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论规制经济学下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变换
王帅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并整顿之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又上升至另一个高度。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依赖市场的调控不能有效地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出现自然垄断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规制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如何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市场主体进行制约和影响的新兴经济学,对政府的市场经济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论述了规制经济学的概念,并从政府角度谈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转换,同时对企业提出了相关策略。
政府职能转换;规制经济学;政府规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具有不同的定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中国刚刚才结束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就开始面临着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这一严峻问题,在这一时期中,政府经济职能较为单一化,主要有分配、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的经济职能而监督职能是次要的经济职能。在经历十年文革之后,我国始终处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并为了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制度,在这些改革制度中市场经济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国政府经济逐渐进入到了第二个时期:经济转轨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经济转轨时期。虽然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本质还具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但在改革快车的强大推动力下,市场经济的成分也不断在强化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职能:即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三大职能中分配职能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政府的派生经济职能[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得到完善,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第三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也要随之发生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规范、制约,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
从以上三个时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过程,这些演变为接下来我国政府在规制经济下的职能定位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规制经济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是基于三个历史演变时期而进行的。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主要分为企业主动进入市场定位、企业主动退出市场定位,商品及服务价格定位,商品数量及质量定位,企业对资源及环境保护定位制等几个方面。
(一)企业主动进入、退出市场定位
企业主动进入、退出市场定位所指的是政府对各类微观经济主体在进入一些单位、行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规制,如政府对通讯运营商的规制。目的在于将市场经济中所包含的微观经济主体划入合法经营、受到管控的范围之内,如对银行业政府有银监局、保险业政府有保监局、证券交易商有证监会等。进入、退出市场规制的另一个作用是控制进入特定部门、产业的企业的数量,通过规制严格控制企业资质,防止因进入特定领域企业过多而造成竞争过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商品及服务价格定位
商品就服务价格定位指的是在一些特殊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以其特殊的价格所形成的机制,在这种特殊的价格形成制度当中,竞争和供求等行为不能充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导致“市场失效灵”的现象发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特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就必须进行价格和收费规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这种特定的价格形成制度往往在垄断性行业中出现频率较高,部分企业在垄断制度的影响下,为了增加自身利益,获取更高的垄断效益,会不断干涉垄断资金控制资源的配置方式,这一行为会对非垄断行业的效益造成严重威胁,且容易触碰到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边缘。因此,政府需采取一定的行动来对垄断性行业进行价格管制,严格控制垄断行业的价格设定范围。其次是对需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某些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资金回收慢的大宗商品,如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大宗商品,政府为保持此类商品的价格相对稳定,以此保护经营者的利益,维持其生产积极性,政府就有必要对这些生产行业实行保护性的价格规制。最后是对金融等行业的价格规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及运输行业等都是由单个以上的企业所构成的,在这类企业中存在较大的信息量,消费者难以收集掌握到需要的全部信息,即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消费者难以在多样性的服务和价格中做出正确选择,难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很容易使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应适当对银行及保险公司的利率浮动范围进行严格管控,例如针对银行利率设置最低基本利率。
(三)商品数量及质量定位
这里所说的商品数量定位主要包含两大方面,分别是政府对企业生产产品数量及和企业输出产品数量的限制,以及对企业进出口商品数量的限制。数量规制往往只出现在少数领域,只针对少数商品,如对烟草、石油等商品;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实行规制,如对汽车的进出口规制,就是为了通过调节市场的供求从而保护国内的汽车产业。质量定位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进行的规制。质量规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商品、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如对乳制品质量的严格控制就是为了提高乳制品的质量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资源及环境定位
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行定位,传统的方式就是对开采资源的企业征收资源税来达到规制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资格审查来严格控制资源企业的数量;划定资源使用范围,并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规定资源开采的标准。除了对资源开采进行规制外,由于企业的逐利性,政府出于公益考虑,还必须对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规制,根据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废气、废水和废物的排放水平、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以促使企业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经济规制主要是集中在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当中的,经济规制的转换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平衡性,以此来唤醒市场中的竞争动力,既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在经济市场下所获取的收益,又能够预防部分企业垄断市场的行为发生。因此,政府应高度尊重市场运转规律,开展政府经济规制的转换工作。主要转换方式如下:
首先是传统规制方法。主要包括:经审核下发许可证书;确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确定商品和服务质量准则。以上这些方法在经济改革初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一些传统守旧的规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冲击。第一,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传统规制方式在避免自然垄断行业中因过度竞争而形成的低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内部效率的降低,内部效率之所以会受到其影响而降低,首先是没有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其次也是由于传统理论缺陷所导致的;第二,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规制企业必然导致低效率和政府官僚机构的膨胀,这是所有政府都不可避免要碰到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补偿,但是在高昂的政府行政开支面前,人们不得不反思这种规制方式的成本收益;第三,缺乏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政府实施规制工作,在对企业进行约束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企业进行寻租行为,而寻租行为又会加重政府部门的腐败现象,并使政府决策更加随意;第四,以往的政府规制方法不能克服措施的滞后效应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利润的下降、消费者支出增加就是这种滞后性的结果;第五,对自由市场的过多干预不可避免地抑制创新,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就会产生低效率,这不仅导致了工资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同时价格与成本的不和谐又导致了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从而加重了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竞争;第六,对质量、价格的规制作为僵化的政府行政行为替代了消费者的自然选择,这在正面引导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逐渐受到企业与消费者的排斥[2]。
