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顺德容桂教育办公室,广东 佛山 528300)
珠三角研究
黄节诗的忧患意识及艺术成就
张明
(顺德容桂教育办公室,广东 佛山 528300)
对清末民初大诗人、大学者黄节的人生经历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探讨他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感及其艺术成就。
黄节;诗歌;忧患意识;艺术成就
黄节(1873—1935),顺德杏坛人,初名晦闻,后改名节,字玉昆,号纯熙。他以诗名世,是上世纪初岭南诗坛上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楼诗》二卷。当时文坛流行“黄诗陈词”(梁鼎芬语)的说法,这个“黄”,就是黄节(陈指新会陈洵)。他的诗歌作品风格雄健深沉,刚柔并济,艺术水平相当高。
他同时是一位大学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特别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被学界誉为一代宗师,著有《变雅》、《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谢宣城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等多种甚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他出生于一个陶瓷商家庭,自幼聪敏好学,二十二岁到简岸草堂读书,深受老师简朝亮道德学问的熏陶,打下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基础,课余与同学邓实(秋枚)结为知交,以匡世扶危的远大理想互相勉励。两年后,他到广州花地云林寺读书,邓实则北上从事文化工作。1900年前后,黄节浪迹大江南北,广泛接触进步人士,逐渐形成反清的思想。1902年开始,他以笔为枪,从事文化救国事业。他到了上海,与邓实创办《政艺通报》,介绍西方文明,宣传强国意识。1905年,他回乡变卖祖业,回上海与邓实、章太炎等一起创立国学保存会,并与邓实等人发起创办《国粹学报》,阐发学术传统,传播反清思想。几年后,黄节回到广州,主编《广州旬报》与《拒约报》,宣传反帝爱国。1909年春天,黄节南下香港,在船上,向着大海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位勇敢的斗士。1917年,他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文学院教授,之后,在学界、政界浮沉进退,至1935病逝于北京,终年六十二岁[1]。
他的一生,正处于封建王朝风雨飘摇、民主革命波澜壮阔的时代,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与爱国精神的诗人学者,一名勇敢的反封建的斗士,他没有辜负身处的特殊时代。他不仅留下大量甚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字,其言行举止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他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在生前身后都获得社会的高度赞誉。
从投入社会开始到1935年去世,黄节在风雨浮沉中经历了约四十年艰苦岁月。这四十年间,清廷败亡,共和兴起,军阀混战,外寇入侵,中国处在走向光明或者堕入黑暗的激烈斗争中。黄节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理想、有非凡才学的文化人,看到祖国挣扎在灭亡的边缘,豺虎横行,生灵涂炭,心中长期地在痛苦与焦虑中煎熬着。他不仅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而且提笔为诗,写下了一篇篇激情充沛的诗章。数十年斗争生活,无数风风雨雨,几乎都在诗中得到形象的反映。他那忧国、忧民以及忧己的情怀,在诗中表达得十分充分。他的诗集《蒹葭楼诗》[2],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当时社会情态与他的心态的一份真实的记录。
1.1为国运多艰而忧愤
黄节早在年轻时,已经开始以诗倾述强烈的爱国情怀。《蒹葭楼诗》第一首诗题为《宴集桃李花下,兴言边患,夜分不寐》,写于1895年他初到简岸草堂读书的时候。这首诗是有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而作的,全诗共三十八句,诗中有“草木春犹荣,世运何大异。东望春可怜,千里碧血渍。山高风鹤哀,将军死无地”等句,以“千里碧血”这形象鲜明的词语,叙写了甲午战争的失败。诗的结尾,诗人满含悲愤地写道:“天下岂无人,苍苍果谁寄?边风吹虫沙,霾雾走魑魅。壮士怀关东,举酒问天醉。花落竟何言,奈何夜不寐。”。几句诗,把心中那无限的悲愤以及愿赴国难的慷慨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的形象呼之欲出。
