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强
(惠州学院 组织部,广东 惠州 516007)
2014年,惠州市政府紧紧围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奋斗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好中趋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 亿元,达到3000.7亿元;增长10%,增幅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2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万美元,达6.37 万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税金融稳健运行,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0.6 亿元,增长20.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 个百分点,居珠三角第3位[1]。当前,惠州正是为实现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关键时期,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又面临着良好的外部环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惠州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发展地区。惠州作为广东未来重点发展地区(几个临港基础产业聚集区、重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区)之一。尤其是“泛珠”合作战略的实施,将更加突显惠州作为珠三角核心区向内陆省份渗透的地理桥梁的地位,给惠州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为惠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受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1200 吨炼油两大石化项目的影响,石化中下游项目发展、电子信息、电力、建材、汽车零配件、服装制鞋等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明显的基础设施优势,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惠州机场已于2015年2月5日正式复航,开通了惠州至杭州、上海、重庆、昆明的4条航线,今后将计划开通更多的国内航线;惠盐、深汕、广惠、惠河、莞惠、潮莞6 条高速公路贯穿惠州全境;惠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吞吐量达到9000 万吨;拥有1200 万千瓦装机容量,已成为粤东地区电力枢纽;同时,惠州还拥有发达的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中国东南沿海通信传输的重要枢纽。
4.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为惠州“稳中求进、好中趋快”提供了优越条件。惠州陆地面积占珠三角的1/4,在全国200 个大中城市中,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排名第25 位左右。海域面积4520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海洋大市。大亚湾海域宽、腹地广、泥沙淤积少、风浪小,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湾。拥有西湖、罗浮山、南昆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充裕,海港条件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大项目布局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1.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发展势头良好
作为惠州唯一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①,按照“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思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规模、教学科研、特色培养、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均有突破,呈加速发展态势。
(1)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目前,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633 人,成人类学生18381 人,创历史新高。招生范围包括全国21个省(区、直辖市),并且文理科出档线近5年来均高于省二本A分数线,这是我省同类高校的唯一情况,考生报考热度呈逐年提高等特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高就业率,多年来居全省高校前列。目前学院设有理、工、农、文、法、经、管、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47个本科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学院的学科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师资整体实力有所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大幅提高,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1522(含合同制)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教授(正高)92人,副教授(副高)234 人,博士178 人,硕士43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326人。
(3)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占地总面积2480.4亩,校舍建筑面积38.64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3.8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70%。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8273.60 万元,馆藏图书198.76 万,其中电子图书68.5 万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及数字语音室105 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 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基础设施;270 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4)教学与科研稳步发展,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是表现招生分数的不断提高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方面,二是集中表现在近年参加的国际、国内、省内各类比赛成绩突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科研实力方面,2010年上半年,学院取得了国家级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性的突破,其后历年,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部级等基金项目均有逐年提升的现象,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5)服务地方成绩显著,国际化办学探索取得进展。
2.全日制高职大专院校正在崛起
目前,惠州有4所大专建制的高职院校,即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前2所为新创办,后2所属于在原中专办学基础上的升级改制。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②自2004年创办以来,为社会特别是惠州地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现有在校生11000 余人。开设有会计电算化、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28个专业共52个专业方向,涵盖经济、管理、工科等协调发展的多个领域。学院教学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相关行业、知名企业为依托,面向市场,走合作办学道路,推行“三业对接,双轨并行,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铸造独具特色的优质高职教育。
惠州市技师学院③于2010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2011年初,学院与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学院教职员工300 多人,全日制在校生7500 多人。学院全日制教育与弹性学制教育并举,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三足鼎立”。设置制造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财经商贸系、基础教育系等6 大系,拥有教学实训实验设施设备共6500 多台(套),总价值2.5亿元。以“高端引领,省级示范,国内领先”为发展战略目标,该校以“校企双制”和“教学工厂”为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把学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④在原惠州商贸旅游学校(中专)的基础上于2014年4月正式成立。校区占地面积30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 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9 亿元。现有专任教师243 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96人,研究生84人,“双师型”教师79人。现开设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5 个专业,1000 个学生。规划在校生规模为5400 人。学院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珠三角城市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⑤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广东省惠州卫生学校,是省内唯一的高职类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0 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0 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88 人。设有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医学检验技术(病理技术方向)、眼视光技术等9个专业。
上述四所新办的高职院校尽管开办时间短,但各具特色,专业适应性强,发展态势良好,将在惠州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高等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逐步形成
