚妇女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扬州大学王澄霞博士指出:“女性正在日趋强大,她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复苏。她们已经与男性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质疑传统社会女性角色定位,思考和寻找女性自身价值。”[4]
(一)妇女在“祭灶”仪式中的角色转换
祭灶,是一项在民间流传极广的习俗,这天也即腊月二十三日,旧称小年。在王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厨房内墙张贴灶神,多以东墙为上,人们称之为“灶君”或者“灶君司命”⑬,灶君神位下设神龛用以供奉香火。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5]的说法。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写有:“……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这表明,至少在南宋便要求女人回避祭灶。明刘侗、于奕正同撰《帝京景物略》中也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民间一般认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美男子,设若一个女人拜倒在帅哥的脚下,岂不是女人要出轨的兆头⑭?仪式理应由一家之主的男主人来主持。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封建社会“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礼制“男女授受不亲”在祭祀行为上的反映,更是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下的性别歧视。
近年来,随着单个家庭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责任不断增加,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理念的渗透,祭灶这样的事宜自然没有了那么多的讲究。有些家庭的男主人,甚至年三十儿还奔波在回家的路上,那个所谓的“女不祭灶”禁忌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变得若有若无了。
(二)妇女在年货准备中工作量的缩减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新年的气氛逐渐浓厚,正所谓“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馍馍,六杀猪,七八九里磨豆腐”,家家开始购办年货,左邻右舍开始互相帮忙蒸馍馍、炸东西等[6]。这意味着从辞灶到除夕的大概一个星期里,妇女便承担了家里厚备主食、烧蒸煎炸的主要工作,其辛苦自不必说,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小自由以及做些涂脂抹粉的美事。
这一方面近年来有所变化,现在王庄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正逐渐从这一旧俗中解放出来,不再像往常那样制作许多主食和菜肴,而是只准备吃到初三的东西即可。准备工作的缩减,使得妇女有了相对多的自由时间,能踏实为自己、为孩子买身心仪的新装,换换早已陈旧的桌布,添置点漂亮的绢花和墙上的年画等。也就是说,她们完全有可能也像男子一样,时不时凑在大街一隅,神情悠闲地对小伙伴新购行头品头论足或交流年货准备的心得。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科学知识的普及,使文明开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清楚地认识到吃剩菜剩饭不利于身体健康;二是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资源供给的便利,使人们再不为吃而发愁。
(三)“岁除”及“除夕”中妇女祭祖禁忌的突破
祭祀先祖,是王庄村村民在过年期间最重要也最繁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岁除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自家中堂,摆好香炉、供品。除此之外,笔者要探讨的祭祖,也包括村民祭祀天神、地神、灶神、石神⑮、关公、财神等。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祖、拜神,其实就是从仪式上正式、隆重地给祖先、诸神拜年。
王庄村历来都是女人不参加祭祖,尤其是年三十下午不能去祖坟墓地,最多就是在家里准备些供品、火纸、元宝和香火,供男人祭祖时使用。据王庄村的张清森⑯老人介绍,妇女是没有资格参加祭祖仪式的,嫁过来的媳妇其夫家的祖先根本不是她的祖先,而未婚女子迟早嫁人要埋进别人家的墓地,所以女性根本没有参与祭祖的必要。另一说法认为女人有其特有的生理特点,身上是不洁的,参加祭祀会冲撞了先祖。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祭祖仪式中来,年三十的下午祭拜祖坟,也依稀出现了女子的身影。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外出务工农民增多,各种现代思想意识强烈地冲击着他们的头脑;二是受多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如果生了女孩而不能祭祖,那么这家的先人就没人祭拜了。多家网站早在2006年2月就相互转发了题为《山东农村:春节祭祖突破“女性禁忌”》的文章⑱,这足以证明,不仅王庄村及周边区域,还有省内外其他的很多地方也正在逐步打破女人不能祭祖的禁忌,女人的地位正逐步提高。
(四)妇女大年初一的拜年参与度大幅提高
据王庄村村民张清玺老人介绍,在旧社会姑娘们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避舍闺房,到了春节更不能随意抛头露面,外人来家拜年,女孩子们是要回避的。再有,外出拜年既是致礼也代表家里,身为女孩子绝没有这样的代表权。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⑲,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村民自觉恪守着这个不成文的规矩,既无反对者也无破坏者,甚至还算得上有些心甘情愿。直到近些年的春节期间,大街上才悄然多了一些年轻姑娘们的身影,她们模仿着城市女孩儿的穿衣打扮,说笑着拜年。不仅如此,让笔者感到更为惊讶的是,这些崇尚男女平等的女孩们不再跪地磕头,而换成了说一些诸如“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祝福话语,既体面地拜了年,又开创了新风。对于已婚妇女来讲,她们更是可以和男子一样出门磕头拜年。
