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的困境研究

2015-04-10 12:28黄小毅,姜友维,徐善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院校

摘要: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建议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协同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共同推进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与行为的养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5)05-0136-04

收稿日期:2015-07-15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项目:《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研究》(编号:14JDSZ2057)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名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生态文明研究》,(编号:13SB0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小毅(1987-),男,四川营山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姜友维(1974-),男,四川巴中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徐善玉(1973-),男,山东莒县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现状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提高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1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的现实困境

1.1生态文化建设滞后,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氛围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致使生态文化建设十分缓慢。直到近些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1],生态文化建设才逐渐成为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生态文化建设的滞后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和行为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从认识角度看,由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高职学生缺乏生态文化的熏陶,对祖国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误区上。加之我国依靠生态资源的开发而成功赢得社会经济数十年快速发展的建设成就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工业发展思维模式,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要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值得的。

从社会实践角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社会群众对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地区,为了脱贫致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一种共识。即使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评价机制、管理制度、法制建设、生态教育还不够完善,使得许多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往往选择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社会的大环境造就了多数人“重利益,轻环保”的心态和行为,对高职学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学校重视程度普遍较低,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不足

近些年,尽管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方面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依然还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

第一,高职院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普遍偏低。一直以来,生态环境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于专业教育,很少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一个普及性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所涉及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对于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则是远远不够。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时,往往是出于配合国家生态环境教育宣传的即时需要,很少甚至没有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来重视这些活动的开展。因而,在开展相关生态环境活动的过程中,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却敷衍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让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第二,学校生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目前,在高职院校担任生态教育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生态环境知识陈旧,生态环境知识结构不完整等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部分教师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吸烟、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时有存在,一旦被学生看在眼里,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此外,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和形成一套以教带管,以管促教,教管相结合的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来有效管理和约束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第三,缺乏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平台,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目前,由于学校的软环境、硬环境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迟迟没有通过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依托学校各种环保社团力量构建起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平台。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在加强生态环境课堂教学时,却难以锻炼学生的生态责任实践能力,使得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进而造成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强,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差的尴尬境地。这也是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难以养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1.3家庭成员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生态文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和行为的养成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却一直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不利于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和行为的养成。

一方面,多数高职学生的父母及长辈生态环境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由于当代高职学生的父母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事业又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受时代的影响,整个社会人群对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尽管父母等长辈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某些节俭行为,如节约粮食,节约水电,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但是,这些节俭行为大多数并不是他们出自于内心对环境的危机感、责任感和道德感而做出的,更多的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从思想层面,多数高职学生的父母及长辈都很难担起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

另一方面,多数高职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终因溺爱而缺位。“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2]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得到来自父母及长辈的过多关心和呵护。在对子女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及长辈往往会选择更多的包容,甚至听之任之,从而助长高职学生乱扔垃圾、浪费粮食、浪费水电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削弱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引导作用,进而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的严重脱节。

1.4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不足,消费观念有待转变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严重不足,这对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不愿甚至不能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由于学校单向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多数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但是却很少有人在课后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拓展相应的生态文明知识。与此同时,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属于非专业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多数高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选择性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使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大打折扣。

其次,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消极从众现象普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能达到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高职学生却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而选择消极从众。例如,有些高职学生看见自己的同学乱扔垃圾,自己为了方便省事而将生态环保抛之脑后。还有一些高职学生“迫于群体压力,放弃了自己积极的环保态度,甚至改变了正确的环保认识” [3],做出与群体一起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举动。

最后,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与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背道而驰。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高职学生能拥有更多的金钱用于消费。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在高职学生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物欲、金钱、奢华,有些学生甚至将奢侈和浪费当作一种品位和时尚在追求。在这种不良消费观的支配下,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为地位而消费”、“为面子而消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高职学生的这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那么,这些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不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多的废弃物,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会在造成高职学生人格的扭曲,最终影响到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

2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的建议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与行为的养成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协同教育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管理,是提升和改善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关键所在。

2.1社会宣传

社会环境是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和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有效的社会宣传和教育。作为社会宣传教育的主体——政府应以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目标,重视“生态文化载体的挖掘,发挥各级环境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 [4],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使社会群众和高职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国情,走出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误区,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风气。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结合,从而逐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实践能力。通过加大政府主导的社会宣传教育,使生态文明逐步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行为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2.2学校教育

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和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为主要目标,重新定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断扩大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和教育群体,必要时可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其次,高职院校应不断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依托学校各种环保社团力量,积极与当地的环保组织展开合作,努力构建起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平台,从而让高职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实践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应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如人事部应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教育师资培训计划;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等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应奖惩机制,将生态文明行为列入考评奖惩体系” [5],逐步引导和规范师生的生态行为。

2.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的又一个有效途径。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应通过社会宣传、自学等方式努力学习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逐步养成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子女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等进行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家长对高职学生的爱应当适度,在关注子女的吃穿住行的同时,不应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尤其是当子女做出不良生态行为时,不能因疼爱子女的心理,而对子女不良的生态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应及时有效地进行劝阻和教育,使子女及时调整自身行为,从而符合生态文明的需要。

2.3家庭教育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的确立和养成离不开良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高职学生在接受社会宣传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努力获取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主动了解和学习课本外的生态文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使自己做到自身的行为举止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在消费方面,应正确对待生活中常见的不良消费,坚持适度消费原则,逐步树立低碳、环保的文明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外在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化于心,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作用于外在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在生态文明建设允许的范围内,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确立与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外在教育,更离不开内在教育。我们应该正视当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与行为养成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寻和构建一个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进而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院校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