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研究:以中国梦为视角

2015-04-10 13:35丁利锐,张新霞,张辰琛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指向信仰话语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5)04-0121-04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城市居民社区差异的核心价值观基层培育和践行研究”(HB14MK008)

作者简介:丁利锐(1974-),女,河北藁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人幸福的中国梦,开启了社会转型期增进人民幸福的新进程。在中国梦视域,对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幸福的社区教育成长进行前瞻性、操作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一、中国梦与社区教育成长

社区教育成长自有其“生命轨迹”,而中国梦则为社会转型期社区教育成长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向和动力源。

(一)中国梦:社区教育成长的价值建构基点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1]。可以说,中国梦作为一种战略构想,与中国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它不仅规定国民对社会现象的根本态度及自身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而且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哲学思维方式,还以其渗透性、扩张性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而这也正契合社区教育的本性。美国社区教育协会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理念,它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之上,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包括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私人组织)创造机会,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 [2]

由此,中国梦指向社区教育成长的价值观和哲学思维方式,就是人民幸福本位和信仰为灵魂的实践创新。社区教育成长的幸福本位价值指向,可以引导社区教育的全面成长。社区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应是为了促进社区成员幸福指数的提高,其不仅需要关注社区成员的职业与生存,以及通过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创业机会实现其功利性目的,而且还应为提升社区成员精神素养及提高生活品质作出努力。 [3]

中国梦以信仰为灵魂的实践创新意蕴,内在要求着社区教育成长的内涵。有学者说:“信仰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4]57信仰是一种精神慰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信仰需要植根于居民的社区生活,因而社区教育成长需要丰富信仰导引的内涵,朝向增进社区成员信仰而成长。同时,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富于创新的行动,所以相应的社区教育成长亦需要丰富鼓励实践创新的内涵,指向增进社区成员实践创新意识、能力的方向而成长。

(二)中国梦:社区教育成长的内在整合力

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5]30如前述,在中国梦视域下,增进社区成员幸福指数和信仰为灵魂的实践创新意识、能力,被丰富为社区教育成长的内涵。那么,中国梦视域下,社区教育成长的内在整合力是什么?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是习近平回信北京大学学生时引用的欧阳修的词句,中国梦内在着一种“得大兼小”的整合力。把个人幸福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联系起来,就使个人幸福追求有了强大的支撑和生命力,因此,促进社区教育成长的内在整合力,就是把握和致力居民个人幸福与民族、国家振兴、富强的协同。

与这种整合力相联系的是文化价值认同教育。社区教育作为推动社区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意义与价值在于承载一种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的责任与担当。社区教育关注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提升,其内容不仅包括生活技能培训和创业意识教育,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素养建设,重视社区教育的人文价值。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姿态,形成全体居民一种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将个人幸福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融为一体的理想、信仰,将此结构为社区教育成长的内在整合力。

二、中国梦视域下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存在的问题

社区教育成长自有其“生命轨迹”,后发城市社区教育后来居上成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中国梦,其自身就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哲学思维方式,在中国梦视域,我们会发现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未形成幸福指向话语体系

对于社区教育成长,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培育社区教育文化产品和教育平台,更要培育社区教育理念、教育标准和教育规范。在中国梦视域,后发城市社区教育主体包括政府、社会、教育机构、社区居民,但缺乏建设到位的幸福指向话语体系。人们对社区教育成长的幸福内涵和外延理性认识不足,没有看重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居民幸福有机组成和有效途径的价值,因而导致社区教育成长性培育中,幸福指向价值诉求模糊、表达不清晰,内容缺失,未形成完整的幸福指向社区教育成长话语体系,从而影响了社区教育的成长。

(二)信仰教育价值认同度低

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并没有自然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准,文化的发展如果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表明发展的严重失衡,而且预示着价值失范、道德失落、社会失序、人民失信。其中,尤其理想、信仰的淡薄、缺失,是包括社区在内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说:“当我们在爱的活动和社区生活中没有了信仰,心中没有了敬畏,没有了彼岸意识,从而只顾追求当下的现实利益,追求当下的金钱的收获,追求当下的短平快的快乐,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的良善,忽视了至上价值的向往和追求时,我们其实已经与日常生活幸福擦肩而过,相去甚远了。” [4]112

因此,信仰素质是社区居民的核心和基础性要素,而相应的社区教育的成长性培育,应提高社区居民对信仰教育价值认同度,进而促进居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信念的坚守与执着,并将其放到社区日常生活中来表现。但实际操作中,后发城市无论是社会机构和传播媒介,还是日常生活文化交往,基本上是过于重视娱乐性和信息传播性的内容,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尚未自觉地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理想、信仰教育价值,放到应有的地位。

(三)实践创新空间拓展和保障机制建设不足

中国梦的实现是靠实干、靠实践创新来实现的。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尤其需要培育社区教育主体对实践创新空间拓展和保障机制建设的支撑意识和能力。

从现实状况看,大多后发城市社区教育过分抬高教育的眼前实用价值,注重同经济和产业联合的技能教育,却并没有把应有的鼓励创新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厚重的鼓励创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教育优势,从而背离本土化和大众日常生活创新的趣味。社区教育成长培育之所以忽视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力、文化精品,其中实践创新意蕴不足以及对创意理解的不到位是制约其培育水平的瓶颈。由此会进一步导致社区教育支持实践创新空间拓展不足,不利于引导社区教育向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文化水准和居民全面创新文化素质的方向成长。

