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防,宋宁宁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式”显性教育法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不断地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起源于对“隐性课程”理论研究。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此教育界便展开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它不仅把视野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而且从教学扩展到德育,甚至扩大到整个教育学。20世纪后期,很多发达国家将隐性教育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和认可。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曾给出不同的定义。综合他们的各种观点,所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的,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大学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一种较隐蔽的形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为。
1.它具有潜隐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存在着强制性、教条化的局限,难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潜隐性和渗透性,它不是直接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观念和理论知识,而是把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意图巧妙地隐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使大学生在无意识和无抵抗情绪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进一步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它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这都充分地说明了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用的是“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的显性教育方法,把大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理论说教,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方法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隐性教育方法则与显性教育方法不同,它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尊重大学生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引起师生在感情上的共鸣,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上来看,西方发达国际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不断地通过文化产品等途径大肆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观,使我国的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从国内形势上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反映到大学生思想领域中,使得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差异性逐渐增强。当前形势下,单纯依靠灌输教育方法势必会引起具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需要采用一种不被受教育者所意识到的隐性教育方法,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尊重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大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理论灌输”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灌输”和“说教”,而且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对学生进行正面理论宣传,而对那些错误的思想和社会现象则避谈或掩盖,使得受教育者产生困惑或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采用隐性教育法,要注重潜移默化,不要空谈说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引导,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代大学生个性较强,不喜欢接受现有的理论和观点,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特别希望能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会和感受寻找答案。他们这种思想接受方式的改变,迫切需要采用一种恰当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的方法,它创造的宽松、愉快的氛围,恰恰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会到平等、自主、独立,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消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变化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采用隐性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
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大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要充分地挖掘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在历史类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挖掘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哲学类课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哲学家为真理而牺牲的伟大精神,让大学生在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其次,要充分地挖掘自然科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自然科学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自然科学可能引发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从而引发大学生对人生、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同时,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以及价值选择,无形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树立为科学而奋斗终身的理想。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因此,高校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建筑物和校园规划中注入人文精神,使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校园建筑和各种文化设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良好校园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中成长。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建设需要领导带头和教师身教。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因此,学校领导要率先示范,给教师和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要构建良好的班风。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风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各个班级要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三,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诚实守信,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行的力量,能够对学生的言行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感召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品德。教师良好的品德是促进受教育者奋发向上的无形力量。第二,教师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在当今的社会中,高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信息量丰富,而且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都很强。因此,教育者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广博的知识教育人。第三,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变化,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四,教师要有模范的言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7).
[4]王春霞.高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7).
[5]邓龙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郝乐祥,季丹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