1898年,他北上大梁,凭吊爱国民族英雄岳飞,写下多首凭吊诗。其中《过大梁朱仙镇》(之一)中有“共惜忠君违爱国,那堪华夏帝诸夷”等句,把他心中那怀古伤今,为国家多难的现状而痛心的的意绪委婉地表达出来。时隔十年(1908年),他在上海办报期间,重返江南,游览了风光秀丽的西湖,写下了《岳坟》一诗:
中原十载拜祠堂,不及西湖山更苍。
大汉天声垂断绝,万方兵气此潜藏。
双坟晚蟀鸣乌石,一市秋茶说岳王。
独有匹夫凭吊去,从来忠愤使人伤。
诗人盘桓于岳飞坟前,既为这位古代英雄的非凡业绩和不幸遭遇而感慨,亦为在满清政权统治下黑暗而沉闷的现实而痛心。国运如斯,一股凄怆愤抑之情涌动于心中,挥之不去。诗中“独有”两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透露出自己难以抑压的凄怆的情绪。
在《蒹葭楼诗》中,类似的凭吊忠臣志士,寄托怀念之情,表达反清之志,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很多,如《题陈云淙霜钟琴拓本》悼念明末抗清志士陈子壮,《题陈白沙先生自书诗卷后》悼念宋末在崖山抗元牺牲的张世杰,《二月十二日过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马头岭铸兵残灶。屈氏子孙出示先生遗像,仅题两首》缅怀反清爱国诗人屈大均等,都是寓意深刻、感情强烈的好诗,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国悲愤。他满含悲愤,拍案而起,接连写下了《书愤》、《重关篇》、《残蝉》等诗篇,其中《书愤》中有“又见虾夷入国门”、“过陈不式为无人”等句,痛斥了侵略者的可耻行径,并借孔子“过而不式”的典故直斥当时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这些诗中,见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高大形象。
1.2为民众多难而忧伤
黄节生活于风云变幻的年代,内心的情绪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体味得到。比如他1912年写过一首题为《七夕寄海绡楼》的诗:
剪彩能令万态新,笑看儿女度星辰。
明河忽短中宵雨,秋色都忙未嫁人。
灯火尚繁休放晓,机丝重轧又经春。
本无情感关吾辈,禁得歌声近彻邻。
整首诗明白畅晓,耿耿星河映照之下女孩们忙于乞巧的情景跃然纸上,其欢乐气氛足以感染包括已届不惑之年的作者黄节在内的每一个人。当时,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帝制,身为中国同盟会员的黄节,见到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已实现,心情是极为愉悦的。这样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寄寓着欢快与希望之情的诗,正是他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1926年,距离写上述这首诗已经十几年了。这期间,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称帝,曹锟贿选,段祺瑞执政,军阀混战,各种政治势力次第亮相,争权夺利,令到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如此严酷的现实,使到像黄节那样的对辛亥革命充满希冀的仁人志士大感失望,但除了扼腕长叹之外,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当时,北大改组,黄节辞职隐居,生活困顿,使恶劣的心境雪上加霜。这年七夕,他又写了一首七律《七夕》:
苦忆秋宵旧日诗,如何怀抱异当时。
不殊儿女灯前语,独有悲欢老去知。
乍雨乍风过此夜,一年一乱似佳期。
人间尚作天河梦,尽向梨园曲里窥。
这首诗从回忆十年前写过的七夕诗带起,抚今追昔,为人世的悲欢而慨叹。尤其是想到近年来,社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大变乱,简直就象牛郎织女每年相会那样,更是感触万端。诗的结尾,他为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仍然有不少人沉浸在《天河配》一剧的意境之中作着那幻想中的美梦而长嗟不已。末句,他以类似于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曲笔,对那些醉生梦死者进行了深讽。
全诗用语警动,兼刚柔之美,而最明显的特色是感慨沉郁,回环往复,一层深似一层。诗中情景交融,愁绪满纸,气氛凝重,读来一唱三叹,心中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压抑感。尤其是颈联,是全诗最着力之处。诗人以“乍雨乍风”与“一年一乱”对应,把大自然的风雨与瞬息万变的混乱的时局融合成一体。
试把两首七夕诗放在一起读,可以明显感到诗人黄节的脉搏是随着时势发展的节律而强劲地搏动的,其一忧一乐都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
1926年,他身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一次雪夜访友归来,经过军警林立的街头,回到家中,愤然执笔,写下了《十一月初二雪夜归作,寄伯杨》一诗:
醉归今日得平安,便卸狐裘近火盘。
一雪趣行卿独急,九街严逻夜逾寒。
灯前未至伤饥冻,道侧犹闻有哭叹。
