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涵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当前社会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高 涵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校园的主旋律下,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学生数量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也日益增多,他们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频繁地出现着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变化我们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特点;心理问题
伴随着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的时代主旋律,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各大高校持续性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日益增多.伴随着他们的是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各种负面的心理问题随之出现,自卑、没有进取心、抑郁、嫉妒等层出不穷,休学退学、自杀等现象也早已屡见不鲜.所以充分了解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这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深刻解析他们为何出现不适感与失落感的心理状况变得尤为重要.
1.1 自卑感重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还会伴随着一些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的特殊情绪.高校缴费制度的实施和改革, 加重了那些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些家庭为了给孩子筹措大学经费通常需要多方筹款, 这给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不自主地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这些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自卑感的不断加重.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一方面与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异得到的崇拜和赞扬渐行渐远,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另一方面,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拒绝在公众场合露面,情绪低落,兴趣减弱.在生活上采取消极、逃避方式都是他们的典型作风.
1.2 社交的自我相对封闭
《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一文指出:“特困大学生各因素差异与校内普通大学生对比,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敌对、偏执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1]268-269.刻苦、不服输这些好品质多为贫困生所特有,他们对经济、情感的需求之强烈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年龄决定的,然而过分的好强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不仅使他们的内心无法得到满足,还对挫折打击变得更加敏感.加之他们旧有的生活习惯和城市里的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以上这些都使他们难以融入同伴群体,甚至被同伴群体所排斥,进而产生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真正融入身边的这个群体的挫败感,并导致内心的孤独、屈辱和无助,逐渐形成人际交往敏感、自我封闭的特点,苦闷、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也随之产生.为了逃避现实, 减少内心的痛苦, 他们多把自己封闭起来, 因此极易形成一种封闭性被动心理.
1.3 心理压力过大阻滞进取心
学费和生活费有时候并不是贫困生唯一需要担心的事情,他们也时刻牵挂着父母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害怕学业庸常而辜负父母,总是想着如何报答父母,使得困难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之下,日积月累,心态发生扭曲,他们心里只想着“没希望、不可能”,总认为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干脆采取不思考、不去做的态度,选择安于现状,主要表现为生活学习上的进取心不足,甚至停滞不前[2]172-173.
2.1 社会原因
社会上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正之风的盛行,不断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并激起强烈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此起彼伏的消费热潮,是对囊中羞涩的学生在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挑战.当别的同学穿着打扮时髦、过着高消费、高档次生活时,潜意识里将自己与之对比,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很自然地就产生出自卑感和焦虑感等负面情绪[3]64-65.加上助学活动的宣传很多都会有媒体介入,但常常忽略了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家庭经济窘迫的确是他们心里最隐处的伤疤,但他们也有着高度的自尊心,过度地关注会对他们自尊心造成莫大的打击和伤害.还有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选择,使就业竞争变得尤为激烈.这些学生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依赖,同时自身的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所欠缺,因而这无形之中又加大了在毕业时将面临的就业压力.在这一系列外在的社会压力的共同作用之下,致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
2.2 自身及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地区,自幼接触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性格通常倾向于内向和保守.当他们独自步入大学的象牙塔, 一方面是自己和其他同学经济上的巨大落差感, 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剧烈冲突.尽管从小所处的贫困环境锻造出他们自强和坚韧的品格,但当需要面对现实时,他们的内心是十分脆弱和敏感的:他们在心理上没有归属感,家庭经济困难又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慢慢地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在物质上的匮乏,久而久之就不再自信, 产生自卑心理,并伴随着过度焦虑、忧郁、沮丧等消沉情绪.
2.3 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教育体系一味求取高分和高升学率,形成了应试教育这种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便应付升学考试,忽视了生存技能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建立了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一系列助学措施以解决经济困难生在经济上的窘迫.然而大多数学校通常都会忽视一点——其实受助学生在人格主体意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更需要“资助”.况且经济困难的解决是暂时的,如何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抗挫心理能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学校教育上需要完善的方面.