其次是最新政府规制方式。传统经济规制方式中出现的不足,很容易激发一些新的政府规制方式出台,在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以激励为导向的规制方式。以激励为导向的规制方式是由特种投标方式、区域竞争方式和直接竞争方式组成的。特许投标竞争方式的应用是为了能够进一步解决并优化垄断行业经济规制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特许经营权到期之后,相关组织为了获取特许经营权必须重新进行投标竞争,在这种方式的推动之下,因垄断经营而引起的生产效率低下及供应价格过高问题会得到一定的解决。同时利用市场竞争定价措施也可一定程度缓解因成本、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不和谐而造成的规制失效现象;区域间比较竞争是将受政府规制的全国垄断企业(如电网)按地区进行划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通过垄断企业的区域竞争,迫使企业在高度激烈的竞争之下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效率。这种方法高度适用于具有地区垄断性质的企业当中,区域竞争并不是被规制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而产生的直接竞争,而是各个地区之间进行的间接性竞争。自然垄断行业中只有一部分工作被垄断性质所覆盖,因此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各企业不仅可以围绕垄断行业来开展间接竞争,还可以围绕非垄断行业中的部分业务展开直接竞争[3]。
政府角色定位的转换从不同层面来说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促使企业进行自我完善。各类企业可以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激励机制下的活跃的市场环境。无论是经济效益较高还是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都能够在政府的激励制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自由的自我提高与发展。如此一来,在有效利用激励性规制的市场环境当中,不仅使各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得到改善,推动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反省,更能够让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激励性规制政策,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自信心,挖掘企业存在的潜在优势,在长期作用之下,必将能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次可以提高管理者思想水平及管理能力。为了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激励性规制,政府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架构、有序的步骤来检索学习各种理论文章,在分析、探索和互相交流活动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不断积累经验,开拓视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规制激励的作用和方法的认识。随着工作的逐渐进行,管理者不会仅仅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状况,也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量,从而不断为自己充电,使自身素养得到充分提高。
基于本文第三部分所讲到的政府规制方法的转换,笔者针对政府规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制定一套完善的规制法律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国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所建立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市场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法治经济,所有参与其中的个人及群体都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在市场中的行为,只有这样,我国市场经济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并实现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4]。但是市场机制在一些资源配置工作上始终存在一些不足,引起我国市场机制在效率范围内的波动,因此,政府部门应进行适当的调控工作,通过价格规制等方法来弥补市场机制中存在的缺陷。根据其他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我们发现,各个国家的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或调控的同时,由于国情的不同其政府调控手段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有国家的政府对市场经济调控时都具有同样一个特性,便是这些调控工作都是基于一定的法律基础而进行的,同时政府的规制也应在相关法规的管理之下有效进行。我们在逐步建设并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不能将某个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完全照搬过来,而应该在遵循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效仿,制定一套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并在后续实施过程中进行持续改进,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政府规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相关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明确政府规制的边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正式确定以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资源的配置始终无法得到平衡,但是,正如前文所讲的那样,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完全自由的市场下资源配置往往是无效率的,这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面对市场失灵,政府规制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效率,但是政府由于其自身不足而进行的规制行为并不能完全解决任何问题,在政府调控工作逐渐扩大范围的同时,又产生了政府失效的现象。政府为了进一步改善市场失效这一难题,通常会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这一行为若把握不当很容易产生反效果,并导致社会经济效益受损[5]。这就说明,遇到市场失效的现象,政府必须明确规制的边界,采取科学的手段来干预和调节市场,避免规制的不足和过度而造成的规制失灵,使政府规制真正起到市场经济调节的作用。
规制经济学下,我国政府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积极转变角色,是我国经济管理的一次崭新体验,它的实施扭转了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与经济工作者的管理思想,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经济规制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激发了各类企业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优化自身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管理方式,同时使企业与市场、政府之间的三角关系更加和谐,为后期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有效的经济规制使各个行业的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规制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企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完善有着良好的效果。
[1]黄海.论政府规制体制的本质属性、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10(3):61-68.
[2]刘明.从服务型政党到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8):30-32.
[3]杨家兴.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J].大连干部学刊,2013(12):9-13.
[4]朱明,谭芝灵.西方政府规制理论综述——兼谈金融危机下我国规制改革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134-137.
[5]张爱军,吕亚男.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J].学术交流,2006(9):86-87.
【责任编辑李菁】
F062.9
A
1674-5450(2015)03-0074-03
2015-02-14
王帅,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规制经济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