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 徐亚平
写作教学中情境体验的有效设置
文/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 徐亚平
我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有很多教学情境,虽有色彩鲜明的视觉效果、悦耳的听觉效应,但难以让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可见,情境体验的设置存在误区。
误区一: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包装”。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名为“真实的写作”课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写作应该“写真话,抒真情”,他例举了某些影片中的穿帮镜头,让学生明白“真实”指自己文中所写的内容,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否则就是虚假。由于所例举的影片都是学生追捧的,所以一时间课堂上很活跃,学生大都在对剧情和影星评头论足,教师的用意全然没有领会,等到课堂恢复平静,大家才若有所思地明白何谓写作的真实。这种“花架子”式的情境创设缺乏明确的目的,实效性不高。
误区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够贴近。某教师在上一节名为“如何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的课中,他选取了一段很短的视频,让学生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对视频中这个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视频内容是一个烫着“爆炸头”的男士很尽情地敲打着架子鼓,中途有短暂的停顿,并伴有惊讶的表情,最后晕倒倒地。教师将此视频播放了两次,然后学生就开始动笔写作。在有关细节描写的方法指引下,学生们都能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
由此可见,不合理,不适切的情境体验设置,不但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反而会干扰学生注意力,削弱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情境体验的有效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的情境要有适切性和真实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融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例如,临淄皇城中学葛晓丽老师执教的语文活动课《找试题》。葛老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300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可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这种真实情境体验的创设,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
2.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体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以唤醒其写作冲动。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一节名为《审清题目,提炼中心》的写作指导课中,他选取了学生去南海军事基地进行“三防”演练的材料。“在逃生演习中,我班有两个小组的同学在排头同学的错误带领下跑错了路线。同学们互相指责,教官要求跑错的两组再跑一次,还换了排头的同学,结果第二次排头的同学还是带错了路,幸亏教官及时指正,才避免了再次犯错。”老师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此件事中提炼中心思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都在评论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从各个不同角度提炼的中心就在学生们热烈而又充满激情的讨论声中孕育而生。
教师设置的情境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亲历亲为更容易流露真实的情感。可见,情境体验的有效设置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
3.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寻觅春天的踪迹——木棉花开》(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写作教学系列中,教师根据初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学习认知特点,选定校园中的一株木棉树作为写作活动的起点,学生通过写木棉的“花开日记”来建立“木棉档案”,并且设计了“观察描写训练→故事训练→象征意义训练”的阶梯式写作训练模式,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感悟木棉花。学生做足了前面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最后写出的文章都是“写真话,抒真情。”
综上所述,情境体验的有效设置必须要适切和真实,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情感,教师如果能通过设置有效的情境体验,就能激发沉淀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让他们的写作回归生活,写出真情真意的文章。
(编者注:本论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邱 丽