将意入诗庸足补?痛心全国付群残。
在他的笔下,真切再现了北京街头那凄冷严酷的气氛,从为“哭叹”于“道侧”的贫民而伤感,到为“全国付群残”而痛心,他的整个心灵都在为险恶的环境与时局而焦虑着,痛苦着。
日寇侵华,凶焰炽烈。当黄节听到东三省沦陷的消息之时,百感交集,挥泪写下了不少寓意深刻,情辞悲壮的诗篇,如《五月十六日作》:
国亡身老甚须臾,楼外风来雨打湖。
湖水荷花三百顷,万鱼齐泣过河枯。
这首诗,以风雨打湖,万鱼齐泣的具体形象,写出了当时黎民百姓在兵锋血火之下受尽蹂躏的惨状。诗人的心,长系着苦难的苍生。
1.3为人生多憾而忧虑
黄节是积极入世的诗人,他的诗笔下饱蘸着炽热的个人情感,而这“情感”并不是纠缠于个人的利益的得失与声名的荣辱,而是自然地与时势融合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他那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责任感。这是非一般的襟怀与抱负。
《秋霖》一诗,写于1934年,是黄节临终前几个月写的:
十年北地无霖雨,甲戌秋阴不肯晴。
阅世残人支病骨,殷闾家狗乱深更。
泥涂绝险输归载,江海昏沉垫我萌。
一念未完今日事,灯前还对顾忠清。
当时他面对潇潇秋雨,强支病骨,深宵独坐。在沉重的诗笔之下,他描写了对霖雨的一种厌烦心态,描写了自己在兵匪横行、社会动荡的气氛下,听着狗的惊吠时的郁闷压抑的心情。他心中牵挂着的是大雨中泥泞的道路陷住的车子和水漫江河之际被困住的劳苦大众。他念到自己时日无多,最不能放下的是为顾忠清(顾炎武,字忠清,号亭林,明清之际的爱国思想家、学者)的诗歌作笺注。
一个人将死之际,他惦念的是什么,大可以看出此人的思想品格。黄节于残人病骨之时,还在思虑着在北大专门开讲顾炎武的作品、以作品中的民族主义精神来感染激励学生这件事。“今日事”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很有分量,其志之高,其心之热,其情之切,都可以从中品味出来。
《我诗》是黄节诗中一首很著名的七律:
亡国哀音怨有思,我诗如此殆天为。
欲穷世事传他日,难写人间尽短诗。
习苦蓼虫惟不徙,食肥芦雁得无危。
伤心群贼言经国,孰谓诗能见我悲。
诗题为《我诗》,是黄节对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的回顾总结。开头四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一生为诗的宗旨,便是“穷世事”、“写人间”,在诗中录下“哀音”与“怨思”以传于他日,但几首小诗实在难以完全反映出幻变的风云与民生的疾苦。后四句,把自己愿意茹苦含辛而不改志向与节操,比作食苦而不知迁徙的蓼虫,把为功名利禄奔走钻营而不知危险的人比作食肥的芦雁,进而表示,在“群贼”误国的境况之下,自己的诗远未能反映出自己心中沉重的悲哀。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执政者无比痛恨的心情,也表达了自己未能以诗歌尽诉人间悲苦而感到的遗憾,思虑深邃,语意悲痛,辞情激愤,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刘峻先生说过这样的话:“黄节的诗,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心血的结晶”、“诗人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在民间”,这些话,对深刻理解黄节诗很有帮助[3]。
黄节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是当时全国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近代诗坛一代宗师”、“诗雄岭表”。张尔田在《蒹葭楼诗序》中,将之与屈翁山、顾亭林并论;王森然评价说,黄节论诗法和诗学,研究之勤,造诣之精,以及所作诗之深厚佳妙,在当代中国当推第一;梁鼎芬认为“三百年来,无此作手”;陈三立称其“格澹而奇,趣新而妙,造意着语,冥辟群界,自成孤诣”……。这些誉语,都是对他的人生角色最主要的定位以及对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的甚高的评价。可以说,他在诗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4]1-5。
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的原因是:
首先,他的诗从内容上讲,所描写的主要是在那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自己心灵深处的风风雨雨。他那忧国伤时、郁郁不得志的情怀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反映在诗里,则是一种沉郁顿挫,慷慨苍凉的艺术风格,令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可以说,置身社会风雨中,下笔时投入真性情,是他的诗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重要因素。
