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蕉岭县蓝坊中学 钟尚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
文/蕉岭县蓝坊中学 钟尚津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从问题本身引出问题。(1)结合生活或自然现象引出问题。(2)结合物理实验引出问题。(3)结合资料介绍的现象引出问题。例如在学生阅读的科普资料中,介绍飞碟能够在极快的状态下瞬间静止,从而提示学生结合力与运动的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飞碟难道就没有惯性吗?
2.从对不同现象的比较引出问题。(1)结合前后知识联系引出问题。(2)结合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关系及规律引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介绍这样的不同现象:用手和弹弓分别将石子弹出,造成不同的打击效果,从而提出“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3)结合寻找相同量之间的关系引出问题。
3.从生产实践和社会热点引出问题。(1)结合社会热点引出问题,如结合热岛效应、臭氧层变薄、核废料放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非典防治;大锅炉煤烟净化、环境污染的治理等等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2)结合生产实践引出问题。
物理实验探究为发现物理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它可以检验物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也可以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探究物理理论的艰辛过程。同时物理实验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概念、理解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使物理实验探究真正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例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不限制实验原理。在学习本节课时,教师只提出实验目的,说明小灯泡上“3.3V”或“2.5V”的意义,而实验原理交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学生得出了三种实验原理:(1)P=UI;(2)P=U*2/R;(3)P=I*2R。师生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的优劣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进实验室后教师要求学生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的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教师在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记录了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3.不确定实验归纳。实验后,教师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比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以测电功率;(2)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4)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过低则灯不亮;(5)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故不宜用P=I*2R和P=U*2/R测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在集体中,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与人交流、积极评价、相互促进、共同关注,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1.交流。如小组与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广泛的交流。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在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能进一步丰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2.评价。学生都有被评价的需要。例如,在使用电压表测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的实验探究时,笔者在巡视辅导学生时,发现有的学生用两手握住电压表两端的导线分别测量灯泡L1、L2及L1L2两端的电压,于是教师让这个学生把他的这个做法在课堂上演示出来,让全班同学加以评价,说说该同学的这种做法的优缺点。结果,同学们普遍感到这种做法简单易操作,给实验带来很大的方便,总体上感觉较好,但对电路的连接易引起误接(特别是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容易接反),同时需要同伴的互助。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