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山东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视角综述
徐健
(山东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谐社会;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党的十七大上,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十七大以后,国内学者积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一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点;五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重要理论成果的关系;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化;九是对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进行研究。这些成果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归结这些成果,其主要研究视角如下:
1.和谐社会视角。自2004年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社会”的命题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学术界纷纷从不同视角、不同向度、不同层面上给予解读,成果丰硕。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的抉择,这些研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主要研究成果有包心鉴的《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徐艳玲的《从“双和”视角透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王葵的《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王宜民的《和谐社会理论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等。
2.全球化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当代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如果脱离了全球化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历史环境,也无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谛。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再认识、实现升华和飞跃,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主要研究成果有张艳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国际视角》,徐艳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球化视角的动态分析》,张军刚、唐小城的《全球化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进程》,纪政文的《全球化视角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王永贵的
《从全球化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郑凯旋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价值——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视角》,周贤山的《世界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3.人本思想的视角。“人的自由解放学说”,是马克思继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大贡献。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研究成果有刘远靖的《“人的解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人本思想的视角》,仲峰的《人本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研究》等。
4.发展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发展”的系统回答,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这方面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成果有王秋波的《从发展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郜火星的《从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梅友松的《从时代发展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等。
5.整体化建设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更多应该坚持多学科交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性研究,既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深入细致的研究,又要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限于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单一片面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系统整体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邹东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研究》,尚大鹏的《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严兴文的《时空维度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张学中的《以整体性视角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黄鑫、于静的《“三维自信”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发展》,郝潞霞、韩建新的《总体方法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等。
6.开放性视角。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现实中我们更应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持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才能保证在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保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主要研究成果有仲峰的《从“开放性”视角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张钦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思考》等。
7.国民幸福的视角。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主要研究成果有张彧、舒毅彪的《从国民幸福的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8.创新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研究成果有董丽娇、冯德军的《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析》等。
9.软实力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社会主义感召力、展示了社会发展模式吸引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影响力,是国家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主要研究成果有李霞的《从软实力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价值》等。
10.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著作的时代性解读视角。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阐释了未来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些对未来社会的认识,引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反对教条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研究成果有冯德军、李景山的《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思想的现代思考——一种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的解读》,卢云峰的《从马克思现代性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
11.结构功能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新
课题,在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了更有效地深入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必要基于结构功能分析,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研究成果有邢乐勤、卢佳的《结构功能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12.民生视角。民生关怀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改善民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主要研究成果有吴波的《民生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刘小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基于改善民生的视角》等。
13.实践视角。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落脚石。基于实践视角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研究成果有唐焕韶、范晓莲的《实践视角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认识》等。
14.哲学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建设的实践经验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成果有谭清华的《论哲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1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自觉地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从大众化角度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尤为重要。主要成果有王伟光的《以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张雷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研究视角》等。
16.国家治理的视角。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成为理论界的热点。学术界以国家治理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成果,可以说颇多,也可以说不多。说它颇多,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指导我们治国理政的理论,以国家治理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多散见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的分别研究成果之中。说它不多,是因为在这些学术成果中,以“国家治理”为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系统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成果有韩冬雪的《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等。
17.海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视角。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海外学者对中国的关注、研究和争论也越来越多。由于海外学者的背景和理论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有的难免失之偏颇。但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所做的观察和分析,由于其视角的独特,其提出的一些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总的来讲,近年来海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用视角,主要内容是海外一些政要学者将中国发展的经验用“中国模式”加以概括,并研究中国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方国家的示范效用;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视角,主要是从现代化理论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三是“替代性”视角,西方左翼学者对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世界资本主义“替代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研究;四是海外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革”视角,主要是从如何通过改革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关注和追踪。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潜心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尽管其中也存在着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1]包心鉴.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J].齐鲁学刊,2005,(4).
[2]王宜民.和谐社会理论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J].群众,2007,(4).
[3]王葵.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7,(9).
[4]徐艳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球化视角的动态分析[J].中州学刊,2008,(5).
[5]张军刚,唐小城.全球化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进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1).
[6]纪政文.全球化视角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J].理论学习,2001,(12).
[7]王永贵.从全球化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8,(2).
[8]张艳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国际视角[J].思想理论研究,2013,(9上).
[9]郑凯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价值——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视角[J].学习论坛,2014,(4).
[10]周贤山.世界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11]刘远靖.“人的解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人本思想的视角[J].人民论坛,2010,(6).
[12]仲峰.人本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6).
[13]王秋波.从发展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学习论坛,2009,(3).
[14]郜火星.从发展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15]梅友松.从时代发展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9).
[16]邹东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3).
[17]尚大鹏.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整体性研究视角[J].人民论坛,2012,(6).
[18]严兴文.时空维度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2,(6).
[19]张学中.以整体性视角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
[20]黄鑫、于静.“三维自信”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21]郝潞霞、韩建新.总体方法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22]仲峰.从“开放性”视角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改革与开放,2014,(2).
[23]张钦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思考[J].理论月刊,2010,(9).
[24]张彧,舒毅彪.从国民幸福的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5]董丽娇,冯德军.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析[J].学术论坛,2013,(1).
[26]李霞.从软实力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
[27]冯德军,李景山.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思想的现代思考——一种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的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8]卢云峰.从马克思现代性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1).
[29]邢乐勤,卢佳.结构功能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理论导刊,2010,(2).
[30]吴波.民生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8).
[31]刘小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基于改善民生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
[32]唐焕韶,范晓莲.实践视角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认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33]王伟光.以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J].红旗文稿,2010,(1).
[3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研究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7).
[35]谭清华.论哲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4).
[36]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
[37]韩冬雪.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J].阅江学刊,2014,(6).
(责任编辑:王友才)
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5-ZC-FX-01)的阶段性成果。
D616
A
2095—7416(2015)06—0072—04
2015-09-17
徐健(1973-),男,山东潍坊人,经济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