还有一些因升学原因,大学毕业后便就业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夫妻,过春节的时候,则大胆奉行男女方均等的原则,轮流在双方父母家里过新年,更是颠覆了出嫁姑娘绝对不能在娘家吃年夜饭、过年的禁忌,开创了新时代的新风尚,极具里程碑的意义。
(五)妇女在“走亲戚”环节上的地位提升
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良好交流方式。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续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飘着酒肉的香味。一般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到了初四五,村民才开始看望自己的舅舅、姑姑、姨妈等。
按照老人的说法,过去出嫁姑娘春节后回门拜年,只需要其丈夫在娘家村头抛头露面正式磕头拜年,他们一般要跪拜本姓家族4个支系的“家堂轴子”和族里长辈,而妇女们只管在家里拜了父母,然后和久违的娘亲在厨间拉呱做饭。待女婿们磕头回来,她们正好能端上美酒佳肴。按照回门女婿是贵客的说法,妇女一般上不了台面,和娘亲在灶台边围坐吃饭便可。
现在的情况却变了模样:一是妇女们也可以赴家族中长辈们的家里磕头拜年,常常还带着当地时兴的点心做礼品;二是妇女们也有了专门的坐席,摆上和男人饭桌上一样的菜肴,讲究的人家还会再备点红酒、饮料等。“回门”的拜年和筵席这两个环节,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不过,出嫁的姑娘回门依然不跪拜“家堂轴子”,似乎还带有一点男女不平等的因素。
(六)妇女“跑百病”演变到男女一起参加
王庄村的“跑百病”,和北方很多其他的地方(比如北京)很相似,主要是继元宵节后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暗指妇女才是“弱者”,需要借助这种活动,免除新的一年里可能出现的病症。而男子则不需要担心,因为男人本来就是“强者”,该习俗“男尊女卑”的思想可见一斑。
近些年来,“跑百病”的活动非但没有革除,反而开展得更加广泛,上点年纪的男子以及家里的小孩子也在正月十六早晨早起,凑起了热闹。天还没亮,村前村后的田间路上,就三三两两地燃起了柴火,每堆火旁均人影攒动,边聊边吃烤出来的高馍馍。
在笔者看来,男子的加入,并不是说明男子体格也变弱了,也要靠“跑百病”对自己未来的一年许以美好的祝愿和祷告,而是说,那个过去只有女性才能参加的“跑百病”的烙印没有了,这个活动男女均可参加,不再带有性别歧视,真正彰显了男女平等的要义。
鲁西南春节习俗的继承和变革并不是个案,相信全国各地、各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妇女进步和妇女解放的客观事实。
其实引起这一切变化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引发了思想意识潮流的极大变革,这是导致社会思想进步和习俗变革的源动力所在。
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在王庄村的春节习俗中,依然还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细节和因素,如除夕祭祖的队伍中妇女还占少数,出嫁的女子带丈夫、孩子在娘家守岁的少之又少,大年初一拜年时妇女零散出行和男子聚合结队而行形成鲜明对比,回门的已婚妇女拜年仍然没有资格跪拜“家堂轴子”,以及“跑百病”中妇女仍占多数等。
要从根本上让妇女从“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升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除了大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外,最重要的是男女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解放思想,最终实现男女享有均等的资源和平等的地位。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村委会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所载数据。
② 资料参阅郓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首页,http://www.cnyc.gov.cn/zjyc_view.asp classid=351&id= 2259,2014年2月12日访问。
③ 注:乏人,原指缺少人才。《汉书·爰盎传》:“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馀共载!”此处意为后裔缺乏,香火不旺盛。
④ 资料摘抄于王庄村村碑铭文,立碑时间是1990年 9月。
⑤ “知客”,原指的是在寺庙僧院中专司宾客的僧人。此处指农村红白喜事中的总指挥,也叫知宾或大知宾,其权力较大,不仅礼待所有来宾,而且还掌管着当天的物品供应、筵席安排、财务记账等。这类人大都有很好的人缘、较高的威望和较强的办事能力,并熟悉当地风俗民情以及必要的礼仪和常用语。
⑥ 真正的标志性活动是在晚饭前,主人把盛着肉、菜、水果、点心的碟子摆在灶爷神龛上,再放把酒壶和两个酒盅。待一炷香燃尽,开始点上一些用火纸叠的元宝,然后从墙上揭下灶爷神像投放在燃烧的火纸上焚烧,同时撒点酒,全家人对着纸灰一起磕头,恭送灶神升天并祈祷他能从天上带回好的运气,除夕那天再返回家中。
⑦ 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当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岁除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挂灯笼。
⑧ 更多的地方称之为“家堂卷轴”“家堂轴子”,或简称“家堂”,指的是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一般宽1.46米,高1.85米。顶部、两侧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最上面的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供桌的下面有长长的甬路,两旁画有一排排规整的竖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的名字。主轴左右再配以一左一右两个对联小轴,上联“忠孝传家远”,下联“诗书处世长”。
⑨ 本段出现了两个“请”字,意义相似,春节期间涉及神灵的活动多用“请”一字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可参见“请家堂”“请牌位”“请财神”等用语。
⑩ “囫囵年”,按当地的说法,指的是除夕之夜用不眠的方式度过,暗指对农历新年的期盼与兴奋之情。
⑪ 有的地方煮饺子烧火要用芝麻杆,意味着新的一年里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样,越过越红火。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压锅馒头,意在有余头。