(1)正在形成以惠州学院为龙头的多元办学体系,目前已在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国际合作和短期培训等方面逐步得到积极发展[2]。(2)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市技师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及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建的大专院校,积极走校企联合、与海外联合办学等方式。(3)惠州广播电视大学和市委党校继续向前发展。(4)自学考试成为惠州地方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地高等院校来惠设点办班使惠州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从宏观层面上看,惠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结构需要改善。但是,如果观察到多种办学模式在惠州区域的蓬勃发展,考虑到惠州建设文化大市和经济社会结构升级转型于快速发展的需要,关键是要建立起有发展竞争力的地方高等院校核心,而就目前惠州的高等教育基础和惠州经济实力而言,能够担当此任的只有惠州学院一所院校。惠州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都会集中反映到惠州学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中。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尚未建成。经过升本以来的建设,惠州学院的师资力量虽已经大为改善,但现仅有专任教师900人,其中教授(正高)92人,副教授(副高)234 人,博士178 人,硕士432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326人。而4所新建成的高职学院其师资队伍更是不尽人意,高学历、高职称比例更少。所以说,就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言,现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教学科研尚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和发展,虽然惠州经济曾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增长缓慢的情况,但是自从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最终落户惠州大亚湾,惠州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与惠州市政府已经确立的建设石化数码新城、文化名城和山水丽城的新的战略规划目标相比,惠州几所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仍略显滞后(尽管各学院均有尝试实施“订单式”培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实力,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品牌和特色不足;(2)学科专业结构欠合理,其主要表现:一是学科建设的现有水平与本科专业的主干学科,尚不能完全匹配;二是受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与培养方向、办学特色的要求,尚不能完全匹配。
3.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1)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课程建设的积累不够,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课程建设成果偏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3)名牌专业建设滞后,获得省级名牌专业不多,传统专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新办专业的建设仍需加大力度;(4)培养地方急需专业高素质人才所需的优质软硬件教育资源相对缺少,特别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相对滞后影响到对一些实验操作技能项目的充分训练。
4.能推广的科研成果较少。虽然近几年惠州学院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活动大大增强(其他几所新办学院目前整体科研水平还急待提升),但是其整体科研实力与技术开发水平仍然急待提高。其主要的表现不仅是承担科研项目,特别是高层次的项目仍然较少,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特别是获奖成果和应用推广成果较少。学科基础相对较弱,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团队尚未形成,纵向科研项目较少,体现地方特点及专业特色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多,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大。
5.办学经费相对短缺。尽管近一两年省、市财政大大提高了拨款额度,几所新办高职院校几乎都是新址新建,投入不少。但由于财政投入长期不足,使惠州高校能力建设累积性短缺,教学管理、设备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均出现“不适应症”[3]。
改革开放后惠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人均GDP 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惠州高等教育发展对惠州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惠州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仅是单向因果关系,即虽然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未同步推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惠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省、市同类院校。因此,惠州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1.高等院校在发展前沿科技的同时,应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参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惠州高等院校要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惠州本地有关企业运用适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养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零配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使之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2.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重视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倡导区域创新,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惠州市高等院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创新潜能。
3.高等院校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改造方面,多做贡献。一是为科技进步、产品更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二是为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中小民营企业去创业成才等。
4.高等院校要成为现代企业的高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育、锻炼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
5.区域经济要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财力支持。在我国现行的高教管理体制之下,无论是教育部所属的高校,还是地方政府管辖的院校,地方财政无疑是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渠道,区域经济应当成为支持当地高教事业发展的强大后盾[4]。
在高等院校与区域发展的互动互补中,地方政府大有可为。政府要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主动承担起引导者、管理者、协调员、服务员的角色,充当媒介、桥梁和催化剂。
1.积极营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办学环境。在区域发展的互动中,政府的职责首先是创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维护治安,提供优良的城市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
2.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开放我市的教育市场,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前来,鼓励国内外教育机构来惠州发展教育事业,应该像鼓励大企业到惠州投资一样,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经验和知识带到惠州,从而改变不良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层次。
3.发展合作办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合作办学,可以实现资源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提供高等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5]。政府应积极穿针引线,支持鼓励各种方式的合作办学。
4.创新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比如推行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建立科研公共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理顺校企关系,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企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机会,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或平台和加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吸引了诸多优秀教师、学子到惠州工作和学习,这些都为惠州市产学研平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良好基础。
高等院校首先要用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除了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外,高等院校还要有科学定位的战略选择。正确的定位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型人才。
大学靠大师支撑,名校靠名师出名,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要有自己的专业学术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的前景和专业的发展方向[6]。
1.加强专业建设。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体现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做出分析,找准学校在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推行双证书制,采用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对于增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就是国家全面推行资格制度,建立资格体系,依法治教。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教育培养的目标,按企业“订单”来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实践证明,高等院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其网站内容:http://www.hzu.edu.cn/n12c12.shtml.
②资料来源于其网站内容:http://www.hzcollege.com/xinwenzixun/xueyuangaikuang/2013-03-28/942.html.
③资料来源于其网站内容:http://www.hzti.net/portal.php?mod=view&aid=26.
④资料来源于其网站内容:http://www.hzc.edu.cn/plus/list.php?tid=3.
⑤资料来源于网站内容: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bL_FNbei9oJl_REYwOTSGBjrB38oqy_GhO80hfFn6d-3wh-jF8OENsFs-DONZNpGtHQkmZI_FBLJMPkjUTCk_a.
[1]麦教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3日在惠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2015-05-10].http://xxgk.huizhou.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0000/5/201502/359704.html.
[2]谢伟强.协调发展是办好地方高校的价值取向——兼谈惠州学院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79-83.
[3]曾润玲.对惠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19-23.
[4]李敬波.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5(3):145-146.
[5]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3(9):39-44.
[6]夏敏.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之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