3.1 关于社会资助方面应该更加尊重其隐私,给予更多人文关怀
社会各界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助时需要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各界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时,可以侧重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减少单纯的金钱或物质帮助.这样,在社会实践中不仅为他们获得经济资助提供了通道,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磨炼自身,树立自立、自尊、自强的思维方式;第二,社会提供资助时不应带有身份偏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注意避免公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详细资料,在进行资助活动的宣传上把握好“度”,特别是减少活动的功利性,努力为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例如教育部通过规定要求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以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4]108-109.“绿色通道”对经济困难的新生适用,在他们报到入学时,经审核经济困难并确实无法缴纳学杂费的,批准其暂缓缴纳学杂费,允许其先入学学习,然后学校帮助这部分学生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来解决经济困难.此外有的高校还为每个受到资助的学生在指定银行开设个人的独立账户,助学金在每月的指定日期直接划入学生的个人账户.凡此种种都是收益很好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和推广,也能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国家、社会大家庭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
3.2 学校教育层面应该切实做到帮困与育人的充分结合
首先,建立贫困生档案.由于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就决定了建立贫困生档案是一个涉及面广、涉及问题隐私性强、个体性强的工作.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而言,掌握大多数学生的来源情况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各个年级、专业中贫困生的比例不大.但在进行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采集工作时,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本人和家人所提供的材料为唯一参考和依据,务必要求出示有加盖学生所在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社区公章的证明材料,并且认真细致地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核实.不同于学生的其他档案材料可以通过直接明了的手段获得,学生本人在校的基本生活消费状况就要求进行全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对采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多方论证,去伪存真,切实保证所建立起来的贫困生档案具有真实性,为进一步的资助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近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奖学金奖项不断推广并完善,数额也不断增多,可以覆盖35%左右的在校大学生,另外还有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学校的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以上这些助学项目涉及学生人数众多,不仅牵涉到所有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在银行的信誉度.因此贫困生档案采集信息工作是否做得扎实牢靠,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掌握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可靠、有用的第一手资料,也便于帮困、扶困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
其次,充分、有效利用主题班会,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贫困观念,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评价自身素质与条件.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不正确的认识,消除学生心中的一些疑虑,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辅导员可以利用班会、团支部活动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无论家庭的贫困与大学生自身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大学生都应该学会客观评价自我价值.经济仅仅只是众多价值判断之中的一项,在经济方面存在劣势并不意味着其他所有方面都会落后于他人,因此盲目自卑并不可取.同时,当今大学校园内绝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甚至是富裕的学生都不存在对贫困学生的歧视,而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后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的不良影响又势必反映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之上.辅导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互助互爱的意义,通过到一些外来员工子弟小学组织“大手拉小手、爱心传递”等活动,号召贫困生帮助自己周围的更加困难的对象,使他们认识到还有一些人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援助之手,让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奉献爱心,得到自我价值的升华,从而使经济困难生能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别人的帮助.
最后,加强针对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些心理问题多源于情感缺失所造成的困惑,例如学业成绩不如意、恋爱不顺利、人际交往遇到障碍等原因.因此在学校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需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另一方面,各班级建立心理健康小组并配备心理监督员.班级里的心理监督员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比较直接、迅速地掌握其他同学的心理情况,并及时将疑似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上报给学校,学校的相关部门再及时安排专业且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抗压宣泄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早期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没经历过什么人生的挫折,抗压能力几乎很弱,因此当生活中遇到困境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过度的抑郁、低迷、自立自强精神的缺失.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困难,懂得舒缓压力、掌握如体育运动、听轻音乐、找好朋友倾诉心声等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当前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变化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分析特点形成原因、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只有这样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在大学四年期间能够更加勤奋、自信、自强、乐观,将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1] 孙艳梅,高 辉,赵 阳,等.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2).
[2] 丁立华,王传君,刘富江,等.浅谈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教育[J].科教文汇,2012(1).
[3] 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4] 佟丹丹.浅谈如何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6).
[责任编辑 迎客松]
2015-05-05
高 涵(1984- ),女,吉林长春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讲师,法学学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671-8127(2015)05-0119-03
B84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