其次,努力形成鲜明的风格及艺术特色,则是黄节诗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的诗,艺术上最明显的特色是“既有唐人的文采风华,又有宋人的骨骼峭健,刚柔并美,浑化无迹,在清末民初艺术主张各走极端的诗坛上,堪称冥辟群界,自成孤诣”,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宋骨唐面”[5]772-780。自成面目,风格鲜明,自能矜立于诗坛。
2.1“宋骨唐面”风格的形成
对黄节诗研究颇深的著名诗人刘峻先生在《诗人黄节的思想和风格》一文中曾经说过,“读黄节诗,如游扬州,郁勃悱恻,清壮幽俊,刚柔并美。”刘峻以既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亦有优美的眼前景致的扬州来比喻黄节诗,以地为喻,新鲜而贴切。他又说,黄节的诗似“中原哀角,高阁寒箫;三山回响,壮泪还飘”,意思是说,黄节先生受“三山”的影响很深。他还具体地说到,黄节的诗,“交织着屈大均(翁山)的悲愤,陈师道(后山)的兀傲,李商隐(义山)的凄怨”[3],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一见解,比较集中地概括了学界最普遍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三山”中,黄节受陈后山的影响最深。他对陈后山十分尊崇,时人说他的诗学宋人陈师道,他自认不讳,刻小印曰“后山而后”,可见其虔诚之心。他曾经在《予欲编后山年谱久而未就敷庵(罗复堪)书来见促赋此答之》一诗中写道:“何其冻死日,五十且未满。寒花萎高枝,良材老沟断。耻同世俯仰,一任岁修短。……我又念后山,不幸以诗显。……”他对陈后山,既仰其人格高尚,又嗟其寿命短促,死得凄惨,一种复杂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不已。
陈永正先生指出,黄节学后山诗,能入能出,“后山瘦劲峭拔,而黄诗遗貌取神,在瘦劲中有丰润,在峭拔中有平夷,含思凄婉,却又有一股刚直之气,能把这些表面上是矛盾的风格统一起来,浑化无迹,非有绝大笔力者何能臻此。”同时又指出,“黄节诗以陈师道植其骨格,然后以屈大均壮其气魄。……在遣词造句上,黄节亦受晚唐诗家的影响,颇重视词藻的色泽,以重笔作丽语,这是黄诗的一大特色。杜牧、李商隐式的清词丽句,给黄诗增加了美感”[5]838-852。这些论述,既分析了“三山”对黄节诗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也分析了黄节诗之所以有“宋骨唐面”这一明显特色的内在的原因,对了解黄节诗甚有帮助。
黄节善七律,其中突出表现在对偶句和虚字的运用上。对偶句,作为律诗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不仅要求工整匀称,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灵动中萌发出活泼的生命力。黄节取三山之骨格,着重于上下联的内在关联与腾挪变化,从容挥洒,灵活自如,取得精警生动,气骨劲健的效果。如:
“强年岂分心先死,倦客相依岁又寒。”(《岁暮示秋枚》)
“歌哭且留他日泪,死生齐迸此时情”(《生朝》)
“故国山川容静对,一时风雨与俱来”(《题陈云淙霜钟琴拓本》)
“坐阅废兴如雨过,乍疑霖潦挟城降”(《和栽甫雨夜韵》)
“庭梧作响先飘叶,檐月初生渐满城”(《漫生一首寄区生得潜》)
“意催百感将横决,天压重寒似乱原”(动乱根源)”(《闭门》)
“吴越坐分秋一色,江湖未与海相争”(《登六和塔》)
“高树翳蝉含雨涩,晚潮随月上江迟”(《晚渡珠江岸侧未归》)……[2]
这类句子,或则沉雄,或则清刚,或则幽俊,或则厚重,有无穷的余韵。
2.2不自觉的“自破藩篱”
黄节无疑是一个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志之士,一个反清斗士。然而他的思想仍有保守的一面,特别是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明显地受到封建文化中落后、保守因素的影响和束缚。他对“五·四”运动持反对态度,在文化改革的思想观念冲击面前每每感到茫茫然,甚至愤愤然。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他们从理论上大力提倡写“新意境”,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我手写我口”;他们努力地在诗歌创作上作尝试,打破旧传统的束缚,运用散文化句式来自由抒写,熔铸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和口语入诗,力图写出时代的新精神、新面貌。这场运动,似一阵清劲的东风吹进诗坛,影响极为深远[5]。但这场“诗界革命”,亦为另外一些作者所不取,黄节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在《南园诗社重开呈梁节庵先生》一诗中发出“兴微国俗诗将废”的感叹,可见其抵触情绪的强烈。当然,对于一个处于特定年代,长期受封建文化熏陶的旧知识分子黄节来说,持这样的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也有例外,如《过社园溜冰场》一诗:
雪意庄严万瓦黄,嬉冰仕女斗明妆。
壝坛偃蹇残余柏,作援张樊共一场。
这是典型的以新事物为题材的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欣赏甚至是羡慕的心情。这样一首充满生活情趣与时代气息的小诗,说是诗界革命的产物亦完全可以。可是,它出自文化上偏于保守,对诗界革命持不取态度的黄节之手,骤然看来,似是有点不那么协调。