同时,在社区教育成长培育上,实践创新保障机制建设不足。据实地调查,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在工作制度设计上,存在治标制度多,治本制度少;刚性制度多,弹性制度少;鼓励常规操作制度多,鼓励创新操作制度少等问题,制度对实践创新鼓励和保障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如此倾向的制度设计未注重向鼓励和保障创新转变,不能创造性发挥后发城市特有的社区潜在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等;除此之外只注重政府投资的短期刺激机制,未注重向市场机制运作发展的长期创新驱动机制转化,影响了从具体问题应对到创新潜力开发转变的实现,影响了后发城市社区教育市场自我激励和约束的创新文化自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妨碍了社区教育市场的完善和有效运作,束缚了社区教育资源在中国梦自觉意识下的有效融合,造成了限制社区教育投入增加,影响社区教育灵活性、针对性和竞争力提高等弊端。

三、中国梦视域下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路径选择

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的路径选择应循其“生命轨迹”,在中国梦价值导向和哲学思维方式指引下,结合所在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

(一)推进社区教育成长幸福指向话语体系整合

人的行动受精神状态的影响,而后者又与舆论环境紧密相关,因而“话语体系”构成社区教育的“成长场”。

社区教育成长的话语体系,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教育过程性工作的目标、宗旨和价值追求,二是为社区教育过程性工作的目标、宗旨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社区教育成长不仅仅是在社区教育技术层面上的提升,教育产品的转型升级、社区居民素质的推升还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社区教育成长的话语体系,就其形成来说,包括主流宣教文化、学校教育文化和大众文化三个渠道。因而,社区教育成长话语体系,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是“让它是什么”的问题。

后发城市社区教育的成长,要坚持政府主导、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在中国梦文化自觉下形成幸福指向话语体系整合。其过程性的目标、宗旨、价值追求及相应的路径选择,既要关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对人的一般要求,又要关注后发城市社区居民人人幸福的个体需求,准确把握居民不同人群各不相同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提供促其成长的制度产品和精神产品,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居民面前。在中国梦视域下,后发城市社区教育力求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幸福指向话语体系成长格局。

政府主导、协调各方社会资源,从渠道着眼,以“人人幸福”为指向,整合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话语体系。主流宣教文化更多、更适时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幸福,关注“幸福指向”的社区教育成长;同时,可以将“幸福指向”社区教育成长的内容适度纳入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致力于当下和未来社区教育成长的日常生活文化素养提升。

尤其注意大众文化对社区教育成长话语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大众文化既要承担丰富社区生活文化的职责,又要担当提升社区生活文化的责任。因此,在幸福指向社区教育成长话语体系整合中,大众文化要担当责任,其中,“媒介人”首当其冲。通过各个渠道协力的幸福指向话语体系整合,为社区教育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场”。

(二)促进信仰为灵魂的价值认同导引

作为中国梦内涵之一的信仰,是指向至上的一种心灵状态。信仰,首先是仰视,是对至高无上的事物的仰视,是崇敬和向往;同时,又是平视,“信众”之间平视、相互平等;此外,有了信仰就会有底线,就会有不可逾越的底线。所以,信仰不仅使人有精神寄托、精神慰藉、精神动力,还可以使人有敬畏感,即崇敬感和畏惧感。

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倾向和西方消费文化等影响,社区生活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这一问题在后发城市更为突出。放弃责任,甘于平庸,对深沉、理性、信仰调侃和嘲讽。显然,逐步转变对信仰淡漠、藐视的日常生活心理倾向,促进信仰为灵魂的价值认同导引,促进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对信仰价值的认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后发城市社区教育的“成长魂”。

信仰价值认同是日常生活的文化积淀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完善的社会化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政府、社会各界应于多样化的日常社会心理动态中,更多关注社区教育成长中的信仰价值认同,更加重视导引居民对信仰之于幸福的根本价值的认可、接受和内化的成长意义。

中国梦作为文化为社区教育成长提供了精神资源,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循中国梦—幸福—信仰—认同的路径,自觉地向社区居民提供信仰价值上的引导,从满足社区居民个体的和具体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常识规范、日常语言、民间文化、艺术等需求为起点,通过激活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区教育参与者、受益者对由低到高不同层次信仰,直至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仰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认同,使其成为与中国梦相协调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提升社区居民对国家、社会和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成长不断激活信仰灵魂这一“内在生命”。

(三)加强鼓励创新的保障机制建设

中国梦呼唤着社区教育朝向鼓励实践创新而成长。可以说,创新保障是社区教育的“成长网”。

社区教育成长中鼓励实践创新,何以需要制度、机制来保障?制度是什么?制度既是一种保障又是一种制约,保障人的幸福追求、自由创造,制约、约束人不利于目标追求的行为。正如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所言:“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6]

因此,社区教育“成长网”的培育,需要社会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支撑,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投入机制中,建立健全政府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社区教育培育创新的措施,整合优势,形成特色。在管理机制中,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放手培育市场教育主体,建立起政府与社区互动互利的运行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及其制度创新,把社区教育成长与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催生社会舆论环境和社区教育文化氛围,使文化内涵中支撑创新的信仰、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等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市场的牵引力,使社区教育市场变得充满人文精神和创新智慧,形成与中国梦追逐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提升社区教育成长在技术、艺术层面的创新和产业层面的竞争力,从而为居民成长创新文化含量较高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综上,在中国梦视域下,针对后发城市,可以探索系统整合幸福指向话语体系“成长场”、信仰价值认同导引“成长魂”、鼓励创新保障机制“成长网”的社区教育成长新模式。

猜你喜欢
指向信仰话语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