⑫ “跑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多在正月十六日清晨进行,农村的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预示着参与者可以青春常在、百病不侵等。郓城多称之为“跑百病”,鄄城则为“跑百令”,莒县为“走老貌”,潍坊为“跑老猫”,高密为“跑黄河”,北京则为“走百病”等。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⑬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后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的德行。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或恶,送灶神的仪式称为“辞灶”。唐《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有的地方人们用饴糖供奉灶王爷,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别说坏话。
⑭ 资料参阅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访问于2014年2月17日。
⑮ 石神即“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冲路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从内涵上体现的是“平安”二字,它源于泰山,遍布全国,远播海外。石敢当的用意从最初的克制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寓意。
⑯ 张清森,笔者文章发稿时84岁,献身小学教育事业40余载,通晓古文、农历、当地民俗、红白喜事的乐曲等。
⑰ 详细资料内容可参见新华网页的新闻报道,网址为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6-02/05/content_4137203.htm,2006年2月5日发。
⑱ 张清玺,其祖父曾开私塾教书,新中国成立前家里有50多亩地。因家庭背景等原因,其本人思想较为封建守旧,喜欢拿旧社会的礼制来衡量当今社会的做法。
⑲ “忌门”可以理解为两种情况:一忌回门,二忌出门。忌回门,是女人不在娘家过年、吃年夜饭,如果在娘家吃,会把娘家的钱财运带走即常说的“吃穷了”;二忌出门,指女子在正月初一、初二是不允许出门拜年的。
[1]韦惠兰,杨琰.妇女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9,27(2):97-103.
[2]刘启明.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指标建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4,45(6):1.
[3]黄怡.全球化、城镇化与新城市女性梦想[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118(6):7.
[4]王澄霞.中国当代女性的婚恋心路历程[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118(6):63.
[5]刘凡.趣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J].中国工会财会,2009,(12):52.
[6]戴瑞敏.山东鲁西南地区春节民俗研究——以山东曹县为例[J].百家讲坛,2013,(8):231.
Improvement of Rural Women’s Status and Changes of Spring Festival Customs——A Case Study of Wangzhuang Village,Wu’an Town,Yuncheng County
ZHANG Chuan-yu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Jinan 250300,China)
This 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women’s status embodied in the changes of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in the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This study strongly claims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rural women’s status,especially married ones,after analyzing six major aspects:sacrificing the kitchen god on Xiaonian,Spring Festival purchases,Spring Festival Eve stay-up,paying Chinese New Year’s calls,visiting relatives,“running all diseases”.Its purpose is to map the general trend from a single case,meanwhi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on of rural women.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liberate rural women from the destiny of“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it is important to provide them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accelerate social economy,so that men and women possess equal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status.
the southwest Shandong province;spring festival customs;rural women;status improvement
G122
A
1008-6838(2015)04-0057-06
2015-05-30
张传瑜(1979—),男,山东女子学院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女大学生就业和商务类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