其实,新事物不断涌现,是历史发展之必然。诗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之一,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白居易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另一个角度讲,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催促诗人们跟着时代潮流,在新生事物中选取诗材,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旧体诗词亦因此而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黄节见到溜冰场上的人群,受到欢乐气氛的感染,不由得提笔把这场景写下,这是十分自然的事。陈希先生曾说,“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本身就激动人心,对现实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4]175-193,以这一看法审视黄节这首小诗,对其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可能看得更清楚。或者可以这样说,黄节“不由自主”地写下这样的小诗,无意中“破”了自己以前思想上的“樊篱”,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的催促下,他的诗的意念发生了些许变化的结果。
概而言之,黄节的诗效法“三山”,最终形成以“宋骨唐面”为特征的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少作品寄托深邃,沉酣警策,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风雷激荡的历史时期,他状写多艰的国运、多难的民生、无法释然的心中的块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他不仅在顺德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近代岭南诗歌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岭南文学史》一书中说,“黄节是广东诗坛传统诗歌的最后一位大作手,至今仍未有人在诗歌艺术性上全面超过他”[6],这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他“以诗鸣海内”,在当时全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赢得了后世人深深的敬仰。
[1]张解民.顺德历史人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4-207.
[2]黄节.蒹葭楼诗[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2.
[3]刘斯奋.黄节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4]陈希.岭南诗宗:黄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5]陈永正.岭南文学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844-875.
[责任编辑:钟艳华]
On the Hardship Consciousness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Poems by Huang Jie
ZHANG Ming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Education of Ronggui District in Shunde,Foshan Guangdong 528300,China)
Based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poems of Huang Jie,a famous poet and schol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motions of hardship consciousness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in his poems and discuss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
Huang Jie;poem;consciousness of hardship;artistic achievement
I206.5
A
1672-6138(2015)01-0085-06
10.3969/j.issn.1672-6138.2015.01.018
2014-11-18
张明(1944—),男,广东佛山人,研究方向:顺德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